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遇瓶颈必读帖之《寄棘堂主谈用笔法》
书法遇瓶颈必读帖之《寄棘堂主谈用笔法》


第一篇:执笔法

自古至今,执笔的方法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沙孟海先生考证认为,古人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孙晓云先生在《书法有法》中也有讲到,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执笔的方法随着时代更替,生活起居方式的改变,桌椅板凳的发展更新,逐渐统一向五指执笔法发展。苏东坡即用三指执笔,时人讥笑他,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总之,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却是“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法。本文只选择其中较为实用的数种执笔法加以讲解分析……


本文所讲执笔法具体图示如下(注:握笔法后文略去不讲):

执笔法一:五指执笔法


又称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

擫:用拇指的第一节紧贴笔杆内侧,拇指关节捻动笔杆向外稍弯。


押: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与大拇指配合起来,将笔杆捉住。

钩: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

格:用无名指的指甲根由内向外顶住笔杆的右外侧,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而且向外推着。

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依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不接触笔杆。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推着中指的钩,还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劲。


口诀:
大指食指对着捏,
中指向里顶勾天,
无名指头向外顶,
小指帮忙不要歇。
指实掌虚虎口开,
腕平掌竖笔直立。

(注:上述文字源自百度百科,有删减,个别字有更改!)

寄棘堂主评:约晚唐以降,书家多用此法。今之世人十有八九亦用此法。此法优点不再赘述,然此执笔法笔管易死,使转(注:此词具体释义尚待考证)困难,毋庸谈转笔、捻管了,则更为不便……用此法执笔欲入晋唐人藩篱,难矣!元以降恐惟赵子昂(注:子昂得晋唐皮囊)一人而已,然惜其多媚而乏骨,古已有论……

延伸阅读:百度《笔法九家谈》


执笔法二:捻管法

此法人多不常用,具体可参考上图。站着写大字,通常采用捻管执笔法,即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捏住笔杆上端,高高提笔,仍要求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这种执笔法适合书写大字,行书、草书或狂草更适合,写正书需要较深的功力。(延展阅读:用提斗笔书写特大的字或题壁,即用拇指贴夹住笔杆内方,力量由内向右用力,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抓住提斗外面,用力方向与拇指相对,小指则贴在下面,高悬肘腕,以臂代替笔杆的运转,这种执笔方法叫“提斗抛笔法”。)

寄棘堂主评:此法亦古法。此法易使转、绞锋,灵活程度较高,然控笔稍难,需勤加练习。写行草大字尚可,写小字或正书恐勉为其难,不符合人体生理特征故也……

延伸阅读 :百度《浅谈书法捻管技法》



执笔法三:拨镫法(此法阐述源自互动百科,不代表本文观点)

运笔的一种技法,如上图所示。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拨灯芯的。"拨镫法"是古代书法理论中关于书写技巧的一种方法,现今对它的解读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古今书学论著大多把"拨镫法"视为执笔法,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以及书法运笔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拨镫法是用笔之法,是执笔与运笔之综合,此法首先是执笔法,然后是在此前提下的运笔法。

“拨镫法”首见于唐林韫《拨镫序》:〖韫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韫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岁余,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东西上下,何所图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翰林禁经》云: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大凡点画,不在拘之长短远近,但无遏其势。俾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此画尔,非书也。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妄传。推、拖、捻、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谓乎。


(一)《说文· 金部》:〖锭,镫也。从金定声。〗又: 〖镫,锭也。从金,登声。”〗
(二)《集韵·登韵》:〖镫,锭也。锭中置烛,故曰镫。〗
(三)《正字通·金部》:〖镫,亦作灯,俗作灯。〗
(四)《辞源》:〖镫
1 dēng 集韵 都腾切,平,登韵。
①古食器,豆属。本作“登”。仪礼公食大夫礼:“大羹湆不和,实於镫。”注:“瓦豆谓之镫”又豆足曰镫。礼祭统:“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注:“镫,豆下跗也。”②同“灯”。以形似豆而名。文选战国楚宋玉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又三国魏刘公干(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众宾会广座,明灯熺炎光。”
2 dèng 都邓切,去,嶝韵,端
③马鞍两边用以踏足者。南齐书张敬儿传:“敬儿与(沈)攸之司马刘攘兵情款,及苍梧(王)废,敬儿疑攸之当因此起兵,密以问攘兵,攘兵无所言,寄敬儿马镫一只,敬儿乃为之备。”〗[4]
拨:bō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拨”字,有四项释义,和本题有关的就两项,一是: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如拨门、拨船。二是:掉转,如拨马头。


自唐以来,历代书法名人对“拨镫法”的解读,可谓是五花八门,歧义纷呈,现择其要者如下:
北宋董逌《广川书跋 · 怀素别本贴》:〖邬融尝问素:『何不学雨溜痕?』良久而省。又问:『拨镫法如何?』曰:『如人并乘,镫不相犯。』〗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拨者,笔管着中指、无名指指尖,令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明代杨慎《诗品》释拨镫法云:〖虞邵庵《题画古木诗》云『后主拨镫法』盖江南李后主云:『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法。曰:擫、押、钩、揭、抵、拒、导、送也。』镫古镫字。拨镫、画沙悬针垂露皆喻言。拨镫如挑灯,不急不徐也。杨铁崖(元杨维桢)与顾玉川联句云:『书出拨镫侵茧纸』。可为证也。〗

明代解缙〖拨镫以下,莫若平覆,此亦晋法,而宋元人颇尚之,其法双钩双挑,平腕覆掌,实指虚拳是也。〗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 ·述书中》:〖唐贤状拨镫之势云(如人并乘,镫不相犯)盖善乘者,足尖踏镫必内钩,足大指着镫,腿筋皆反纽,是以并乘而镫不相犯。此真工为形似者矣。〗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书有拨镫法。镫,古“灯”字,拨镫者,聚大指、食指、中指撮管杪,若执灯,挑而拨灯,即双钩法也。〗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 述笔法》云:〖拨镫二字,正灯火之古字。非马上脚凳也。今人锡油灯栝,圆乎其底而中植其柄,以两指撮其顶令其底平压灯草而移前,此正撮笔如法,到纸沉着之喻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窥》中云:〖拨镫或谓挑灯,或谓马镫,于义皆是。总之执笔须浅,浅则易于转动。〗
清杨宾〖“镫”古“灯”字,盖谓右军笔法将绝, 如灯之将熄, 拨之使之复明也。〗
现代王学仲《书法举要》:〖分别地说,就是擫、押、钩、格、抵,合起来说,就是“五指齐力”,这就是传统的“拨镫法”。〗

现代孙晓云《书法有法》:〖 “镫”,马镫也。古语中“镫”又同“灯”。 “拨”,是一种反复来回的动作。

“拨镫”,笔杆为马,拇指为左镫,其余四指为右镫。当时古人将控制马头的缰绳系于左右两脚镫,腾出两手拿武器,两脚前后左右“拨”动起来,必令马纵横进退,悉听指挥。
“拨镫”,“镫”作“灯”,笔杆为灯心,拇指、食指与中指“拨”动起来,亦令灯心转动。
无论哪种“拨镫”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须来回捻动,结果无疑要使笔杆转动。〗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对“拨镫法”这一古法,历代书家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望文生义,玄谈臆说者也兼而有之。究竟孰是孰非,这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拨镫法”是说书法笔法类似执签拨灯之法,并非“拨镫法”就等于书法笔法。这个理是需要首先弄清的。


古油镫,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最早的灯具始于战国,战国时期的灯具,结构完善造型优美,主要是青铜灯具,故“镫”字从金旁。


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有“瓦豆谓之登”,古代称灯为“镫”,“镫”“登”通用,“登”字下部为豆,说明最早的灯为豆形。豆是新石期时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陶制餐具。最早的镫由豆发展而来,我们的祖先在形似古食器豆的古油灯立柱顶部浅盘中置以油脂,以棉或纱絮捻成灯芯,浸入油脂中,露出灯芯头于浅盘边缘,点燃后用以照明。由于灯芯头因燃烧产生黑色碳渣,致灯苗由亮变暗,必须手执灯签拨去碳渣,将灯芯拨挑至足够长度,灯苗才又恢复原有亮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尚未通电前仍广泛使用这种油灯照明(同时使用的也有“洋油灯”即“煤油灯”)。这种灯是人类光明的使者。“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元谢宗可诗句),“三朝老物谁陪我?一盏书灯六十年。”(袁枚诗句)数千年来这种油灯陪伴无数的文人学者著就了难以数计的宏文巨著,才使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历劫不废且能日臻其皇。


拨镫(见图1),常用词,指手执灯签拨灯芯。古来就有“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之说。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代书家为何以“拨镫”比喻书法笔法了,一是手执灯签拨灯的方法与写字执笔的方法基本一致,也就是古书论中常提到的“单苞法”、“搦管法”、“三指执笔法” ,也即解缙所说的“平覆法”。二是执签拨灯的动作和当时席地而坐,左手执简或纸,右手斜执笔而书的书写动作相仿。沙孟海先生曾在《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一文中,通过对历代图画中所绘执笔方式的考察,认为“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能尽同,主要随坐具不同而移变。席地时代不可能有如今天竖脊端坐笔管垂直的姿势。”古代书家以大众最熟悉的现象——“拨镫”设喻书法用笔,是何等的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高桌椅的使用,使得唐以后的人们忘记了席地时代的书写姿势了。所以才导致本来很简单的笔法比喻变得如此扑朔迷离,神秘莫测了。

寄棘堂主评:此法应为拨灯法,尝试拨一下灯芯即知古人之比喻贴切。说拨马镫恐有牵强附会之嫌。此执笔法亦为古法,易控笔且能使笔锋千变万化。如真为卫夫人所传,恐是二王执笔法正宗……

延伸阅读 :《解读“拨镫法”》 ,百度没有搜到全文,见谅!


执笔法四:撮笔法

亦见上图。即高执管,站立书写时可用。需平腕,五指撮住笔杆之末段。曹宝麟先生创作多用此法(临帖多用五指执笔法)。邹家祥先生说:撮笔法,使肩、肘、腕、指协调,八面出锋、藏头护尾、提按顿挫、方圆中侧、起承转合等种种笔法都能灵活运用。

寄棘堂主评:此法用之者稀少,亦古法。然非功力深厚者难随心所欲运用之,另亦难写小字或正书……


参考视频:曹宝麟先生书法创作视频-


执笔法五:双钩法

亦见上图。顾名思义,双钩者,乃食指中指勾住笔管,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形式略同五指之笔法,然而应用手法不相类。“双钩”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相较五指执笔略为灵活些。

寄棘堂主评:此亦古法。今人所用者希,因个人习惯而定。子瞻云:执笔无定法……

延伸阅读 :百度《书法用笔技法术语略解》-
 
执笔法六:单钩法

亦见上图。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寄棘堂主评:实为今人执铅笔法样式,止需使腕平笔管垂直纸面矣。亦古法。此法可写小字及正书,行草亦无碍,写篆隶与双钩稍异耳……

延伸阅读 :百度《书法用笔技法术语略解》-
 

 
第一篇:执笔法总论


寄棘堂主云:欲学书法,先学执笔。世人皆尚五指执笔法,续历代伪托二王所传之谬,以为正宗!东坡居士云: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独求“执笔无定法”,而弃“要使虚而宽”,岂非买椟还珠之类乎?况执笔僵硬、行笔拘挛、笔画单薄、换锋踟蹰者,亦成大家。今之书界百态极尽夸张之能事,斯亦可笑。芸芸诸子,多无能师;积年累月,不入门径;受伪大师蛊惑者,何其多也!


参考视频:百度搜索书法临摹,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沙孟海先生《沙孟海论书文集》-



第二篇:用锋法


笔法的运笔,用锋是关键,是用笔是否得法的标志,也是学书的难点和争论的焦点。不过,虽然对如何用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对用锋的重要性是没有异议的。

用锋的方法名目繁多,本帖撷其精华,只讲具有典型特征且具有包容性的用锋方式。

然而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毛笔的哪一部分才是——锋。


如下图所示:



延伸阅读 :百度《书法笔法中笔锋运用二十例》

 

用笔原则:一般情况下,用笔毫自锋下三分之一处。如上图2所示。个别情况下,亦需用到笔腹。至于笔根,虽然书画同源,但毕竟书不是画……

补充:用笔根者还真是有……但以此授人,恐误人子弟,值得商榷-

用锋一:出锋法(起笔用锋)

世人皆称赞米南宫的“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米南宫自己也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但历来诸说纷纭,逻辑大多较混乱。所谓出锋即起笔用锋,同出剑、出招类似,而不是行笔法。所谓“八面”乃是虚指,谓出锋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已。本文试将其具有典型出锋特征者作为举例示意……


寄棘堂主云: 八面出锋,千差万别是也!至无穷,近乎道……


延伸阅读 :百度八面出锋相关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拨镫法浅识
拨镫法与指法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拨镫法与指法2
学习书法,如何执笔?
笔法九家谈
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