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夔:一曲《扬州慢》,薄祭如烟岁月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注释】

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解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评析】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原因均作了明确交代。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出叹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彼时的大宋已历经靖康之耻,偏安于江南数十载。在此期间,北方金兵的军马仍不断进犯,唐和北宋繁盛一时的名城扬州在数次兵乱后几乎沦为空城。

整首词皆是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给扬州城带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若干年前的扬州,物埠繁盛,人流如织,珠玑满市,罗绮盈户,说也说不尽的豪奢风流。那时,它是“名都”,是“佳处”,镌刻下无数才子文人的迷醉和追逐。“竹西佳处”便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草木本无情,词人却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就连扬州的城池草木都对战争感到了厌倦。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人民对于战争的痛恨。上阙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画面由视觉转向听觉,日落黄昏,这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清角吹寒”,这寒意不是天气带给词人的,而是这凄清的号角声吹送来的,更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视觉所见是废池乔木,而这一切都在这座“空城”,情景交融,突出了“黍离之悲”。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词人使用虚拟手法,他设想: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即使是像杜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怕也是“难赋深情”了。“算而今重到须惊”的“算”字,“纵豆蔻词工”的“纵”字,“念桥边红药”的“念”字,都是虚拟和加强语气的字眼。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日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昔日的“名都”,今日的“空城”;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今日的“尽荠麦青青”;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所有昔日的繁华,都在争相诉说着今日的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整首词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可那一年,姜夔才二十二岁,何以作出如此沧桑悲凉的词章?都道他年纪轻轻,出手即是不凡,却不知他已是经历过蚀骨悲哀的人,所以写悲情能分外透彻入骨。姜夔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的一个破落官宦之家,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姜噩宦游。父亲病逝后,尚且年幼的他又依靠已成家的姐姐过活,此后将伴随他一生的寄人篱下的滋味,想必他从那时开始就体味得深切。成年后,他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四次均名落孙山。仕途不顺的他便开始四处游历。所以,读他在游历扬州期间写下的这一曲《扬州慢》,总会感受到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悲伤和苍凉。

或许正是他的身世际遇让他心智早慧,又或许是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让他沉稳悲慨,但他到底还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少年,纵使经历过残败和生死,尝过身世孤苦的滋味,但他的人生却仍如一页尚未完全展开的洁净白纸,充满鲜活期待。所以他的这曲《扬州慢》,下笔是空茫苍凉,收笔却是缱绻忧伤,虽有黍离之悲,却也有痴绝情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夔一首《扬州慢》见残景而伤世,词清空又雅淡,写尽千古兴亡
《扬州慢》教案
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词笔记(4):姜夔的“感慨时事”之作
二十二岁的姜夔,自创一曲扬州慢,亲自填词,成为名震古今的名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