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泣鬼神 感肺腑——读杜甫《石壕吏》《无家别》有感

 泣鬼神  感肺腑

                          ——读杜甫《石壕吏》《无家别》有感

    “三吏”、“三别”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写下的—组诗。当时与安史叛军对峙的局势仍很严重,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的军队于邺城溃退,据守洛阳。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无法摆脱沉重的负担和重大的牺牲。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有事到洛阳,在返回华州的路上,以亲身闻见的事实为基础,创作了这六首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主要写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灾难,不仅来自叛军,而且来自官府。《石壕吏》、《无家别》写得最为深刻。他的《三绝句》写蜀中战乱:“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这可视为绝句中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重要一篇,现实主义艺术的描写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石壕”指石壕镇,其地在今河南陕县东。是写杜甫投宿于石壕村夜间遇上差役拉夫的情况。

    全诗分为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简洁的叙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暮投”指傍晚投宿。诗人于傍晚投宿到石壕村一户人家,夜里吏人来捉壮丁。大约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老翁警觉性很高,他立刻辨识出来,便跳墙逃跑了,由老妇出来应答。诗从暮夜投宿斩截而起,然后一句一事,吏捉人,翁逃墙,妇应答,节奏紧促,与“有吏夜捉人”的情节水乳交融,给人以极其紧张的感受。

    接下去到“犹得备晨炊”第二节,通过老妇对吏人的倾诉苦情展示这一家极其悲惨的遭遇。“吏呼—何怒,妇啼一何苦”。吏人是来捉壮丁的,结果连个男人影儿也没瞧见,只有一个女人迎上来,还是个老妇,自然怒不可遏,连声逼问“呼”字见出高声呼喝追问。“一何”犹如说独何,多么。虽只一句诗活画出吏人的专横与火气。老妇一方呢一肚子伤心事和苦情,再受到吏人的叱喝,不禁哭哭啼啼的诉说起来了。啼声之苦透露着遭遇苦难的深重。老妇哭诉了令人怵目惊心的情况。“听妇前致词”是从诗人角度说,听老妇上前向吏人答话,下面便是老妇诉说的内容。“三男邺城戍”。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境内。唐朝官军收复了两京之后,安庆绪据守邺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围攻邺城。“三男”指老妇的三个男孩子。这句说全家三个男孩子参加了围攻邺城的战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个儿子托人带书信来说,两个儿子新近战死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存者”指活着的。征役繁重,贫困不堪,活着的不过暂且偷生而已,死了的是永远地结束了。“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再没有什么人了,只有一个没有断奶的孙子。“乳下”指还在吃奶期。“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奶这个孙子,孩子的妈妈没有改嫁,可是年轻的媳妇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没法出来见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河阳”即孟津,在洛阳对面的黄河北岸,在今河南孟县。当时九节度兵围攻邺城不得手,即退据洛阳。应河阳役就是到河阳兵营中服役。“老妪”是老妇的自称。她对吏人说我虽然力气不大了,愿意同您连夜回去,应河阳的紧急征发,我干不了别的,还可以做做饭。“炊”就是烧火做饭。

    最后四句是第三节,再回到叙事。“夜久语声绝”,直到夜深,老妇与吏人的对话方才结束了,可见说话的时间是很长的,其中不知有多少追问和解说。“如闻泣幽咽”,老翁跳墙跑了,老妇跟着吏人应役去了,这呜咽抽泣的只能是那个奶孩子的妈妈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老妇被吏人捉去了,奶孩子的妈妈没件完整的衣服,只能是和躲过吏人捉捕的老翁告别了。“前途”犹如说前路,就是上路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这一家三个儿子,两个牺牲了,一个还在火线上,仍有随时牺牲的危险。家里再没有男丁了,还是免不掉要出人应役,最后连老妇也上了前线。所以仇兆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这种悲惨境况,说明人民为平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暴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灾难不只来自叛军,而且来自官府。 

作者用极为洗练的语言叙述一家七口的各自遭遇,简洁生动,则又有高度的概括性。通过典型反映出人民苦难的深度是本诗特点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同在《丽人行》中—样,不着—语评论,只是客观的描写实际发生的景象,但是笔端饱含感情,是非爱憎就寓于字里行间。“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即使征发紧急,也该体谅人民苦况,何至于“夜捉人”,又何至于“呼”而又“怒”,不满意官府和吏人的行径是很明显的。

第二,这首诗完全是白描,略无夸饰,是严格写实的。感情熔铸于具体的客观叙述之中,寓主观于客观,反而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深度。通过客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是本诗特点之二。

第三,诗的写作达到了高度的凝练。诗人惜墨如金,剪裁、用字都十分谨严。取材无一枝蔓事,遣词无一多余语,凡是能在诗语中暗示出来的内容,就不再别用话语叙说。如老妇随吏人而去,诗中没有阴言,在“独与老翁别”中体现出来。那位身无完裙哺乳着婴儿的媳妇的无限悲酸,诸如丈夫的牺牲,婆婆的被捉走,来日的生活没有着落等,都包孕在“如闻泣幽咽”—句中。

诗不尽言,似乎少说了内容,实际上形象本身启示人们想象更丰富的内容,使诗语变得更含蓄,更丰富,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艺术辩证法。

《无家别》是“三别”中的一篇。从写作手法来看,“三吏”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叙述,而“三别”则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叙述来写的。《无家别》是用主人公自述的方式来记叙一个人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出乱离时代的灾难。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寂寞”,萧条荒凉的景象。“天宝后”,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载(755)到天宝十五载,唐玄宗儿子肃宗即位,改元号。这里指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时代是这样萧条荒凉,故乡是“园庐但蒿藜”,田园房屋仅仅只有蒿藜野草丛生了。“里”,乡里。我们村子原来共有一百多户人家,可经过这场战乱,都各奔东西、流离失所了。“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活着的人没有消息,死者埋在尘泥之中了。“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贱子”,自称。“因阵败”,指在邺城那场溃败。可能他是打了败仗中的一个士兵,回村里找往日的小路。“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走了很久在村子里也不见人,只见空无一人的小巷子。“日瘦”,日光惨淡、微弱。说“瘦”是一种联想。由于日光惨淡有一种瘦的感觉。即日光非常暗淡、微弱,气氛凄凉、凄惨。“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看不见人,面对的只有狐狸,这野兽见我毛都竖起来向我怒叫。这完全是乱离时的凄凉景象。本是百余家的村子,结果野草丛生,空巷无一人,气象凄惨,狐狸横行。“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我过去的四邻还有什么呢?还有一两个老寡妇没有走。这种人留下更显出村子的荒凉景象。“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尽管本村已荒凉破败到这种程度但人跟鸟一样,投宿的鸟总是依恋旧树林,人也是这样,总是怀念旧土、故居。因此只要不离开故居就好。尽管荒凉到如此地步,我怎能告别它呢?强忍贫穷在这生活下去吧!“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刚开春我就一个人扛锄下地,天黑了自己还在浇菜园子。“县吏知我至,召念习鼓鼙。”县官知道我回到村里来了,马上召令我去仍然练军事,还要准备去当兵。“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尽管是在本州服役(离家不远),回顾我的家室已无所告别的人了。“携”,离。“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在近地服役只有我孤独一人,孤独一人已令人感伤了,如果到远处去服兵役那就更使人增加心情的迷乱,心神无主了。为什么远去就要心神迷乱无主?因在本地服役虽已没家可恋了,但本地终究是家园故土,中国人传统是“故土难离”。离开故土就会迷乱无主,离开故土还是很难受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不过我的家已荡然无存了,无论远近服役道理上讲都差不多了,无所为。思想上几经波折,毕竟还有遗憾之处。“永通长病母,五年委沟綌。”我永远心疼那长期生病的母亲。五年,755—759安史爆乱已有五个年头了。“委沟綌”,扔到山沟里。五年战乱死去的就草草埋葬了。“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母生我并未得到我抚养就死了。“两”,指母和己。“酸”心酸。“嘶”,因痛哭嗓子嘶哑。“酸嘶”,非常非常痛苦。母亲和我两人都为此而伤心。就自己来讲,没能亲自俸养母亲,母死时自己又不在身边;就母亲来说有失去亲子之痛,临死也没看到儿子一眼。所以母子两人都是终身遗憾。“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人既然没有家了,那跟什么家告别呀!处在这种情况怎么当老百姓呢?换句话说,人们还怎样活下去呢?

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后各十四句。以“宿鸟恋本枝”四句为前后之间的过渡。上段写“无家”——田园荒芜,人口死丧流散的萧条景象。下段写“无家别”——孑然一身的主人公再次被征兵服役。“别”而无家可“别”,惨痛已极,以至发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的呼声,似质问,似控诉,表现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的呼声,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三吏”“三别”中,这首诗应是写得最为凄凉惨痛的一篇。

该诗前段描写破败荒芜的战乱惨象是非常成功的,摄取典型形象把此情此景表现的非常出色。后段写主人公再度被征兵时,诗人采取了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层层转折、层层深入,起伏顿挫地把主人公的感情波澜、心理变化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实感人。从“虽从本州役”到结尾,思想是几经转折的:开始尽管在本地服役,也是“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行字。在近处服役虽无家了,可家就在我身上,“一个人吃饱了,全家都不饿。”人走到哪儿家就在那,毕竟没离故土。可一想到远处服役心就乱了,产生了故土难离的情感,心神无主了;再一想,既然家都没了,远去、近去不都一样吗?可又想到母亲在五年战乱中已死去了,留下终身遗憾。想来想去这悲痛无法解除。思想感情几经起伏,意念活动几经波折,写得细致感人。宋代刘辰翁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杨伦《杜诗镜铨》)说明感人之深,也说明杜甫这心理描写有出神入化之功。

“三吏”“三别”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杜甫慷慨地指责政府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却又不能不鼓励人民出征。“三吏”“三别”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祸害,特别是精神上的痛苦,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愧为一组现实主义诗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放下,改变
王嗣奭《石壕吏》解 译文赏析 王嗣奭《石壕吏》! 不是杜甫
【夜听】唐诗,杜甫《石壕吏》
每天一首诗22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甫篇》161首<81-100>
为了帮助她,杜甫作诗劝说友人拆除草堂篱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