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露禅一共几个亲传弟子?现在的太极拳还是杨露禅的风格吗?

李希江老师自幼好武,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张虎臣,收为关门弟子。手把手传授了传统太极拳108式,推手,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棍等多种拳技,还秘传了杨氏家族很少外传的家手,小快式。

李希江,生于1958年,传统杨氏太极拳第5代传人,是恩师张虎臣晚年收的唯一的一个闭门弟子,张虎臣师承于传统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孙杨澄浦、杨少候,是杨氏太极拳第4代传人。

在上世纪60年代,传统太极文化的传承人张虎臣先师身心受到严重打击,得了心脏病,有一次突然发病到老通县医院(现在的通州潞河医院)急救,刚到急诊室人就陷入了昏迷状态,当时正赶上主任大夫李其恩(李其恩大夫是李希江的父亲)值班,摸患者的大动脉消失,心脏突然停止搏动,立即果断的采取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措施,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患者的生命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据李大夫讲,当时若不抢救及时,会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患者可立即丧命,抢救若超过5分钟,患者即使活过来,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完全康复后的张虎臣对李大夫充满了感激之情,说李大夫救了他的命,也和李大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张虎臣先师患病之前,他经常要步行到通县俱乐部教太极拳,有10几个成年人跟他学习,有李顺波、王水田、刘习文、梁礼等人,但刚刚康复的他不能再到外面教拳了,见到李大夫很喜欢传统武术,就决定在家里教李大夫太极拳法,李大夫每次去张虎臣家学拳,都带儿子李希江去一起学,这时李希江已经在通县西海子公园跟李子鸣先生学习了三年的八卦掌和形意拳,(李子鸣当时名叫李庸,因文革受冲击下放到通县,住通县花丝厂附近,离西海子公园很近,是八卦掌第3代传人,)李希江刚学时只有6岁,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去西海子练拳,围着一棵小松树练八卦掌,李庸跟他开玩笑说,树长你也长。

后来李大夫父子俩到张虎臣先师家学太极,他家就住在通县六中附近,李大夫每次去都给张虎臣全家人看病,他老伴眼睛不太好,李大夫经常给她拿些药,他小孙子有一次得了胆道蛔虫病,也是李大夫给治好的,虎臣先师没有亲生的子女,抱养的儿子在外地勘探队上班,一年回一二次家,家里就有张虎臣老两口和小孙子在家,李大夫当时每月60多元的工资,在那经济匮乏的年代,算是高收入,当时普通工人每月10多元的工资就能养活一大家人,当时虎臣先师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每月李大夫都会拿钱和粮票补给他们,有时还买些鸡蛋等营养品给虎臣先生送去,当时鸡蛋和肉供应非常紧张,全凭票供应的,虎臣全家都非常感谢,每次李大夫父子俩去他家练拳,回家时虎臣先师都要送出大门外很远。

有一次他从里屋拿出一个小木箱放在堂屋的八仙桌子底下,里面装满了太极拳的古书,全是繁体字,由于年代久远都已经发黄,虎臣先师视书为珍宝,但却把书让李希江父子回家去抄,再送回来,跟李希江说,这些太极拳古书上的内容你暂时也看不明白没关系,但先抄下来,等你拳架练熟了,能打到方圆结合旋转扭丝了,且每一个拳式都会用了,能做到求劲舍着了,我再慢慢给你讲你就理解了,多亏先师这么嘱咐,李希江才一字不漏的都抄下来。借一本,抄一本,还一本。

有一次虎臣先师有一本古书找不见了,还闹了点误会,以为是李大夫父子给偷着拿走了,为此找到了通县医院领导,说李大夫偷拿了他的书,说书在人在,书死人死,再也不教李大夫父子俩学拳了,后来书找到了,虎臣先师特意走到李大夫家赔礼道歉,并教李大夫父子俩太极拳,后又找到县医院领导澄清了此事,现在50年过去了,李希江对这件事仍然记忆犹新,那是传统太极的秘笈书,虎臣先师视它比生命还重要。

有一次父子俩去张虎臣先师家去学拳,闲暇之余虎臣先师跟李希江说,听你爸爸说,你跟李子鸣学习八卦掌,给我练练看,李希江行了几套拳,虎臣先师看后连连称赞,说我收你为徒弟吧,李大夫父子俩很激动,当即李大夫让儿子李希江给虎臣师父跪地磕头,正式拜师,成为张虎臣师父晚年在家收的最小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闭门弟子,虎臣师父摸着李希江的脑袋,高兴的说:太极拳是意气神形功,很深很难不好学,你要勤学苦练。

在他正屋的北墙上,挂满了古老的穴位图,虎臣师父在教拳时经常指给李希江父子看,李希江学的很投入,有时一个动作就要练几个小时,悟性也很高,练完就记笔记,10几个笔记本都记满了。李大夫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每天在医院的工作很繁忙,每天早出晚归还要经常值夜班,已经没有时间学拳了,只有儿子李希江几乎天天长在虎臣家学拳,虎臣师父倾其所有,毫无保守的全盘教授,至今李希江经常回想起来非常感慨,李希江清楚地记得每一次练拳虎臣师父都在身边亲自指导,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一个拳式练上几百遍甚至千遍,直到达到标准为止,师父说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拳理自现。

除了练基本功和拳架外,李希江还经常和师父推手和对练,虎臣师父功夫极深,根本沾不上身,每次把李希江摔出去都哈哈大笑,之后再进行指导,李希江这时已从对传统武术的喜爱变得很上瘾很痴迷,每天练功七八个小时也不觉得累,10多年风雨无阻,得到了传统杨氏太极拳的真传,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50多年的磨砺,李希江老师已成为传统杨氏太极拳第5代宗师,正式收徒入门弟子有20多位,使传统杨氏太极拳得以传承,造福子孙万代。

李希江老师的杨氏太极拳又称传统杨氏太极拳,源头是武当太极拳,拳法有技击架,也叫小快式,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的架子分高平低三种,这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于养身,为昔日杨澄浦所授,中架子求各式动作,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致过头,并且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侯所授,小架子求各式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以小架子为最难,每一势都发寸劲,进退步子很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还传授了太极刀、枪、剑套路,单双龙凤刺,盘罗棍,太极拳运气功法,太极拳入门功法。李希江杨氏传统太极拳基本可概括为三个套路。

传统套路108式

又称养生架或正路,共108式,动作必须标准正确,拳架必须符合太极阴阳之理,满足中医经络骨骼学说,才能以意推形,以形导气,以气推形,意气合一,与流行简化太极拳相比能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每个架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攻防含义,是杨氏太极拳的养生架式。

具体要求:姿势准确,松稳慢匀,意气合一,凝神聚气,以静养神,以神炼灵,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顺其自然。

学习意义:以丹田气运化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目的,养脊骨和脊髓,去病强身,延年益寿。

太极家手

因杨氏家庭只传给家里人,很少传给外人,故名家手,已濒于失传。其特点柔绵见长,处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运化之势,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四肢百骸处处划圈运动,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周身形成平圆、立圆、斜圆、八字圆、云圈圆这些圆的运动,肩圈、腰圈、手圈、腿圈,大小圈、横竖圈,圈圈相环相绕,相生相克,是阴阳转换的圆圈,练圆圈柔韧的乱环术的混元整劲,是由陈氏太极拳的练架、基础架、功力架演化完善而来。

具体要求:动作松柔圆润,缓柔圆匀,内运外动,注重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静结合。

学习意义:身体更柔韧,积柔成刚。

小快式

是一代宗师杨露婵创编的,出手即招,招招实用,一触即发,完全是技击实战套路。当年杨露婵名震京师获“杨无敌”称号,完全靠的就是太极拳独有的技击功夫。太极拳外柔内刚,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巧取胜,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太极防身,锦里藏针。

具体要求:身法似游龙飞凤,轻快似风,手法则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步法当随心踩步,步步奇正八方。

学习意义:提高意与气的转换速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杨式太极当代名家李希江
李希江:初学者如何才能练好传统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可有效改善亚健康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区别-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
[转载]杨少侯及其传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