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与诊断

关爱老年人健康,从关心骨质疏松症开始!!

这节课我将介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首先,我们看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其中65岁以上占13.50%,预计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上海市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81.55万,占23.4%,比2010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占16.3%,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据文献报道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其中男性为23%,女性为49%,这就意味着,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中,5个里面就有一个患有骨质疏松症,2个女性里面就有1个患有骨质疏松症。

虽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很高,但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却很低,据文献数据显示,我国40-49岁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为0.9%,5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为7.0%,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仅仅为3.7%。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却很高,据估计,在中国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一的50岁以上的女性和大约十分之一的50岁以上的男性有骨质疏松性骨折,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 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

因此,我国骨质疏松症现状却令人担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老龄化严重,老人越来越多;2.不重视预防,认为老了就会得骨质疏松症;3.不重视筛查,来医院时已发生骨折;4.不重视治疗,认为补钙就可以,害怕药物副作用;5.治疗不规范;6.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以后,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忽视骨质疏松症的规范化治疗。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疼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1. 疼痛有以下三个特点:

疼痛的部位不固定,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以腰背部疼痛为主,占70%-80%;②无固定的压痛点,向脊柱两侧扩散;③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会出现“浑身痛”。

疼痛的性质为钝性痛疼痛通常不是非常的重,能够忍受;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常常发生在晚上,影响夜间睡眠;③白天适当活动后,疼痛常常得到一定的缓解。

疼痛反复病程长,伴随症状很常见骨质疏松本身疾病病程长,引起的疼痛一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时轻时重;常常伴有乏力,腿抽筋等症状。

2. 脊柱变形,常见于椎体压缩性骨折,身材变矮;严重者可出现驼背等脊柱畸形。

3. 骨折:多发部位为脊柱、髋部和前臂,其他部位亦可发生,如盆骨、肋骨甚至胸骨和锁骨等。

脊柱压缩性骨折突出表现为身材缩短,有时出现突发性腰痛,卧床而取被动体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4. 并发症:驼背和胸廓畸形者常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紫绀等表现;髋部骨折者常因感染、 心血管病或慢性器官衰竭而死亡;长期卧床会加重骨丢失,并常因感染等使骨折难愈合。

骨质疏松症如何诊断呢?

需要做一些检查来进一步确认有没有骨质疏松症。

1. 基本检查项目

(1)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量。

  •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是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DXA骨密度测量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性预测和药物疗效评估,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骼评估方法。

  • 其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如腰椎和股骨近端测量受限,可选择测桡骨远端1/3。

  • 骨密度检测的辐射量很小,仅为做一次胸透的辐射量的1/10,价格也不贵,做一次100元,医保还能报销。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临床指征,建议行骨密度测定:

①女性≥65岁和男性≥70岁者。

②女性<65岁和男性,有≥1个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比如低体重、有糖尿病等病史。

③有脆性骨折史的成年人,比如由髋部骨折、腰椎骨折等。

④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

⑤X线影像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⑥接受骨质疏松症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

⑦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有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者。

⑧IOF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题回答结果阳性者。

⑨OSTA结果≤-1者。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所以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

(2)胸、腰椎X线侧位片及其骨折判定:

椎体骨折常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被漏诊,故需要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人群中开展椎体骨折的筛查。

常规胸、腰椎X线侧位摄片的范围应分别包括胸4至腰1和胸12至腰5椎体 。胸腰椎X线侧位片可作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程度判定的首选方法。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程度可分为Ⅰ、Ⅱ、Ⅲ度或轻、中、重度。轻、中、重度判定标准分别为椎体压缩20%~25%、25%~40%及>40% 。

存在以下任一情况时,建议行胸、腰椎X线侧位片以了解是否存在椎体骨折:

①女性≥70岁,男性≥80岁,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0。

②女性65~69岁,男性70~79岁,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5。

③绝经后女性及>50岁的男性,具有以下任一特殊危险因素:成年期(≥50岁)非暴力性骨折;较年轻时最高身高缩短≥4 cm;1年内身高进行性缩短≥2 cm;近期或正在使用长程(>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

(3)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产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骨吸收标志物代表破骨细胞活性及骨吸收水平。

2. 基本辅助检查项目

(1)骨骼X线片由于基层医院骨密度检测并未普及,X线平片仍不失为一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只有在骨量丢失>30%时,X线片才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征象。另外,X线摄片所示的骨质密度不易量化评估,只能定性,故X线片不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但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选择性进行相关部位的骨骼X线片检查,可反映骨骼的病理变化,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2)实验室检查包括外周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和25-羟维生素D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值通常在正常范围,当有骨折时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可有轻度升高

如以上检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及鉴别诊断。

3. 酌情检查项目

为进一步鉴别诊断,可选择性进行以下检查,如红细胞沉降率、性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甲状腺功能、尿本周蛋白,甚至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刺或骨活检等。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DXA骨密度测定的诊断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

  •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骨密度检查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 骨密度通常用T值表示,T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种族同性别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

  • 对于绝经后女性、50岁及以上男性,看T值,T值≥-1.0,为骨量正常,T值在-1.0至-2.5之间,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T值≤-2.5伴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 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其骨密度水平的判断建议用同Z值表,将Z值≤-2.0视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

  • 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 

什么样的骨折是脆性骨折?是指无外伤或轻微外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比如打喷嚏或者弯腰后出现的脊柱骨折;从床沿摔倒出现的髋部骨折等。

符合以下两条之一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①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②骨密度测量符合低骨量(-2.5<T值<-1.0)+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支持

项目编号:21DZ2303100

上一集

骨质疏松症及其危险因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区诊疗指导原则
专家解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 2022 )
2022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10项更新 7项新增
骨质疏松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起的骨折
静悄悄的“流行病”:骨质疏松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