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谈集联与书法的渊源

试谈集联与书法的渊源

(默名生)

对联本身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实用性,再与书法结合起来,还具有观赏性。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由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成为大篆、小篆,定型于汉、魏、晋朝,流传至今,形成了真、行、草、隶、篆五种各具特色的书体,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和历史文化的渊源,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瑰宝。书法与对联同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文人的艺术生活中,它们的有机结合,互臻其美,使书法的美和对联的意发挥的淋漓尽致,精妙的对联配上出色的书法,让人观之不仅赏心悦目,美妙绝伦,也使人受到修身养性,增长学识的熏陶教化。笔者浅见认为,集联似乎比其他联类与书法的结缘更直接,更密切,因而本文仅从集联的角度谈谈与书法的渊源关系。

一、集字的起源

书法集字,有史籍记载是早在1500年前的粱朝,作为书法史上的特殊现象——书法集字就出现了。《梁书》卷49之列传43《周兴嗣传》云:

“是时(天监初年),高祖(梁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高祖,用兴嗣所制者,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

“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显然是集王字而成的韵文,即今俗称的“千字文”。《法书要录》卷3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也记载:

“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

此处说得更加明白清楚,“模次羲之之迹”,毫无疑问是以《千字文》为文本集王羲之书迹。关于这一集字事件,在唐朝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的记载就更为详细了:

“《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羲之书者,人皆不晓其始。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撮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纸,杂碎无叙。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次进上,须发皆白,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这段话用白话文翻译过来的大意是:《千字文》这篇文章是梁朝的周兴嗣所编,但人们都不知道开始为王羲之书写。梁武帝命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选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一个字写一片纸,因而杂乱无头绪。武帝又召周兴嗣来说:“你很有才思,且为我用韵编写”。周兴嗣熬了个通宵把文章编好呈给皇上,自己则胡须头发都熬白了,皇上十分感动和满意,重重的赏赐了兴嗣。后来右军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临摹了八百本,除分送一些人外,江南的众多寺庙也各有一本。

上述记载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集王千字文》应是目前可知的最早的集字书法。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集王千字文》是先摹拓王羲之的“一千字”,周兴嗣后以这“一千字”“韵之”,就是说先有字,后有文。

《千字文》是启蒙少童的字书,其文叙人伦,多劝诫,加上集自王字,称得上是“文”“书”双美,具有较大的教化之功。而智永“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其意更是为了传播他王氏的家法。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集王千字文》的原本样子,但可以从存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想其风采。原因有二:其一,智永《真草千字文》可能为临《集王千字文》,米芾就在《海岳名言》中说:“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其二,智永为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是得到书法史承认严守家法的典范。

到了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更加推动了集字之风的盛行。这重点表现在《集王圣教序》一碑。史载,玄奘西游取经回国后,历时一年余翻译佛经。玄奘深知弘扬佛法必须要借助皇权,故请太宗为其所译经文作序,名曰《大唐三藏圣教序》。今天我们见到的《集王圣教序》碑文包括太宗序、玄奘谢表、太宗答敕、玄奘再谢表等内容,还包括皇太子李治读后作的《述圣记》、玄奘诣谢、李治笺答,总共计1902字。这方碑是右军的裔孙怀仁和尚受众僧委托,同40余个助手用了25年时间集王羲之字刻石完成。皇帝是九五之尊,王羲之是“书圣”,皇帝文配“书圣”书,这自然就加重了《圣教序》这块佛教护身符的份量,从而抬高佛教的地位。自此到宋代,有物可证是集王字的碑刻就有20种之多,可见其风行的程度了。

二、集联的兴盛

对联与书法结缘,大约始于明代中期。如目前尚能见到明清楹联墨迹影印本中,就有方孝孺、李东阳、杨继盛等人之作,但其数只有一副。量虽甚少,而恐怕本身他们当时书写亦少,因那时书法对联还未流行起来。如方孝孺之联为“大道母群物//达人腹众才”、李东阳之联为“宝藏储山谷//题诗识汉人”、杨继盛之联为“爱读秦碑兼汉篆//好寻奇字到云亭”,而且不仅是这几人之联墨遗世少,至到明末也未见有多少人的书墨对联。但是,单从集联而言,明代则颇为盛行。集联主要有三种:有集古诗、古文不同作者、不同篇目的诗句、文句而成为集句联;有集古碑文字帖而成为集字联;有集宋词不同作者、不同篇目的词句而成为集词联。

明代开始盛行集句联,究其盛行的原因,是明代的诗人颇喜好效仿宋代王安石集句为诗之故。其代表诗人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诗人孙蕡,孙蕡(1334----1393),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其生卒年应是元惠宗元统二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死因为朱元璋穷治蓝玉案,株连万余人,孙蕡因替蓝玉题过一幅画,被入极刑。孙蕡于洪武三年(1370)考中举人,先授织染局使,旋调虹县主簿,一年后调入翰林院,参与修撰《洪武正韵》。三年后出任山东平原县主簿,因胡惟庸案牵连被充军边地,因证据不足,改判筑城苦役,后释放。回乡后的四年间,遨游云林,潜心学问,寄情诗文。洪武十五年(1382),孙蕡被起用为苏州省经历。孙蕡是岭南著名的“南园五子”之首,即元末明初,孙蕡与赵介、王佐、黄哲、李德五人,在广州南园创办“南园诗社”,他们的诗作一扫元代诗坛纤弱萎靡之气,开创了明初岭南诗坛一代新风。孙蕡写了大量诗歌,其著述也丰,惜多散佚。《四库全书》仅收《西庵集》九卷,为门人黎贞所编。在此书前黄佐、叶初春所撰小传中,称蕡著述甚富,除此集外,尚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和陶》、《集古律诗》。在这里明确提到孙有集句诗专集。据《四库全书提要》载,沈行撰《贯珠编集》五卷,“是编皆集句之诗,兼取唐、宋、元人之作”。沈行,字履德,杭州人,生活于永乐至宣德年间。他善诗文,又工于画。除上面这部五卷的集句诗外,他还有另两部专著,《咏雪集句》共240首,《集古梅花诗》共360首,全都是集前人的诗句。李东阳(1447----1516),官至吏部尚书、大学士,是明代“茶陵诗派”的领袖,其诗文著作总名之曰《怀麓堂稿》九十卷,其中集句诗即有二编,一为《集句录》,编于成化十三年,二为《集句后录》,编订于弘治十八年。李东阳之所以好集句诗,是出于他“诗宗宋人”的诗风主张,因而所集之作都是杜甫、宋代诗人之句。另一诗人夏宏,是安徽当塗人,他的集句诗专集《联锦集》三卷,仅集古七律就多达400首,后人曾给予很高评价,说他是王安石以来集句诗的又一捷才。字字协律,句句贴切,篇篇如一气呵成。明代岭南大学者黄佐(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人。正德五年(1510)乡试第一。正德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兼左春坊司谏。后任广西学督。因母病,请退归。居家九年间,远接近交,从游甚众,门下弟子名士亦多立。建居于禺山东面,潜心钻研孔孟之道,著书立说,成为岭南著名学者。著书39种,数百卷,世称“泰泉先生”。其《泰泉全书》六十卷中第十四卷,有《集古句》一编。童琥,字廷瑞,号草窗,兰溪(今属浙江金华)人。生活于成化至正德年间,弘治三年(1490)进士,曾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工部郎中、江西按察司副使等职。平生博览群书,尤精于诗。童琥对梅花可谓情有独钟,所撰《草窗梅花集句》共三卷,集句有五、七言律诗、绝句共310首,汇集了晋、梁、南朝、唐、宋、元数百位著名诗人名句。时翰林院侍读同修国史官、著名学者杨廷和认为:“是诗取诸人或数十百年之前者,一旦会粹于二三卷中,如出一时一人之口……对偶精切而词意连属,即使善诗者自为之,恐无以出此。”朝议大夫、四川布政司左参议沙璧评价到:“珠联玉贯,虽各系古人之名句,而俨然一人机轴,纵横驰骋、开阖变化,无一言不归于梅也……古未有也。”

由于以上人物都擅长并作有大量的集句诗,因此也颇能作集句联,我们从梁章钜的《巧对录》一书可见其集句联。如孙蕡之作“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去日渐多来日少//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两副联曾为较多后人传颂书写;如收沈行11副,其中如“阊阖迥临黄道正//楼台直与紫微连”;收李东阳25副,如“文章宇宙千年事//江汉风流万古情”、“古来贤达知多少//旧日人民果是非”。另外收夏宏23副、黄佐10副、童琥5副等等。其他还有明末广州的黎民表、广东琼州的丘濬、莆田的陈于庭、福州的陈玔等等都好集句联。至于福州陈玔,梁章钜讲他曾集唐诗成两本集句联,书名为《宫词》、《闺词》,《巧对录》分别选收了30多副。

集句联从明代开始以来,影响较大较快,至到清初有不少文人均好作集句联。如仅浙江嘉兴一个地方,喜好集句的就有一批人,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以下简称《诗话》)就收有好几人之作。彝尊说他的叔父朱茂晥,“雅好集句,客至觞行,恒举如联,坐客服其工緻”。如“细推物理须行乐//高视乾坤又可悲”、“萧何只解追韩信//贾谊何须吊屈平”等。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嘉兴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习闻历史掌故,著名学者,以《万历野获编》著称于世。《诗话》收入沈集句联14副,如“天长地久有时尽//物在人亡无见期”、“去日已多来日少//他生未卜此生休”等。周筼(1623----1687),初名筠,字青士、公贞,号筜谷,嘉兴人。明末兵乱,遂弃举子业。21岁时移居王店镇,以开米店为业。好读书,工诗,尤其擅长五言律,以诗闻名于当时,与王翃、范路、朱彝尊等相唱和。诗作俊逸脱俗,不轻袭前人片语,自有面目。又精于词律,广泛搜集唐、宋、元词家作品,按体裁编成《词纬》30卷,又编《今词综》10卷。著有《采山堂集》24卷等。

《诗话》云周筼擅集句联,选介8副,如“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此联后也有不少书法家书写。原籍宜兴因兵乱移居兰溪的胡天岫,亦常与嘉兴文人交往唱酬。胡亦擅集句联,《诗话》收其21副,如“独在异乡为异客//自怜长病与长贫”(此联甚为胡自我写照)、“共说陈琳工奏记//焉知李广不封侯”。因受前人影响,朱彝尊也擅集句联。他曾有集句联在1000副左右,可谓是集大成者,但他在世时未付印,至到他去世180年后,一个叫杨中子的刊印于1888年,书名《雕玉集》,收联约900副。再如文学家、学者金兆燕(1718----1789),字钟越,一字棕亭,安徽全椒人,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国子监博士,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四年(1768---1779)任扬州府教授等。他因较长时间在扬州,曾为扬州瘦西湖及周围景点集句联上100副之多,所集之联无不贴切景点,大多收入《扬州画舫录》。

集联盛行后,从清代至民国,出现了一大批集联作者,据胡君复编(商务印书馆1918、1923年分别出版)《集联汇选初编·二编》二书统计,至清末民国初集联作者达92人,而且,其中还未包括马慧裕、何绍基、俞樾和民国中期后的集诗与宋词联的作者等,可见喜好集联作者队伍之庞大。另外,集联的领域也发展到集诗、文、字、词等等,种类日臻完备。集联专著和个人专集也颇为可观,数不胜数,笔者据常江先生的《古今对联书目》统计,其专著属于集句等类的共59种,属于集字类的共96种(两种均有较少数重版、合刊重复计算),另笔者分别获悉3种书目。这些集子少则数百副,多则上千至数千副,集联数量之多,叹为观止。专著最早者除朱彝尊的《雕玉集》外,当推清初钱芳标的《望庐集句》。钱芳标(1635----1679),初名鼎瑞,字宝汾。后易今名,字葆馚,号莼鲛。江南华亭(今属上海)人。康熙丙午举人,官内阁中书。他是清初重要词人,所谓“前七家”和云间词派后期代表人物之一,与董俞齐名,人称“钱董”。他的《湘瑟词》以才气见长,其书后即附有《望庐集句》。另较重要的是刊于乾隆七年(1742)的《类联集古》,安徽宣城人刘庆观编,全书按帝王、仕宦、祭祀、庆贺、市肆等十类分别集句,共收3000馀副。梁章钜《巧对补录》说:江南李义贤,字芝庭,熟于唐人诗集,尝著《秀谷集》,集唐诗,气体自然,无异己出。如以王勃“野烟含夕渚”,对王维“疏雨过春城”;以孙逖“今日逢新夏”,对钱起“前程未夕阳”;以徐牧“惭无下钓处”,对孟浩然“徒有羡鱼情”;以刘禹锡“一声玉笛向空尽”,对姚合“万架金丝著地娇”(梁共举13对,馀略)。皆工稳绝伦。另外,一直到民国较著名的有,何栻(1816----1872),是颇受梁章钜称道的对联家。字莲舫,亦字廉昉,号悔余老人,江苏江阴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考授内阁中书,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直至咸丰四年(1854)一直在吏部任职,颇受吏部尚书柏葰赏识。次年何氏以京察出守江西建昌知府,咸丰六年何氏因城陷罢官。同治元年(1862)何氏又官吉州知府,同年又以嫌去官。何氏一生仕途颇为坎坷,人缘极好但官运极差。诗文极具才情,蔡云万称为“奇才天授”,曾国藩则评为“才人之笔,人人叹之”。何氏尤擅骈文、对联,留世数十副佳联,用典精当,对仗工稳,词藻华丽,或喻情或状物,无不妥当之极,至今仍为联界所称道。同时,他又有集苏东坡诗句联,名《纳苏集》(又名《悔余菴集句楹联》),共有集句联3000馀副,几乎后无人能超越。侯绍瀛(1840----1904后),字东洲,号寥山樵,广西桂林人。清末举人。曾任清河、睢宁县令、泰州知州等。有集句联《乐府雅联》。张开模(1849----1908),字印塘,别署守诠子、瓮珠室主,安徽桐城人,是相国张英的后裔。他因足疾而废一肢,不良于行。曾从事幕僚二十余年。工诗文,好藏书。有《守诠子瓮珠室集联》。白遇道(1836----1926),字心悟,后改字五斋,号慎,晚号完谷山人,陕西高陵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代理甘肃按察使,巩秦阶道盐运使等。有《摩兜坚斋汲古集联》。余绍宋(1883----1949),字越园,号寒柯,别署龙丘山人,浙江衢州人。早年赴日本政法大学留学。先后任众议院秘书、司法部代理总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法政大学教授、司法储材馆教务长等职。余氏约于1945年时,在三年多闲暇时间集得数千副联,选千副编为《寒柯堂宋诗集联》(5卷)。马金墀(1860----1953),字直坡,白族,云南洱源人。清光绪五年(1879)举人,授蒙自县教谕,后主讲当地书院并兼考试校阅院士,云南省整理金融委员会委员,省志馆顾问等。有《培桂轩集句对联》。以上所道仅是举例,另应还有不少,不能尽举。

集字联主要是集碑、帖、甲骨文、古文等。较早的是马慧裕,字朗山,辽宁铁岭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翰林,官湖南巡抚,礼部尚书。卒于1816年。谥清恪。他是甚好王羲之书法者,亦善章草,曾集《兰亭序》、《圣教序》等帖为联,后刊名《马慧裕集联》、《集褉帖及续集》。以后的集字联作者连绵不绝,比如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号惕甫。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召试举人,官华亭教谕。工五言古体诗,尤以书法名,常书自集联,近代上海雷瑨曾说王有集字联数百副。湖南长沙的唐仲冕(1753----1827),福建龙溪人郑开禧(1787----约1840前),湖南祁阳人唐李杜(1797----1864)等等,而且他们都有集字联专集。后来作集字联最多者要数何绍基、俞樾,何是大书法家,所以好集字,据统计他的集字联有967副,其中单是集《兰亭序》就是417副。进入民国后,则有浙江嘉兴吴受福(1843----1919后)的《小种字林集字偶语四种》、罗振玉的(1866----1940)《集殷墟文字楹帖》、许宝蘅(1875----1961)的《巢云簃集汉碑字联》、经颐渊(1877----1938)的《爨宝子碑古诗集联》等等。因集字联与书法关系更密切,放到后面一点细述,此不多说。

集词联比起其他集联来,兴起较晚,也不很兴旺,而且直到民国也没有几个作者,不过,民国时有二人集词联分别多达近2000副、3000馀副,却是空前绝后。目前所知,最早者是清末顾文彬的《眉绿楼词联》。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过云楼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福建司郎中,补湖北汉阳知府,又擢武昌盐法道,授浙江宁绍道台。自幼喜爱书画,娴于诗词,尤以词名。其词多抒写离愁别绪,意境清幽,风格细密。其书法溯源欧、褚。晚年引疾回里,1874年起购明代尚书吴宽的“复园”旧址,历时六、七年扩建而成私家园林,名曰“怡园”。“怡园”由其子、著名画家顾承及其画友王云、范云泉、顾云及程庭鹭等共同设计,在造园艺术上吸取了宋、元、明、清园林的组景手法,把假山、桥梁和散置的建筑景物,参差交错地配合成多梯级不同高度的立体空间布局,结构幽深,有山有水,可行可居。园中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摹“环秀山庄”,洞拟“狮子林”,画舫及亭取法“拙政园”,精致典雅,疏朗宜人,有集众锦于一园的特点。在筑园时,顾文彬集宋词为联达220多副,遍题于馆榭楼亭及各景点,其联生动优美,宜景宜物,相互增辉,更加丰富了园林文化。顾氏的这些集联,后人就辑为《眉绿楼词联》存世。自此之后,受顾文彬影响,一些私家园林有效仿集联者,但多是零星少数,声势不大。直到1923年底,梁启超先生因夫人卧病半年,他在病榻旁边这几个月,以《宋六十家词》、《四印斋词》、朱古微刻的《彊村丛书》作消遣,“在无聊的时候,把他们的好句子集句做对联闹着玩。久而久之,竟集成二、三百副之多”,陆续发表了部分于《晨报》,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六年后的几年中,先后有杭州人邵锐在26岁时集词联3000馀副,名《衲词楹帖》;镇江著名对联大家赵曾望之孙赵祖望,在原集词联300多副失于兵燹后,重新集联达1000馀副,名《宋词集联》;福州林葆恒《集宋四家词联》,190多副;绍兴程柏棠于七十岁之际,集联300多副,名《宋词集联》;另一个绍兴人俞镇,更喜好于此道,十年之间集联3000多副,后以《娉花媚竹馆宋词集联》书名出版时,收入1918副。

从上述情况看,整个集联从明朝至民国,都是非常兴旺繁荣的,而且也不断发展。集联作者所作集联,主要有三种目的,一是出于喜好和丰富对联这一艺术,二是为了自娱消遣和陶冶性情,三是为适应书法的需要。总的来说,集联既增加了对联的种类,又丰富了对联宝库,无疑也是对联事业的宝贵财富。

三、集联与书法之缘

尽管明代以来就已有林林总总的集联,但在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书写对联,大多是直接摘书前人一首诗之句。其原因可能是集联家与书法家脱节之故,而此时的集联家好集联,多是出于喜好对联而已。书家直接摘书诗句者如王时敏(1592----1680),他是明末清初很有影响的书画家,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是清初开创汉隶的名手。他有副隶书联墨“老境行将及//仙书读未闲”,这就是直接摘书宋代诗人秦观《次韵米元章斋居即事》诗,原诗为“庭木只株茂,盆池一掬悭。支颐至出乐,入眦鸟知还。老境行将及,仙书读未闲。因君歌凤过,通昔梦归山。”清初大书法家查升(1650----1707),字仲韦,号声山,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年(1681)进士,官至少詹事。能诗,尤工书法,以习二王书体著称。他有副联墨“红笺色夺风流座//白苧词倾翰墨场”,此联实出自唐·韩翃《送万巨》诗。红笺色夺风流座:谓红笺之色压倒风月场。红笺: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或作名片用。风流座:犹风月场。白苧词倾翰墨场:谓白苧之词倾倒翰墨林。白苧:亦作“白纻”、“白苧词”、“白纻歌”。乐府吴舞曲名。翰墨场:比喻文章汇集之处,犹文坛。此联原本是诗人韩翃赞扬万巨风流文士的形象,这里是泛指文士风流。又如陈奕禧(1648----1709)所书“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是唐诗人王维的诗句。另一个大书画家方薰(1736----1799),他的画与奚岗齐名,称“方奚”。他留世的联墨“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即是摘书的元代大画家倪云林之诗。再如被清初大学士陈元龙(1652----1736)及后来许多人书写的一联,“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其实这乃白居易的《池上竹下作》一诗之句,因联意甚具修身养性之说,故为不少人书写。这种例子较多,此不赘言。

那么集联与书法是如何结缘的呢?这主要是与清代时兴各种书法风格特别是倡导碑帖学有关。顺治、康熙时期,虽然隶、篆书开始出现和推崇董其昌之风颇重,但所书对联多是如前所述为直书前人诗句。只有到了清代中晚期,帖学的延续和碑学的倡行,我们才看到了书家所书对联为自作。帖学书法家中如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书联甚多。如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乾隆廿五年探花,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在帖学上下过极大功夫,形成自己独特的侧媚取势,神采溢出的“淡墨探花”风格。而王文治书写的对联,几乎都是他集的《兰亭序》字。如“文人天趣清犹水//贤者风期静若兰”、“林亭以外初无事//山水之间大有人”等。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新吾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举人,特赐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后兼采苏轼、米芾笔法。以羊毫笔作大字,颇为苍劲。能诗擅联,有《梁山舟楹帖》。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对联中,仅集联就在30副以上。清中叶金石学大兴,对汉魏碑刻书法的广泛传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学者士人纷纷四出搜罗,争相椎拓,相互品题考证,一时风起云涌,篆、隶书法的创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现了王澍、杨法、金农、桂馥、邓石如、伊秉绶、阮元、包世臣、孙星衍、赵翼、洪亮吉等等一大批对联书法家,而其中尤以金农、邓石如、伊秉绶成就最为突出。邓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安徽怀宁人。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又参以篆意写隶,并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在邓石如的书法中,可见不少他自作联或他人集联。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善书,兼喜绘画、篆刻。《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其隶书以汉碑中雄伟古朴一类为学,临碑约十种,尤以《衡方碑》为最,据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可知他临写《衡方碑》多达百遍。从而其隶书融先秦篆籀、汉魏砖瓦及颜体气象于一炉,而自成一家。何绍基、包世臣等许多人都给予很高评价。其隶书对联传世者甚多,如三言联“志于道//时乃功”、五言联“清光宜对竹//闲雅胜闻琴”、“政声韩吏部//经义董江都”、“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等等,极具观赏性。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经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仕三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也是书法家。阮元的书学在书法史上有关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为清代书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拨开了迷雾,成为清代碑学的开宗宣言。阮元倡导的碑学与他自己的身体力行的书法实践是一致的,他的书法是从帖向碑转换的基础上,来不断实现自己的观念的。因此,他的不少对联都以隶书书写,带有厚重浑穆、端庄博大的特色,又能在厚重中透出灵动,这是他与前辈书家的不同处。

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朱祖谋等人为代表。何绍基(1799----1873)是碑派书家的重镇,造诣极高。且何绍基尊碑而不废帖,早年临摹颜欧,后攻写《张黑女》、《张迁》、《礼器》、《曹全》等碑铭吸收各方面的长处,书法遒丽生动,人称有仙气。他搜集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晚年精篆隶,60岁后将汉隶名碑几乎临写殆遍,所以他的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同时,我们知道何绍基也是撰联高手,其各种对联在1000多副,其中集《争坐位帖》《兴兰亭序》字为联就多达967副,并常以篆隶行草书写传世。再如集联与书法密切者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曾官知县,为著名刊刻家,著作甚丰。其书法艺术也非常突出,对于汉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写了许多跋尾,说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后来,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亲自监拓,深恐遗落一字,并撰写《梁石记》一卷,详细加以论释。他所搜集的汉代碑头篆刻有百余通之多,他自己的篆书就是仿照汉代碑头篆刻而成。因此,在当时书法名家中,他自成一体,人称其书“不以姿取容,具有金石气”,圆润婉通,有古雅之势。同时,莫友芝的书法每与自作联结合,据有关书载,他曾集汉碑字、前人诗句为联多达1350副,足见其集联之惊人。如所见莫友芝篆书墨迹联:“惠泽所流一自经史//武略既著群思德威”、“思极六经功专廿史//泽流四野惠及万家”,均为集《绎山碑》之字。清末的著名大家赵之谦(1829----1884),初字铁三,后改益甫、撝叔,号冷君、悲庵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举人,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画篆刻,为一代大师。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篆隶法邓石如,掺以魏碑笔意,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并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从而把北碑书风带入了一个崭新天地。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不时欣赏到他的各种书体对联。

后来,直到民国,又出现许多集金文、甲骨文字体的集联家,形成了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与文学形式——联语相融合的“书体集联”,诸如许棫、罗振玉、丁仁、经颐渊等。这方面的佼佼者尤数无锡人秦文锦(1871----1969),他出生书画世家,其父秦祖永为清代书画家、画论家。秦家富收藏,文锦也善书画且工篆刻,尤嗜金石碑版。他曾将周秦鼎彝和汉魏碑刻百多种集成数千联语,而联语多为名家所撰,有俞樾、叶尔恺、李瑞清、曹元忠等。可谓书法文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些联语都依碑成册,以原碑拓本影印剪接、拼贴成新的集联字帖,1917年在其子秦淦的上海艺苑真赏社出版。仅以《金文集联》为例,此书收以金文铭12种集联多达千多副,仅许棫一人就占330副。许棫(1800----1881),近代文学家。字太眉,一字梦西,自号三橿老翁,江苏武进人。世居阳湖(今常州武进县)马迹山之麓。咸丰元年(1851)举人,未入仕,主讲道南书院十余年。许好学,才华横溢,诗词、小学、历史、地理均有研究。著有诗、词、文集等传世,其对联在清末也甚有影响。至于丁仁、罗振玉等则以集商卜文、甲骨文字形为联著名,其目的在于研究这种文字,此不细述。

集联与书法相关还有一个间接关系的重要情况。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同时要考察应试者的书法、字体好坏,书法是读书人的脸面,因而从小就注重练字,纵至民国也如此。但是,对联时兴前读书人就只是练习正楷字,而对联兴起后,无论是私塾还是书院、秀才读书的学校,大多以集联内容进行书写练习。因而不少州、县的教谕、教席,书院山长等,每每自己集联为教材,供学生使用。这里且以几例为证:许正绶(1795----1861),字韲生,号少白,浙江上虞人。1831年进士,两任湖州教授达廿馀年,为便于蒙童习字,亲自集《千字文》为联,共695副,又以各名书法家之字编印,供学生使用,书名为《集千字文楹帖》。吴受福(1843----1919后),浙江嘉兴人。工于书法。举人出身,终身教读乡里。为自我喜好和教材之需,编印《小种字林集字偶语四种》、《石鼓文集联》,联数为几千副之多。清末至民国四川富顺人陈泽翔,在清末、民国曾分别执教过旧式学堂和师范学校,为供学生用,陈集清朝前的历代诗人之诗句为联,名《闲可轩集联》,多达1091副;另一清末至民国的著名词人、广西桂林人邓鸿荃亦有《休庵集句》刊印于1913年;再如顾印愚(1855---1913),字印伯,一字蔗孙,号所持等,四川双流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书画家。光绪五年(1879)举人,常集宋朝人诗句为楹贴,书写出来,后编印为墨迹册《宋锦贉题》,共150副;浙江鄞县杨翰芳(1883---1940),字蕤荫,号霁园,别署庸溪钓人,学界多称“霁园先生”。一生从事教学,故除诗文之外,为配合教学,亦擅集联。1945年由他众学生编印的《五慎山馆联语》1480副中,集句、集字联共1223副。同时,这些集联书问世后,其作用不仅限于此,它也有助于他人书写。如左宗棠是著名的联家,撰联甚多,却也书写前人的集联。笔者曾见到“搜艺搜”网于去年发布拍卖左宗棠一书墨联:“人能辅世无如德//学可传家止有经”,此联实为前面提到的唐李杜所集《多宝塔帖》联,查《古今集联》一书可证;又如郑孝胥曾书一联赠友:“坠巢乳鹊拳新竹//催粥华鲸吼夜阑”,乃出自何栻集苏东坡诗之联集《衲苏集》之联。

不过,单从对联的角度而论,集联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工稳和谐,如何绍基集《兰亭序》“古有临事观其大//盛气为文畅所言”、朱彝尊集王士禄、吴锡麟诗句“宛被山萝击江芷//肯嗜北鲤忘南鲈”、顾印愚集陆游、苏轼诗句“梁鸿寄食吾何病//蘧瑗知非我所师”等等,作者所集不求工稳和谐,只讲意对而已;二是集联的作用范围较小,大多是描写景物、反映修养、治学的内容;三是无标题,较难读懂联意。然而,这乃是支节瑕疵,不太影响对联主流。

集联与书法结缘后,对联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我们可以欣赏到帖学的、碑学的、篆隶的、楷行的、简牍的、砖铭的等等各种书风对联,也使对联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故被对联界、书法界广而乐为。为什么书法家们热衷书写碑帖集联呢?以碑帖中字集成新的文字,殊非易事。而对联,短小精悍,四至七字即可成联,整个联语也不过十多字,为碑帖集联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一些字数较少的碑帖转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带来可能。因而才产生了群星灿烂的撰书集联的书法家,而且成为一种盛行的风气,这个风气与历史上的“集王行书”相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散木对联欣赏
非我莫属 · 中社六月集联辑
邱民亭精选书法常用语句全览(2)
【书法家看过来】常用经典书法对联纠误版:《楹联丛话》集句联(二)
孤独的守望——西湖苏小小墓楹联赏析
【元旦】十七位书法大家写活了“元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