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这份房企500强报告里,隐藏了当下地产行业的10个出人意料的结论!


艳姐说


在经历了2020年“疫情急冻”、“高位盘整”、“三道红线”种种考验之后,行业内外都在好奇和期待一个问题:地产公司这一年过得究竟怎样?

毕竟大家反复提及的“马太效应加剧”、“利润探底”、“大鱼吃小鱼”、“管理红利时代”等等现象还是太过抽象。我们要的答案是行业究竟有哪些变化、数据如何体现、未来前景如何。

3月16日,备受关注2021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TOP500测评研究报告》正式揭晓。

这项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主办的测评工作,已连续为地产行业和地产公司坚持做了13年”体检“。

翻阅这则“体检”报告,我们发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变化,比如曾经高歌猛进的房企在榜单上悄然消失、房企的资产负债率8年来首次迎来下降、去年没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多处在Top10梯队、行业收并购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大潮涌动……

这些变化的细节不仅出人意料,背后原因更是耐人寻味。我们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0个方面,一起来详细解读。


滑动查看完整榜单
01
曾经的高光房企
有的跌出前十,有的从榜单消失

三条红线后,曾经那些高负债房企,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偿债压力,其中以持有大量非住宅的房企为甚。

比如曾经拥有高光时刻的“华南五虎”和“环京一哥”,一个跌出了TOP10阵列,一个在榜单中默默消失。

曾经的“华南五虎”目前仍面临一定的还债压力,这家房企遭遇如今的情境源于其早期的决策失误,当头部房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做住宅的时候,其另寻他路,大力搞商业开发,导致资金长期无法回收,也影响其后续的投资和运营,所以这几年来其排名也出现了略微下降。

“环京一哥”如今从榜单上消失,也是因其有较大的风险的债务问题,前几天,“环京一哥”还自曝债务违约近200亿,触发了榜单的信用否决条款,所以暂时不纳入榜单。

环京一哥如今的窘境也是源于其早期短视决策盲目跟风逐利,走上了一条并不专业、不擅长的产业园之路,变相把房地产作为产业园建设的主要盈利方向,造成资金短缺。

其实从上述两家房企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那些早期战略方向错误的房企,如今几乎很难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战略必须先行,因为“没有战略的企业是不可能长久的”。企业发展要注重战略规划,它可能是五年十年,也可能是更久。

02
十二年间
Top10变了4成,Top50变了6成

相比2020年,2021年的TOP10排名变动率为10%,其中世茂为新晋企业,从去年的11名上升至今年的第9名;TOP50的排名变动率约为10%,整体相对较为稳定。

然而,相比2009年,2021年TOP10排名变动率达40%,其中,万科、碧桂园、中海、保利、华润、世茂两次均处于TOP10行列,这些房企要么有非常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稳准狠的打法;要么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TOP50排名变动率高达约60%,这也说明近十几年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整体格局变化较大:一方面一些房企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排位逐渐下降或者退出了房地产;另一方面,一些新晋房企强势崛起,比如旭辉、阳光城、正荣等房企,都在这10多年间逐渐上位。

这些上位的房企基本上在战略、运营、产品等全产业链条上都做得较为突出,并且在内部人资管理和公司治理上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通过多点突破实现了业绩的增长。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过渡到高质量发展,行业整体相对稳定,近几年房企排位也相对稳定。

03
国企和粤系
成了年度黑马代表

过去一年,千亿房企的数量继续上升,据克而瑞的数据显示,年内销售规模(全口径)过千亿的房企总计43家。

其中新晋千亿房企包括建发、华发、新力、禹洲、合景泰富、龙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千亿房企中,国企建发和粤企龙光,增速最快,分别达到76%、51%,成为黑马房企。

建发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因其经营策略的转向。在诸多闽系房企迈入千亿军团后,一直低调的厦门国企建发开始对规模有了追求,为了扩大规模,近两年建发在土地市场的表现可谓相当凶猛。

另一家黑马房企龙光则在城市更新上不断发力,2020年底龙光城市更新土储货值超6000亿,绝大部分均衡分布于大湾区核心城市,为龙光提供了充足的增长动力。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受益于城市更新利好政策,未来3年,龙光将转化城市更新货值合计约1500亿元,每年城市更新可贡献约20%的核心利润,保障龙光业绩跨周期持续增长。

04
接近一半房企
目标增长率设在10%以下

在严格的政策调控和趋于理性的市场环境下,大部分房企都将目标增长率进行了下调。从房企的目标增长率来看,样本房企的目标增速自2019年的17%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12%。

2020年,目标增长率在10%-25%之间的房企占比约为50%,其次为目标增长率在10%以内的房企,占比为44%,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房企对于自己的增长持保守态度。

这背后的原因也可以理解,毕竟千亿房企阵容已经几乎扩容到了TOP50,千亿门槛突破后,萦绕在头部房企心头的规模焦虑就会少很多。

加上调控趋严,房企普遍提出“有质量增长”的战略新主张,放慢增长速度应对市场调控政策的同时,也能同时对过去几年快马加鞭赶路过程中积累的问题进行修复。

05
没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
Top10里的最多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了整个行业一个措手不及,这种突来的变故也严重影响了房企年度业绩目标的进度,造成了一票房企业绩“爽约”。

但从房企公开的信息来看,仍然有多数房企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甚至越秀地产、时代中国、金茂等提前完成业绩目标,而TOP20-30的房企中大部分都超额完成目标。

这背后既有中国经济复苏迅速的大环境因素,也仰赖这些房企战略执行坚决、运营管理水平较高。

但问题出在前十强房企中,数据显示十强中有4成的房企的业绩目标,刚好差了那么一口气,完成度在90%—100%间。

当然头部房企有些设定的是三年到五年的中长期业绩目标,2020年的业绩断档势必也影响了长期目标的实现节奏,给明后几年添了更大压力。

当然,TOP10的房企规模较大,巨量规模之上的增长本就殊为不易,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头部房企更倾向一种“保守”的防御姿态,2020年业绩目标设定普遍谨慎。

而在战略的选择上,头部房企也不约而同地开始由“量”转“质”,可以想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房企会效仿万科,不设定具体增长目标,从另一个角度阐释自身的增长。

06
近9年首次!
500强房企资产负债率均值下降

自从降杠杆的大旗打出来,各家房企的负债率就成了财报最惹眼的地方。在今年的评测报告中,能清晰地看到降杠杆的显著成效——500强房企2020年平均资产负债率,9年来首次下降了!

具体数据来看,整个2020年,500强房企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77%,较上年下降0.89个百分点,从2012年以来,这项数据首次出现下降。

净负债率均值为85.08%,较上年下降11.62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也有大幅改善。

这几年,“降杠杆”一直是地产行业顶流话题,尤其在“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房企为了降杠杆几乎是拿出了”十八般武艺”。包括但不限于加快周转、减少拿地、引入战投、借新还旧、出售项目股权、分拆上市、剥离高负债项目。

凡此种种,都秉承着一个共识:降杠杆大潮仍将是房地产行业中长期的常态。

07
“三道红线”达标率:
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两项提升最快

“三道红线”监管新规实施,“达标率”成为一些房企的“保命符”。

有关房企“三道红线”的达标率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从2019年四季度到2020年三季度中,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两项中达标的房企数量增加的最明显。

为什么房企降杠杆的努力最容易在这两项上体现出来?

在构成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的几个关键指标中,有息负债和货币现金是两个核心项目,房企一般通过降低有息负债、增加货币资金的手段来实现该数据优化。

尤其是在增加货币资金方面,部分房企通过打折促销等方式加速去化,短期内在带动销量提升业绩的同时有效补充流动资金,对净负债率及现金短债比的改善均起到关键作用。

但是,要攻克负债难题,还是要依靠未来继续改善财务情况,调整负债结构及资本结构以改善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

08
500强房企净利增速首次为负
“微利时代”不是空话

和房企规模增速放缓相伴相生的,是另一个尴尬现状:房地产行业利润增速越来越低。

2020年,地产行业净利润均值为11.01亿,同比下降了11.08%净利润均值增速为近年来首次为负。

要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难,2020年房企的净利润反映的是2018年和2019年的销售情况。这个时间正是调控政策发威的时候,市场明显在降温。

而这个时期销售的产品,正是之前两年土地市场火爆,溢价率高企,房企热衷高价拍地竞得的生产资料。伴随2018年调控政策出台,土地高溢价也导致当下行业利润收窄。另外,政策层面抑制房价上涨,也带来行业利润走低。

但净利增速下降,并不意味着房企都不赚钱,还是要分梯队来看。

在净利润上,TOP10房企净利润均值最高,超200亿元,是TOP30房企净利润均值的2倍,TOP50房企的2.5倍。

TOP10房企的盈利能力虽然在绝对数值上依然庞大,但已经出现增长乏力的信号,在净利润增速上,只有TOP10房企呈现出了下滑趋势。而TOP30房企则与之形成对比,净利润增速最快,达到了2%。

一边是TOP50房企的绝对盈利能力数据,一边是TOP500房企净利润均值增速首次为负。两相对比就能知道,拖累整体数据的,是庞大的中小房企,他们的盈利能力何时走出颓势,增长持续性如何保持,才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关心的问题。

09
并购大潮?
房企并购没想象那么激烈

虽然外界一直在反复念叨,未来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并购将成为房企拿地的重要方式,但根据数据显示,大鱼也并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吃掉小鱼。

并购市场看似热闹非凡,但“大鱼们”也相当谨慎,这方面的一个有力佐证就是:地产行业这几年收并购数量、金额处于下降趋势。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全年,房地产行业并购交易共计192宗,交易金额1442.24元,为近年来最低点。

这是因为,即便收并购,也是要看资金的。过去房企高杠杆时代,地产行业并购火热,并购数量在2017年时达到了顶峰。但“钱紧”的这些年,房企的并购数量、金额都在逐年下降。

于是行业内,几乎很少看见那些动辄“鲸吞”的大手笔了。而那些动辄出海大手笔的收购,也几乎绝迹。

根据交易规模统计,去年房企并购主要集中在0-1亿元规模,占比超过了一半。其次为1-5亿元规模,超过50亿元的大型并购凤毛麟角。

10
重仓一二线
世茂是代表

都市圈概念之下,北上广深之外的多极城市借势勃发。各大房企也十分重视都市圈布局及重点城市的深耕。

在过去一年中,一线城市土地成交总价8515.22亿元,同比上升37.49%上涨幅度远高于二线的4.97%、三四五线的19.93%。

而在一线城市中,房企集中拿地的两个城市,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广州。这其中,广州以4436万亿土地成交总建面积居榜首,上海以2996亿元土地成交总价摘得一线城市桂冠。

要说把重仓一二线战略执行的最坚决,动作力度最大的,还要数王者归来的世茂。

世茂手上储备了约2000亿元未来可售货值,其中大湾区、福建区、环渤海区、长三角区总计近1600亿元,一二线城市储备的可售货值占比达到87%以上。

别的不论,单就有“第一战区”称号的世茂海峡,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货值规模就达到4080亿元,一个区域公司的规模眼看就要破千亿。

结语

在莎翁戏剧《暴风雨》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这句话和中国的“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过去所得到的果,将会成为你未来的因,而你现在所得到的果,便是你过去所种下的因。

对于时下的地产行业来说,这句话也昭示着行业的未来和所处其中每个人的心境——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微笑着面对未来。

主编:张艳
责编:doug、王亦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产价值TOP50榜:16万亿后50强房企转型真相
重磅 | 2020年1-3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TOP200【第69期】
重磅发布 | 观点指数·2018年1-4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TOP100
年报有料丨房企到底有多值钱?——2016年上市房企总市值TOP100
搜狐网
2020年上半年地产大盘点:拿地规模不输去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