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慧是一道刺眼的光——读书永远只能为自己而读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五十四篇原创文章

| 智慧不是传达一个简单的信条

 
近年来,一部分的视频创作者渐渐从国内各大自媒体平台退出,在国外的YouTube视频网上发布视频,原因很简单:无脑喷子和杠精太多,而在国内访问YouTube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他们希望借此过滤到这些人
 
虽然最后我们还是发现这类人哪里都有,但搬到外网后,确实是少了一些些。
 
这些创作者的心情其实不难理解,从他们的从业经历和视频录制场地可以看到,他们不缺钱,不缺观众,发视频的大部分动力是『 分享 』的互联网精神,在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后,为什么不把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屏蔽掉呢?
 
在知识与智慧的领域,同样也有这样的屏障,那些深邃、思辨的道理,都写在经典文本中,我们需要静下心阅读、思考,多方面查找资料,才能走进其中。
 
所以,有的东西,是不需要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广而告之当一个人的阅读量到了那个层次,他自然会从某些地方明白那些道理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的是整个思维完整的推导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条知道后人对这个东西的进一步批评,以及其历史和文化意义。
 
若是整天拿着个高声喇叭宣传,吸引来的多半是别有用心的小人(在《每个人都该懂一些很深奥的道理吗?智慧应该被普及吗?》这篇文章中,笔者专门谈了这个问题),除此以外,还会向大众传达过多的偏见、误解和教条,实际上是糟蹋了智慧。
 
 

| 智慧是一道刺眼的光

 
有一群生来就被绑住手脚在洞穴里面对一面墙壁过日子,他们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而这些影子也不过是一些模仿现实世界的事物雕刻的木偶的影子;
 
某天,一个人挣脱了束缚,转过身来,发现眼前所见并不是现实,身后的木偶才是实际之物;而当他继续往外逃,走出洞穴,又会看到那些真实具体的事物;
 
而当他抬起头,因为常年生活在黑暗中,被耀眼的阳光刺到双眼时,他才最终明白,照耀万物的光才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以上这个小故事,便是柏拉图著名的 洞穴说 ,哲学史上常把洞穴说解读为认知不断上升的过程首先是认识假象的假象(木偶的影子),然后是对假象(木偶)的认知,再然后是对实物(真实的物体)的认知,最后是对照耀实物的万物之源(太阳)的认识。
 
太阳在这里比喻的,自然就是柏拉图的 理念论 至高无上的理型,可见,柏拉图实际上是在强调最高的真理性的知识。
 
那么,现在请问那个逃出了洞穴,明白了真相的人会如何做呢?柏拉图给出的回答是,他会回到洞穴中去,试图说出真相,但最终会被大家当成骗子,被处死——正如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遭遇。
 
知道所谓真理的人应该如何选择?柏拉图给出了他的回答:讲出来,即使要献身,也无所畏惧
 
但是,当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滔滔雄辩,当他反复告诫雅典人真正善的生活在何处,得到的仍然是一杯毒酒——如此高尚的责任感换来的,不过是历史上一个美谈而已。
 
知识本身,宏道本身的社会意义其实很有限,因为观念是根植于社会的,观念的变革必然也只能由社会变革促进(这个话题会在另一篇文章中具体阐释)。
 
但哲人终是哲人,笔者在《哲学是强者的思维苦旅》这篇文章中谈到过,当你真正去钻研,打心里,从纯思上认同哲学式的思维,将哲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把思想上的自由看得很重,当肉体对你心灵的干扰越来越少,要为之生为之死,根本都不用思考——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那么有没有某种可能,我们采取一种温和的方式述说真理,以促进道理的传播呢?
 
这种说法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就像说『 圆的方 』一样滑稽,从来没有真理是温和的,真理都是刺眼的,忠言逆耳,当你用温和的方式说出来的时候,道理已经失去了它本应该发挥的作用。
 
因为道理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在于他多么绝对正确,多么“真理”,真理之为真理,首先是因为其反思精神,其次是在于其辛辣,在于提醒你,警醒你,给你带来的危机感本身。
 
苏格拉底说他要做一只牛虻,时时在雅典人耳边唠叨,笔者在《我们正在被媒体毒害吗?》一文中说任何批评都是通过“加饱和度”的方式完成的,表达的都是这个道理:求其上,得其中,只有反复强调,甚至适当有意强化,我们才会重视这一切——发现和解决问题,往往就是需要点 矫枉过正 的倔劲儿。
 
智慧,是一道刺眼的光。
 
 

| 读书永远只能为自己而读

 
到这里,这篇文章也许会自然浮现出一个主题:既然智慧不是传达一个简单的信条,而是艰苦精微的学习,既然智慧是一道刺眼的光,既然宏道本身的作用极其有限,那 知识分子没有,也承担不了宏道的责任 这个结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笔者说的这一切,是针对所有人的,我谈的也不仅仅是那个高大上的“宏道”问题,我想表达的是:任何人读的任何书,都只能为自己而读,我们不能,无法,也不应该为他人的智慧负责。
 
即使在学校中,老师上课,学生之间争辩,如此直接的知识交流也仅仅能传达一些“知道”,一些事实,一些观点,讲了就是讲了,仅此而已。
 
至于学习者是不是在逻辑上彻彻底底的理顺,明白其本质,甚至是在纯思上认同那些高尚之物,就要全看个人的禀赋和努力程度,每天花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时间了。
 
现在我们的整个社会,其实都还沉浸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情绪和感知当中,总是以为“传播知识,开启智慧”(这本身是一种对启蒙运动精神庸俗化的理解),但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并不直接开启智慧,智慧的获取是极其痛苦的。当我们热心地给别人讲一个东西时,起到的效果其实很小很小。
 
那么,笔者一直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在和一个朋友交谈时,我自嘲到,我是在“故弄玄虚,贩卖思想”——因为我知道,我能做的也仅仅是提供一点点启发,仅此而已。
 
抱歉,读书,永远只能为自己而读
 

| 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对柏拉图洞穴理论如何认识的?
柏拉图的三个隐喻与理念世界
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隐喻”,到底讲的是什么?
九、关于洞穴理论?
【中庸思想Ⅶ】从王阳明到柏拉图,东西方人的真理观,有什么本质的差异?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