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德国党卫军“爱沙尼亚第一”师的成因与结局

2015年爱沙尼亚电影《1944》上映,影片讲述了同根同族的爱沙尼亚人,在二战中分别加入苏德两大阵营,战场上兵戎相见、手足相残。电影中那支德军部队,就是由爱沙尼亚人组建的党卫军第二十武装掷弹兵师,关于这个党卫军外籍师的成因,还得从爱沙尼亚近代史说起。

  • 命运多舛的小国

爱沙尼亚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一个小国,历史上曾多次被周边列强占领,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被俄罗斯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沙尼亚取得独立,不过好景不长,二战爆发后,苏德签订《苏德边界友好条约》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苏联取得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1940年7月苏军开进爱沙尼亚,再次将爱沙尼亚变成苏联的一部分。

获得骑士勋章的爱沙尼亚党卫军士兵,他的领章是最早的样式。

被苏联合并的爱沙尼亚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其国内在意识形态上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派拥护苏联、乐意留在苏维埃大家庭内,另一派则视苏联为侵略者、坚决谋求民族独立。加上苏联在当时推行集体农庄和清洗反对势力时采取了很多高压手段,更加激化了反对派对苏联的仇恨。德国入侵苏联后迅速占领了爱沙尼亚,其国内两大阵营的人也分别加入苏军和德军,双方都把自己的老板当做解放者,把对方的后台视为侵略者,这就是爱沙尼亚人在战场上相互仇视、同胞相残的历史原因。

  • 德占爱沙尼亚武装力量

德国占领爱沙尼亚后,得到一部分爱沙尼亚人的支持,他们希望在纳粹德国的帮助下获取国家独立。最初德国军队并没有招募爱沙尼亚人入伍的计划,只是德国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屈希勒下令在爱沙尼亚组建了5个营级规模带有保安队性质的“安全营”。与此同时,纳粹警察系统也在爱沙尼亚组建了警察武装“防御分队”,至1942年8月,这些纳粹德国组织起来的爱沙尼亚武装力量已经达到两万人的规模。

爱沙尼亚党卫军军官,他的左臂上有一个爱沙尼亚国旗臂章。

希姆莱一直没有停止过他扩充党卫军的步伐,在国内征兵受限制的情况下,他把目光放在了德国占领区的志愿者身上,爱沙尼亚的特殊情况自然会被他充分利用。1942年8月,党卫军宣布将在爱沙尼亚组建部队,它的番号是“党卫军爱沙尼亚第一志愿掷弹兵团”,由党卫队旗队长弗朗茨·奥格斯伯格担任指挥官。

爱沙尼亚第一师师长弗朗茨·约瑟夫·奥格斯伯格,1945年3月在上西里西亚阵亡。

1943年1月,三个警察营被解散,他们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党卫军。4月,党卫军爱沙尼亚团第一营被命名为“纳尔瓦”营抽调到维京师,跟随维京师作战,直到1944年7月才回归爱沙尼亚第一师的建制。

上图是早期使用的爱沙尼亚党卫军领章,由Estonians首个字母E和一只持剑的手臂组成,下图是后期使用的领章图案。

为了弥补人员短缺的困难,党卫军开始大规模征兵,德国人制定了政策,凡是参加党卫军的爱沙尼亚人,将会归还他们被苏联充公的土地。这个策略激发了爱沙尼亚人参加党卫军的热情,有1.2万人报名,经考核后约有一半人被党卫军招收。

人员增加了,编制当然也随之扩大,团级编制升级为党卫军爱沙尼亚志愿旅,共有两个步兵团,该旅随后被调往东线战场参战。1944年苏联红军开始反攻,德军抵挡不住,撤退过程中又把这个旅调回爱沙尼亚,其目的不言而喻,你们自己的国家,自己去和苏联人斗吧。

骑士勋章授勋仪式。

  • 血战1944

1944年1月,苏军已经推进到爱沙尼亚边境,大军压境,德国人与爱沙尼亚傀儡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大征兵,有3.8万人应征报名,另有3万人加入德国辅助人员队伍,整个二战时期大约有7万爱沙尼亚人加入德国军队,阵亡1万多人。党卫军征召到1.5万名志愿者,因此再次扩编为师,这个齐装满员的师很快就投入到抵抗苏军的战役中。

电影《1944》剧照,其服装、道具等方面还原度非常高。

党卫军爱沙尼亚师被部署在纳尔瓦河防线,替换在此苦撑的空军第九、十野战师,经过九天九夜的激战,爱沙尼亚党卫军成功的将苏军逼回了河对岸,守住了德军的阵地。战斗持续到5月,爱沙尼亚师伤亡惨重,全师能参加战斗的人员只剩下5000人,不得不撤退回后方进行补充,两个“安全营”被补充进该师,“纳尔瓦”营也从维京师调回,加上入伍的新兵,该师再次满血复活,正式被命名为党卫军第二十“爱沙尼亚第一”师。

7月25日,爱沙尼亚第一师奉命防守坦能堡防线,这也是守卫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与进攻的苏军展开了惨烈的战斗,而进攻的苏军是苏军第八步兵军,这个军在1942年11月组建,其中大部分是爱沙尼亚人。

电影剧照,这些进攻的苏军也是爱沙尼亚人。

从26日开始,苏军飞机和大炮对德军阵地进行了连续几天的狂轰滥炸,德军阵地上的森林几乎被夷为平地,29日中午苏军发起猛攻,德军防线即将崩溃,打红眼的德军把最后一个营的预备队顶上了阵地,战地医院部分还能行动的伤员也全部回到阵地继续战斗。在剩下的唯一一辆豹式坦克的掩护下,疯狂的德军冒着苏军的飞机大炮发起了反击,弹药打光了就从尸体身上扒武器,短兵相接就展开白刃战,空中苏军飞机不分敌我投弹扫射,不要命的德军硬是把苏军的进攻打退,把战斗推进到了苏军的阵地里,苏军不得不撤出战斗。这一仗双方都损失惨重,只不过,漫山遍野的尸体几乎全都是爱沙尼亚人,电影《1944》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战斗。

1944年初,爱沙尼亚妇女给新兵送慰问品。

8月中旬开始,爱沙尼亚第一师逐步从坦能堡防线后撤,战线虽然几经反复,但德军依然呈节节败退之势,爱沙尼亚第一师也几经整编、打残、再整编的过程,到1945年2月,该师尚有1.1万爱沙尼亚人,又补充进2500名德国人再次回到前线,参加维斯瓦河的防御战,损失惨重,3月,溃不成军的爱沙尼亚第一师抛弃所有重装备逃出苏军包围圈。4月,该师调往捷克支援“春醒”行动,但很快就败退,一部分走投无路的士兵向捷克军队投降,遭到折磨和杀戮,约有500名爱沙尼亚俘虏被捷克游击队枪毙,一些向美军投降的俘虏也被交给了苏联。

  • 战后状况

1946年纽伦堡法庭宣布党卫军为犯罪组织,但不包括那些被德国占领国傀儡政府以国家名义征召的士兵,这样的判决使得大部分包括爱沙尼亚党卫军在内的志愿人员免受审判。

但苏联不会轻易放过曾经的党卫军成员,1951年列宁格勒军事法庭以谋杀罪判处11名前爱沙尼亚党卫军成员25年监禁,因为他们参与了克卢加集中营的屠杀行动,大部分参加德军的爱沙尼亚人都被送进了劳动营。

爱沙尼亚党卫军老兵修建的纪念碑。

2000年7月坦能堡战役纪念日,幸存在世得爱沙尼亚党卫军老兵成立了一个协会,并在帕尔努市修建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几经拆除和重建,2005年10月被安放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附近的“为爱沙尼亚自由而战博物馆”的广场上。

喜欢二战历史的朋友请关注烟雨蒙蒙未沾衣,我的写作题材是二战德国人物、军衔、服装等内容,介绍历史,揭露法西斯罪恶,更多史料请点击我的用户名,在“文章”里查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悲凉之师:第十五党卫军“拉脱维亚第1”武装掷弹兵师
为什么他们主动加入党卫军却不受审判?揭秘波罗的海的纳粹德国志愿兵
1945年一队德国士兵失踪,2005年一组老照片里发现了他们的故事
二战时分属苏德两个阵营的民族—— 坦能堡防线背后的兄弟相残
最惨的德军部队:为报复活活烧死苏军战俘,投降后全师被处决
二战德国“骷髅师”究竟多厉害?为何苏军没有五倍兵力都不敢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