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摄生活》-134【桨水豆腐】

     - - -指尖上的山西

046

浆水豆腐






豆腐常见,也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古人相传为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有史 记载,宋元时期正式广为流传。豆腐多用黄豆、黑豆和花生豆等含蛋白质较高的豆类制作,主要的生产过程为: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




豆腐因凝固剂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以盐卤为凝固剂,多见于北方地区,称为北豆腐,含水量少,含水量在85%~88%,较硬。
二是以石膏粉为凝固剂,多见于南方,称为南豆腐,含水量较北豆腐多,可达90%左右,松软。
三是以豆汁原浆发酵后为凝固剂,称为浆水豆腐。南北皆有,这是一种较为原始,也较为健康的凝固剂。所制豆腐白、活、细、绵、精、嫩,后味清幽淡远,略带甘甜。




我们今天所要拍摄的就是浆水豆腐,浆水豆腐在山西境内多流行于雁门关外的晋北,这里多是各民族融合区域,这也验证了浆水豆腐源自元朝的说法。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记载:“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重浸五、六日,味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浆水。俗名酸浆;甘、酸、微温、无毒;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利,消宿食。解烦去睡,调理脏腑。煎令酸止呕哕,白人肤体如缯帛。利小便。浸至败者害人。




寻访到兴县,我们走进了紫沟梁村的一家豆腐作坊。64岁的刘云堂老人和他的徒弟(63岁的贺改枝夫妇)早早等候在那里。豆腐坊是几间小平房,被包围在林立的高楼之间,倒也符合传统与现代的写照。




刘云堂老人比较善谈,当我问起豆腐坊的现状时,他有些落寞地说道:“浆水豆腐是老祖先留下的宝贝,取于自然,用于自然,做出的豆腐豆香扑鼻,当地人都好这一口。相对于石膏、卤水点豆腐,酸浆豆腐只采用水和黄豆制作,原汁原味,但这种工艺复杂且累,一斤豆腐都是卖两快钱,人家一斤豆子做5-7斤,我们一斤豆子做3斤半。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因此这门手艺也在慢慢失传。




老人猛抽了几口烟,站起来说道:“咱们这就做吧?”看到我们准备妥当,便拿出了早已泡好的黄豆,开始磨浆。
“一块豆腐,要经过选豆、浸泡、磨浆、杀沫、滤渣、煮浆、酸浆点制、豆花成型、压制等十几道工序,用料用水的掌握都要很精准才行。




老人便摇动着石磨便介绍道:“想做好豆腐,首先要选好豆子,好的豆子应该是隔年间种的。要保证不大不小,颗粒饱满,一亩地也就能落个百八十公斤,费力的很。选好的豆子需要用水在大缸内泡制。时间按照季节不同而不同。如果是冬天大概要泡10到12个小时;如果是春季和秋季,可以选择泡6个小时左右;如果是夏季,泡3到4小时就可以了。磨豆子也不能用机器,还得是石磨磨嘞,不能心急,慢慢磨出来的浆子香的很,还会避免因为高速而形成的高温对豆子蛋白的破坏。




老人继续摇动着,那白色的浆汁汩汩而出,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也弥漫在久违的记忆中。那边大灶上的柴火烧的旺盛,噼里啪啦中混杂着水在锅沿上发出的呲呲声,伴随着雾气中忙碌的身形,忽然便诠释了生活的全部。我们也许会经常不屑于这样的场景,忙碌于所谓的高大上的追求中,但静下来感知此情此景,方知其中珍贵。




“煮浆了!”随着老人的一声吆喝,贺改枝夫妇拿出了刚才织补好的纱网,用锅里的开水煮过,然后舀干了大锅,支好沙网,开始下浆。大锅里很快便开始翻腾着白色的豆浆,玉液升腾,偶尔会凝结成形状各异的人物、动物形象,但只是瞬间,很快又会炸裂开来,重新凝结。随着那炸裂的噗噗声,醇厚的豆香再次占领了整个空间。




老人依旧在忙碌着,不时用木棍搅动着,用凉水压制着飞沫,用木瓢将厚积的飞沫舀出。此时往往大火正旺,惹得人手忙脚乱。一大锅的豆浆泛着涟漪,一圈一圈地漾开去。大约5分钟后,老人用木瓢舀起豆浆,倒入瓷碗中,热情地递给我。




“来,尝尝。趁热喝下去,味道比你们城里的豆浆强着呢。”我闻着浓郁的香,有些贪婪地大口喝下,却不想豆浆很热,一股热流下肚,让我跳了起来,反复几次才平息。他们看着我的狼狈,哈哈大笑着连连说道:“慢些,慢些,没人抢嘞。




老人转到灶台的另一端,那里有一个半大的水缸,外面有棉布包裹。还是那把木瓢,舀出的却是米黄色的浆水。“浆水是上次做豆腐盛出来的,放在这个缸里,由自身的乳酸菌发酵作用而变酸,就是我们所说的“酸浆”了。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浆,循环使用,过程中没有任何添加剂和化学物质,原汤化原食,美的很嘞。




老人边说边舀,开始了豆腐的点制。那瓢左右上下,在雾气中急缓有致,清亮的浆水在白色的豆浆中顺着搅动的旋流渐渐融入,很快便可以看到豆浆开始结成一块一块的豆腐脑,浆水和豆腐变的泾渭分明。白生生的豆腐脑漂浮在青黄色的水里,悠闲得就像白云飘荡在天空上。




“点豆腐要得法,每隔四五分钟点一次酸浆水,需一勺一勺慢慢点,性急不得。酸浆水不能过多,多了豆腐太老;酸浆水少了,一部分豆浆结不成块,造成浪费。”老人边说边停下了手里的木瓢,弯腰撤去灶里的火。他递过一支烟,然后自己深深抽了一口。



“接下来就省事了,现在是醒脑,等豆腐与浆水充分融合。我们等一只烟的功夫,就可以压豆腐了。”我们说话的功夫,贺改枝夫妇把一个长方形的模子放到箅子上,模子里铺上一块很大的笼布。




老刘再一次站起来,开始把豆腐脑舀到模子里。清浆水透过笼布,流到锅里,最后,用一块木板压模子里的豆腐脑,上面再加上几块石头。“我们都歇会吧,这个要压一个多小时呢,等到浆水被压尽,豆腐就做成了。



我们就这样依墙而坐,有几只鸡也围拢而来,贺改枝将一些豆腐渣舀到小盆里,那些鸡便争抢起来,偶尔会有一只鸡被驱赶,大叫着飞去,翅膀煽起了灰尘,惊动了屋檐下晒太阳的黄狗,它懒懒地站起,伸展着躯体。眼前的一切,这里很常见,但正在日渐消失,消失在我们所谓的城市文明之中,我们也便有了魂牵梦绕的浓浓乡愁。




“来,吃豆腐嘞。”贺改枝的招呼声将我唤醒,只见桌子上已经有方方正正的豆腐摆放,一块一块洁白如云。上面有葱花点缀,清白相间,很是悦目。夹起一块,蘸上一些韭花,入口便有嫩滑,酥软之感,咬一口便有酸香满溢。浆水豆腐清淡、顺滑、白嫩、劲道的特点便在一口一口的吞吃中凸显无余。




浆水豆腐拍摄完了,我们告别的时候却有些沉重,浆水可以让豆浆发酵,离去也可以让思念发酵。一种融合着古人智慧的传统技艺,随着时间的消磨,生活方式的变迁,也许会离我们而去。这种离去应该是一种悲哀,一种时代变革的悲哀。我们总是匆匆向前,追求着不知所谓的目标,而失去了生活原本应该有的温度与质量,失去的遗憾只能让我们魂牵梦绕。


物 语 档 案

采集地点:山西省吕梁市兴县

采集时间:2019年6月

匠       人: 刘云堂 1958年生人, 贺改枝夫妇 。

现        状:做豆腐25年, 目前每天50斤 ,重大节日100斤。








大山也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土情缘】常志敏:飘香的水豆腐
自制石膏豆腐,比其它豆腐好吃多了,做法简单
用豆浆机或料理机磨豆腐,自制豆腐其实就这么容易。
商洛山区传统美食—浆水豆腐
1斤干豆加多少水磨豆汁比较好?
[转载]自制豆腐最香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