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尺牍:王羲之与周抚
本心书法 2019-11-28 08:45:56

中国书法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千年难遇的大神级别的人物,他就是有“书圣”之誉的王羲之。王羲之以他的书法惊艳了世界,也影响了后世千年。

在后人心中,王羲之是神坛上的“圣人”。得山水之灵秀,不食人间之烟火。后人看王羲之的书帖,往往惊叹于其书法之美,却不见其背后的故事渊源。今天,我们就从王羲之平生的那些尺牍中去,挖一挖“书圣”王羲之背后的人生吧!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

提到王羲之的书法,好多人会拍着大腿叫出一声“兰亭序”。《兰亭序》的确精彩,我们透过《兰亭序》也足以看到王羲之的人格魅力和社交才能。不过,王羲之的人生,可远远不止一场“兰亭大party”。

王羲之流传后世的有一部丛帖,叫作《十七帖》,说是“十七帖”,其实是二十九件书信尺牍。因为卷首的《郗司马帖》开篇即是“十七”两个字,才得了这个名字。

很多人都知道,王羲之这件《十七帖》中,有二十余篇都是写给一个“老相好”的,这个“老相好”名字叫周抚。

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王羲之的生平,大致了解到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王羲之虽然人缘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出身豪门而又天纵奇才的大才子,真正被他引为知己的人也是十分有限的——周抚就是一个。

从留下来的资料、尺牍来看,周抚大概比王羲之大十一岁。周抚跟王羲之不一样,王羲之是个真正的文人,而周抚却是以名将的身份在东晋出名的。他跟琅琊王氏,可谓是渊源颇深。在王羲之的堂伯父王敦叛乱时,周抚还在其麾下。后来王敦之乱被平,周抚又得到王羲之的另一位堂伯父王导的赏识,这才重新谋得了自己的仕途。

王羲之的堂伯父王敦

大概也正是在这段跟琅琊王氏接触频繁的期间,周抚认识了年轻的王羲之(当时王羲之大概二十来岁,周抚三十多岁),并且建立了一段深刻的友谊。但二人的真正在一起接触的日子,恐怕也就限于这段时间,后来周抚又先后任南中郎将、益州刺史,去到襄阳、益州,古代也没有电话可以打,更甭提视频聊天什么的。这俩人赖以维持感情的,也就只有书信了。所以王羲之才会发出感叹:“我和你一别二十六年,虽然有书信互通,又怎么能解我心里的思念!”

给好朋友写起信来的王羲之,俨然就是一个鲜活又真实的“邻家小哥哥”。他不再是传闻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是一个凡人。

根据史料的记载来看,周抚这一生,有三十年都是在蜀地度过的。因此《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也都是写于周抚做益州刺史的这段时间。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晋人南渡事件。南渡虽然给了东晋王朝一个短暂安稳的栖息之地,但晋人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收服失地,重返中原。这也是东晋王朝屡次三番举兵北伐的原因所在。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结果创业未半就中途挂了。后来他的儿子李雄继承了他的遗志,于304年攻下成都,两年后正式称帝,改国号“成”,历史上称这个王朝为“成汉”。

这个成汉王朝呢,非常有个性,政权组成人员基本都是他们自家的成员:李雄的叔叔李骧为太傅,其各路兄弟李始为太保、李离为太尉、李云为司徒、李璜为司空、李国为太宰……因为其中牵扯了太多的权力与政治,这些人表面上是一团和气,实际上却是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因此,这个成汉王朝只经历了四十余年,就已经纲纪紊乱,国势崩摧了。

这个时候,桓温横空而降,率领着益州刺史周抚和南郡太守司马无忌一同歼灭了成汉政权,为东晋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

桓温伐蜀

桓温一战成名的同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周抚也在这一时期走上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成汉灭亡后,旧臣王誓、王润、隗文等人又反,周抚与恒温一同讨伐隗文等人,成功击败叛军并斩杀王誓和王润,周抚也因功升平西将军。后来桓温离开成都返回江陵,隗文看见桓温不在,又作起妖来,乘机占领了成都,更立成汉丞相范长生子范贲为帝,聚众一万人。堪称大规模叛乱。这场叛乱一直持续到永和五年(349年),周抚终于与龙骧将军朱焘一齐领兵击败了范贲,这才算彻底平定了叛乱。周抚也又加官进爵,成为建成县公。

王羲之的《都邑帖》就是在这一期间写给周抚: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王羲之这件尺牍中说到的“桓公”,正是在平蜀之战中立下赫赫功勋的桓温。而谢无奕指的则是谢奕,王羲之的儿女亲家(他的闺女谢道韫大才女嫁给了王羲之家的二儿子王凝之)。这时候巴蜀已平,都邑一片祥和清平,王羲之给周抚寄此信相贺,认为他这趟出使之后,加官进爵指日可待。

挚友如此,王羲之是多么的与有荣焉。

《都邑帖》局部

光给周抚写信,王羲之的心中还是不满足的。他想亲自去蜀地走一走。不仅仅能和好哥们儿面叙旧情,还能顺道观个光,旅旅游。

天知道,王羲之见过太多江南的秀丽山水,却从见过四川的山川险峻之貌。又听说那里的火锅很好吃,王羲之简直太想去了。但是当时交通不便,蜀道难行,王羲之身体又不好,要靠服用一堆药吊着,没有办法实现这个心愿,只能在信里和周抚一直念叨了。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蜀都帖》(《游目帖》)

《蜀都帖》局部

不知道周抚给王羲之的信里究竟是怎样描绘蜀都之美、火锅之赞的,反正王羲之看了以后就疯了。什么扬雄的《蜀都赋》了,左思的《三都赋》了,写得太少,完全的不过瘾!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登汶岭、踏峨眉、吃火锅。安排起来!王羲之越写越兴奋,简直第二天人就能到巴蜀了一样:“你派人来接我,人不要太多哈,我怕吵闹。”

光是想想,就已经心驰神往。

甚至等不及回信,又写第二封: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成都城池帖》

《成都城池帖》局部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还有个哥们儿,叫诸葛显,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大臣诸葛瑾的重孙子。诸葛显的爷爷诸葛乔本是诸葛瑾的第二子,因为诸葛亮早年无后,诸葛乔就被过继给了诸葛亮当儿子。后来诸葛亮有了诸葛瞻,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复认回诸葛瑾一脉。因此诸葛显仍算作诸葛瑾一脉。

诸葛显常在蜀地。王羲之在南京的时候曾跟诸葛显见过面,向他打听成都的面貌。光听他说王羲之可不满足,他还得跟周抚念叨念叨:“诸葛显告我说,成都的城池、门屋、楼观都是司马错修的,我不信他我就信你,你快告诉我是不是啊。”

向往巴蜀,以至于对那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想到一个问题,就要写一封信给周抚: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
——《严君平帖》

《严君平帖》局部

这三个人都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前者严君平是当时著名的道学大师;司马相如、扬雄都是辞赋大家。仨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四川人。王羲之对四川感兴趣到什么程度?连人家有没有后代也要调查一番。

在另一件《谯周帖》里,他又关心起谯周(蜀汉名士)的后人来了:“我听说谯周老先生有个孙子叫谯秀,他现在住哪儿啊?他是不是跟传说中的一样清高耿介啊。哎呀这件事真是让我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啊,你快点回信告诉我啊。”

估计周抚看了,要为之扶额长叹一声。

左思曾在《蜀都赋》一篇中写:“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王羲之读过之后,念念不忘,又给周抚写信: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盐井帖》

《盐井帖》局部

此“火井”不是彼“火警”,您要是联想到119那就跑偏了。此“火井”指的是火井古镇的天然气。除了关心蜀地的天然气外,王羲之连那里的教育情况也操上心了: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汉时学堂帖》

蜀地的物产,王羲之更是宝贝万分。火锅是没法邮寄了,周抚就给他寄去了邛崃产的竹手杖。王羲之高兴坏了。

“去夏得足下致邛(今四川邛崃)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邛竹杖帖》

关于这种邛竹杖,最早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邛是山名,邛竹节高实中,俗称“扶老竹”。蜀人常以这种竹杖送给老人,以表孝心,久而久之就成为蜀地的一种敬老风俗。周抚这一送就是批量,王羲之把这些竹杖分别送给家中的老人及朋友里的老者,并得意洋洋地他们炫耀:“这是我好哥们儿从四川给我邮过来的!”

《邛竹杖帖》局部

王羲之喜欢蜀地,就是到这种地步。现在有首火极一时的民谣叫《成都》,若是王羲之能听到,想必天天要高唱:“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哦——!”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王羲之最终也没有能够亲眼看一看他日思夜想的蜀地。但是透过这些尺牍中飞扬的墨迹,纵使远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王羲之对蜀地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情。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王羲之愈到晚年,对周抚的牵绊也就愈发热切。兰亭盛会虽盛,作诗著文写神品顺带“喝酒撸串”虽爽,却怎么都比不上一个真正的交心人。

与周抚书信来往维持交情,已是二十多年,王羲之也成了五十七八岁的人。转眼又是一个严冬,这一年天气之冷,五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王羲之望着窗外久久不能消融的积雪,伏案给周抚写信: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积雪凝寒帖》

《积雪凝寒帖》局部

到如今,他们已经足足分别二十六年了。虽然从未间断过书信的来往,但是随着岁月流逝,久久不能见面的两人就连收到信件,也成了徒增伤感。

伤感归伤感,五十九岁,王羲之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照样在给周抚写信: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七十帖》

《七十帖》局部

王羲之掐指一算,我快六十了,周抚您老也七十了。我们俩老头活到今儿不容易啊,去蜀地旅游的事得赶紧安排起来了吧。

当然,结局显而易见。这一年是王羲之生命的终点。本来就身体不好的王羲之,晚年尤爱修仙问道,服食丹药,这也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王羲之最终也没能迎来他的六十大寿,也没有能够等到和周抚同游蜀地的那天。

心在川蜀,怎奈何身老会稽。

四年之后(公元365年),周抚逝世。

青史并没有将他们的知交之情记录下来,但是王羲之流传下来的这些书帖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书圣”王羲之,他有一个毕生珍视的朋友,叫作周抚。

我们对比一下上文提到的字帖《蜀都帖》、《邛竹杖帖》、《七十帖》、《都邑帖》、《盐井帖》、《成都城池帖》。

1、文字对比

(1)足

可以明显看出《蜀都帖》今草的“足“,转折比其他帖的“足”硬朗,同时《蜀都帖》的“足”有两处用了章草。《蜀都帖》作于345年左右,此时的王羲之处于不惑之期。猜想此时王羲之的草书尚为完全进入成熟期。

(2)不

《蜀都帖》的“不”的结构到用笔,见棱见角,虽有温润秀丽之意,但多出了些许的锋芒。

(3)此

《邛竹杖帖》中的“此”更有外放之气,其他帖的“此”,结构虽有开合内收之意更为明显。

(4)为

呈现出了“为”字不同细节处理笔法和手段。

(5)下

《邛竹杖帖》中的“下”笔意连贯奔放,喜悦得意的心情跃然纸上。

2、部首对比

对比不同字帖同一部首的字。感受部首的呼应顾盼、欹侧取势、参差错落、疏密对比、迎让穿插。

(1)木字旁

(2)三点水

(3)田字旁

(4)心字旁

(5) 月字旁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不朽的汉隶经典曹全碑(下)”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游目帖》
十七帖解读(11-15)(编撰)
王羲之草书尺牍欣赏《盐井帖》
王羲之|永远的书圣!宋刻《十七帖》、兰亭“王羲之尺牍展”线上线下同时绽放!(附十七帖全文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盐井帖》
视频 |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盐井帖)讲解示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