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璧的年味儿

年     味
文/如月

  腊八粥喝过,我们乘坐的日行八万里的地球列车,就会在你不知不觉中款款地驶向春节。春节,是嗅觉上的盛宴,是舌尖上大餐。

  儿时,大人常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过腊八之后,人们就扳起手指头开始盘算。这盘算中有孩子们的急迫,有青年人的坦然,有成年人的责任,也有老年人的感叹。但所有的盘算,都会随着新年的鞭炮而演绎成人们洋溢的笑脸。

  俗话说,小孩盼过年,大人忙过年。曾经,过年在我们眼里是那样隆重。祭灶,杀猪,蒸馍,贴春联,包饺子、守岁、拜年,轰轰烈烈,一过就是二十多天。

  曾记得,腊月二十三祭灶,要在锅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贴灶王爷、灶王奶奶的贴画。祭灶时,摆上供品和香案,为了讨好灶神,大人们还要用已熬制好的“红芋糖”来祭灶神,堵灶神的嘴,不让他乱说。祭灶时人人都很重视,没有标新立异,唯有循规蹈矩,内心虔诚的对待小年。

  曾记得,我家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五、二十六这两天开始蒸年馍、包包子,蒸的数量要足够节日用。腊月二十五日晚饭后,家中的大人们都会集中到一起,从邻居家借来二、三个大面盆加之自家的二、三个大面盆在一起,两人一个盆,准备热水、面头和面粉,再和面,热热闹闹的和好面大约就到了二十六日的零点了,和好的发面放在面盆里盖上锅pei子(用梃子做的锅盖))包上被或围上烧锅的麦草,在那放一夜叫“发面”,第二天早晨大家继续聚在一起开始蒸年馍了。蒸馍的时候,气氛相当隆重而神秘,父母亲小心谨慎,不说闲话。如果蒸笼漏了气,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大惊小怪,大人们会不声不响地赶紧封严。像"烂了"、"不熟"、"黑"等词语,都被视为不吉利,此时是绝对不能说的。在这几天,大人们不让我们小孩串门,担心我们不懂事乱说忌讳的话,如果不懂得这个风俗,犯了忌讳,即使再好的朋友,主人也不会原谅。

  曾记得,腊月二十八杀猪。杀猪这天,简直就是个节日,院子里,大人孩子们都喜气洋洋的,大锅里冒着热气,只是不再是猪食,而是滚开的清水。猪圈打开,把猪放出来,它还有些怯生生的,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不知道人们要干什么。它刚晃荡出来,就被七手八脚地按倒,捆好了,抬到事先准备好的案桌上。操刀的杀猪人想尽量完美,他唯恐刀不快,不放心地磨了一遍又一遍,猪按在案桌上,已经不容多想,把刀比量一下,捅进去再撤出来时,已有大股的鲜血窜出,猪还在挣扎,等了大约二十多分钟,猪的挣扎明显减弱不少,大概差不多了时间了,猪便四蹄蹬开了,停止了嚎叫。这时大家纷纷围上来观看,有的则因为害怕躲在大人背后偷偷窥视。操刀大爷是多年的屠手,经验丰富,驾轻就熟的他先用开水烫猪毛,随后用小铁板将猪毛褪去,开膛破肚利索的将两片肉挂了起来。父亲端走放出来的猪血,让母亲在大锅内蒸熟。大人们品头论足,挑拣自己中意的那一块,不到中午,肉就去了多半。父亲脸上挂着微笑,连连推说不卖了,剩下的自家要留着,大家这才纷纷散去。母亲早已炖好了大锅杀猪菜,热情的招呼大家过来吃,小伙伴们闻着肉香味也馋的直流口水。于是,母亲搬来小桌子,我们一人一小碗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曾记得,年三十和年初一的早晨是最神圣的日子。孩子们在这两个时刻是要接受任务和守好规矩的。年三十的早晨,家中大人便开始为为中午的年饭乐此不疲地忙乎起来。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心准备,年饭终于大功告成!只听大人一声吩咐,孩子们便举起一根长竹竿,用火柴点响了那系在竿头的鞭炮,随后立即捂住耳朵,噼里啪啦,烟花齐啸,一时硝烟弥漫,空气凝滞。餐前礼毕,全家正襟危坐,静静的等待着一年里最丰盛的午餐----年饭。记得在最好的年景里,也就是肉和大馒头管够,已经非常难得了。吃完年饭,一般是年三十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便开始贴春联,这个工作家里孩子是必须参与的,特别是男孩子,一定要和大人一起贴春联,春联一般出自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之手,因为沾上了点文化气息,所以要男孩子参与就不难理解了,“知识改变命运”,乡亲们也懂,就是没有总结说出来而已。贴好春联,挂好灯笼,孩子们的使命算完成了。接下来,是大人给孩子定规矩的时间,有些规矩就是到现在,我仍没弄懂,但一直在执行和传承着:除夕晚上要和家人一起守岁,初一早晨不许随便说话,早晨起来换上新衣服,早晨一人要先吃加了一个荷包蛋的一碗糖水后才能吃早饭,因为这些规矩让幼小的心灵感觉到神秘,尽管不理解也能做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如果现在来分析这些规矩,大概就是期盼来年更好,要有敬重敬畏的意思,生怕得罪“年”。初一零点后村庄里不时的传出鞭炮声,一直炸响到年初一的早晨,孩童的新年是先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磕头”要压岁钱开始,随后再去放鞭炮,大人们买回来的小鞭炮整个儿放,太浪费,就从上面偷偷的给拆了一个个的点燃,可以放到墨水瓶里,可以放到酒瓶里,塞到篱笆墙的篱笆里。扔到河里,多数会熄灭,扔晚了会把手炸的又黄又黑,放完后玩的不过瘾,还要到别人家门前去找,放过的小鞭炮里面总有漏网之鱼。天亮后大人们的友好往来也随着开始,邻里间走动,呼朋引伴的聚在一起嗑瓜子、聊天、打牌,相互间见面都是非常吉祥的祝福语言,有种因为过年使得大家更亲的感觉,客气而不别扭,隆重而不俗气,空气中也似乎洋溢着喜庆和睦的味道。春节里的文化娱乐活动,我能记得的有:早晨放炮后往往迎来第一个“财神”,说着喜庆祝福的话语,扮成“财神”的模样,主人们因为“开门见财”,也会比往常大方许多的打赏;至于春节里“踩高跷、玩旱船、听说书”这些节目,也会不时的出现,引来众多孩子跟着奔走。辛劳了一年的农人,用着自己朴素简单的思考和方式,利用过年的时节,难得大方甚至放纵一次。

  开开心心过大年,闭上眼睛诸多细节无法一一还原,笔功太差,记得的也只有开心,还有期盼,闭上眼睛这就是年味,这就是红芋糖的味道,耐嚼有劲儿,回味无穷。

  近年来,绿色环保形势逼人,那些年,烟花爆竹冲天,烟火弥漫的氛围,也在逐步消失,古老的中国年,无形中被赋予了新的节奏,一股全新的年味,冲淡了人们陈旧的印象。

   往昔的年味,远了,淡了,化作了永恒的记忆。其实那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已失去了原来的吸引力,春节晚会也吊不起年轻人的胃口,出国游玩度春节,游山玩水访亲友,也成了过年的时尚元素;空巢簇的增加,异地分居的激增,使年味的释放形式,自然而然地迁移到了网络和速运。人们通过视频问好,电话沟通,表达春节祝福,叙说朋友问候,聊话邻里友情,释放佳节情怀,通过速递物流,互赠年货特产,聊表思念之情,共祝节日快乐……

   时代在发展,年味在变化。年在变,味在变,但是亲情不变,快乐也未变。

作者如月少年口中的中年大妈一枚。爱诗歌、散文,闲暇时爱读书看报,爱旅游,崇尚自然,喜爱田园风光。老家灵璧,目前定居蚌埠。灵璧家园网特约写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小时候的年 | 戴晋鹏
忆往,“年”的规矩,“年”的“灯”
祝清跃美文欣赏《过年》
中国新年春节民风民俗
散文||家乡的年味儿【征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