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木

  麻木是指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导致气血不通、皮肉经脉失养,引起的以局部或全身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然不知痛痒为临床症状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

  麻木一证属气血的病变。临床上常见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变化。麻木虚证多属气虚或血虚,或气血两虚。气虚不仅可导致血虚,而且往往又是形成痰瘀的原因。实证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或在里之湿痰、瘀血阻闭经脉气血引起。其病因病机如下。

1.气虚失运饮食劳倦,损伤中气;房室不节、精亏气少均可引起气虚。气虚则卫外失固易致邪侵,气虚则无力推动血的运行,经脉、肌肤得不到气血的温照与濡养,所以出现麻木的症状。

2.血虚不荣素体血虚,或产后、病中失血伤津,或久病慢性失血,是引起血虚的直接原因。血虚则经脉空虚,皮毛肌肉失养,因而出现麻木感。由于气血相依,血虚则气无所附,气伤则血耗,故常见气血两虚之证。

3.风湿痹阻风寒湿邪,乘人体卫表空虚入侵,客于肌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而为疼痛、麻木、重着等症。

风性善行,最易耗伤人体气血,湿邪黏滞缠绵,易于影响气血的流通,故有“风麻湿木”之说。而寒邪其性阴凝,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至虚之处,正为寒湿盘踞之所,风寒湿邪合而为痹,留连不解,其始以疼痛为主,久则因病邪阻遏,气血失运,可以麻木不仁为其主要临床表现。4.痰瘀阻滞痰瘀既成,往往胶结一处,留于经隧、关节,阻遏气血流通,而为久麻久木。两者之中,尤以痰的变化为多,痰浊与外风相合,即为风痰;久停不去,深入骨骱,即为顽痰;蓄而化火,即为痰热或痰火。总之,麻木一证,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为标。麻木的病因虽有多端,而其病机皆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流通,以至皮肉经脉失养所致。  

【诊断】

(一)发病特点

  麻木一般多发生于四肢,或手指、足趾,亦有仅见于面部一侧或舌根等部位者。

(二)临床表现

  麻木两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麻木。麻,指皮肤、肌肉发麻,其状非痒非痛,如同虫蚁乱行其中;木,指肌肤木然,顽而不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

  (一)辨证要点

  1.辨新久虚实一般地说,新病多实,久病多虚。麻木实证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或在里之湿痰瘀血阻闭经脉气血引起。由风寒湿邪引起的,往往麻木与疼痛兼见。一般而论,风湿多侵犯人体上肢部位而为麻木不举;寒湿多侵犯下肢部位,而为腿脚木重;痰湿者多兼头昏头重,胸痞腹胀;风痰者多见口舌麻木;肢麻、头晕、耳鸣、目赤则为肝风夹痰火上冲之候。瘀血的特点为麻木而有定处;湿痰与瘀血相合,则局部不知痛痒,遇阴寒尤甚,或日轻夜重。本病虚证多属气虚或血虚,或气血两虚。但气虚不仅可导致血虚,而且往往又是形成痰瘀的原因。临床上当仔细辨别。

2.辨病情轻重麻木虽为一证,而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区别。麻是指发麻感,局部尚有一定知觉;木则是局部失去知觉。故麻轻而木重,麻为木之渐,木为麻之甚。在病机上,麻多属气病,气虚为本,风痰为标;木则多为气病及血,而且多夹湿痰死血。

3.辨发病部位麻木在上肢者多属风湿,或气虚夹痰;在下肢者,以寒湿、湿热为多见。两脚麻木,局部灼热肿胀者,多属湿热下注。头面发麻或木然不知痛痒,多为气血亏虚、风邪乘之,常兼见口眼歪斜、面部一侧抽搐的症状。指端麻木,多为经气虚,内风夹痰。口舌麻木,多属痰浊阻于络脉。浑身麻木,多为营分阻滞、卫气不行。

(二)证候

  [气虚失运]

  症状:手足发麻,犹如虫行,面色善白,自汗畏风,短气乏力,倦怠嗜卧,懒于行动,语言无力,易于感冒,食少,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次数增多。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病机分析:气为血之帅,气虚则鼓动无力,血涩不利,而为麻木;四肢为诸阳之本,故麻木多见于四肢。面色白,形体虚胖,是气虚的特点;倦怠乏力、嗜卧、自汗畏风、食少、便,均为脾肺气虚之象。气虚则卫外功能减弱,所以易致外邪入侵;又因其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运化水湿,血留为瘀,湿聚为痰,所以气虚而兼痰、兼瘀者亦复不少。

[血虚不荣]

  症状:手足麻木,形瘦色苍,面唇淡白无华,眩晕,心悸,失眠,爪甲不荣。舌质淡,脉细。

  病机分析:血虚则无以滋养头目,上荣于面,故见眩晕、面唇淡白无华;血不荣心,则心悸失眠;经脉失于濡养,故爪甲不荣,手足发麻。

[风湿痹阻]

  症状:长期渐进性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遇阴天雨湿而加剧,或呈发作性剧痛,局部多喜暖恶寒。其病久入深者,往往表现为关节不利、麻木不仁,而疼痛反不剧烈,甚至不痛,其舌质多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亦有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湿热入络而局部肿胀、灼热、疼痛、麻木者。舌质多红,舌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病机分析:风寒湿合邪,阻闭营卫,气血不得正常地流通敷布,所以出现疼痛、麻木、重着等症状。病久入深,外邪与痰瘀胶结,营卫之行愈涩,故麻木疼痛兼见,或以麻木为主。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湿热相合,流于经隧,则见麻木、疼痛、肿胀、灼热等  

[痰瘀阻滞]

  症状:麻木日久,或固定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舌上有瘀斑,舌苔或滑或腻,脉沉滑或沉涩。

  病机分析:麻木日久,木重于麻者,多属湿痰瘀血,胶着一处,使营卫之气不得宣行所致。若伴见乏力、少气、自汗畏风等症,为气虚兼瘀兼痰;伴见脉细而涩、头目眩晕、心悸失眠为血虚而兼瘀兼痰。心主血,开窍于舌,故瘀血为病,舌上多见紫暗之瘀斑瘀点,脉象沉涩。舌苔滑腻、脉沉滑,则多为风痰或湿痰内阻之象。

二、治疗

  (一)治疗原则

  麻木以气血的病变为主,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故其治疗应以调补气血、助卫和营为主。但由于麻木与外邪、瘀血、痰湿有关,特别是久麻久木不知痛痒者,多属因虚而致实,前人已明确指出是湿痰瘀血为患,有形之邪阻于经隧,故又当以疏通为先,待邪有消退之机,气血渐趋流通之时,再施调补为宜。正虚邪实,则补泻合剂,相机而施。总之,在治疗上应注意区分新久虚实、标本缓急,全面考虑,根据具体的情况拟定治则,不可拘于一法一方。

 (二)治法方药

[气虚失运]治法:补气实卫。

  方药:补中益气汤。此方有补气升清之功,气壮则血行。但方中参、芪须重用,其效  始著。黄芪益气汤系此方加黄柏、红花而成,一则抑降阴火,一则活血散瘀,用于气虚麻木亦很合拍。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制附片以振奋阳气。脾虚湿盛,食少便溏,两腿沉重麻木,用除湿补气汤以升阳益气除湿。夏月手指麻木,四肢乏力,困倦嗜卧,用人参益气汤。气虚兼痰者,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若痰盛,可先用青州白丸子或止麻清痰饮;不效,可酌用石滚痰丸、控涎丹加桃仁、红花以祛风痰、通经络,待痰去十之六七,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调补。

  气虚兼瘀,常用黄芪赤风汤、补阳还五汤等以补气行瘀。

[血虚不荣]治法:养血和营。

  方药:四物汤为基本方,可加丹参、秦艽、红花、鸡血藤等以增强活血通络作用。血虚液燥,加制何首乌、枸杞子、沙苑子、熟地。病在手,加桑枝、蒺藜;病在足,加牛膝、木瓜。

  血虚而风寒袭之,手足麻木疼痛者,可用当归四逆汤,或桂枝汤加当归、红花温经活血;血虚而兼风湿,宜用神应养真丹。

  木重于麻,在病之早期多为阳气衰微,不能鼓动血液运行,可在益气养血和血方中加桂枝、附子通阳开痹,振奋阳气,俾气旺血行,而麻木自己。一般气血两虚的麻木,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黄芪补气益卫,桂枝、白芍和营,生姜、大枣斡旋脾胃之气以发挥药力。兼肝肾不足者,酌加养血息风之品,如枸杞子、白蒺藜、沙苑子、天麻之类,并兼用丹参、鸡血藤、红花、五加皮等以活血通络。对阴虚风动所引起的麻木,应以滋养肝肾治其本,平肝息风、通络化痰治其标,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方,加豨草、老鹳草、桑枝、地龙通络,痰盛者合二陈汤加竹沥、远志、石菖蒲。待火降风息,则以填补为主,常用地黄饮子、四斤丸、虎潜丸。形丰多痰者,参用健中化痰之剂。         中年以上,形体丰盛之人,如见中指、示指发麻,多为中风先兆,不可滥用祛风发表,以免损伤真气。可用桑枝膏丸,滋养肝肾、活血通络。

[风湿痹阻]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初期常选蠲痹汤。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既祛风湿又兼通络之长;当归、川芎活血;木香、乳香调气;甘草调和诸药。偏风者加防风;偏寒者加制川乌;偏湿者,加防己、薏苡仁、苍术。病在上肢加姜黄、威灵仙;病在下肢加牛膝、续断、五加皮、木瓜。风寒湿痹,并可配合服用大、小活络丹。湿热痹则以清利湿热为主,佐以通络,常用三妙丸加草薢、地龙、乳香、豨草、鸡血藤、海风藤、姜黄、防己之类。病邪去,营卫复,则麻木自愈。痹证日久,肝肾、气血、阴阳俱虚,证见麻木疼痛,活动障碍,常用独活寄生汤出入。方中人参、茯苓、甘草、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双补气血;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壮筋骨;独活、细辛、防风祛风湿;合为养正固本、兼祛风湿之良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胜骏丸,亦有扶正祛邪之功,可以选用。湿热羁留不去,久而伤阴,症见局部灼热、肿胀、活动不利,用三妙丸合四物汤,加地龙、蚕砂、木瓜、僵蚕、鸡血藤、防己之类,继用虎潜丸。湿热甚者,忌用参、芪之类甘温补气药。  

[痰瘀阻滞]治法:化痰行瘀,

  方药:双合汤。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二陈汤合白芥子、竹沥、姜汁涤痰通络,但瘀痰亦各有偏盛,治疗上各有侧重,偏痰者,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以引经;偏瘀者,用四物汤加陈皮、茯苓、羌活、红花、苏木。瘀血阻痹经络隧道,可用身痛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血疏肝;羌活、防风、牛膝、地龙祛风湿、通经络湿热偏重者,加苍术、黄柏燥湿清热;气虚加黄芪,并可适当加用全蝎、虫、白花蛇等虫类药物搜剔通络,提高疗效,顽痰结聚,形盛色苍,体壮脉实之人,可用控涎丹加桂枝、姜黄、全蝎、桃仁、红花,姜汁以攻逐之。体虚邪实,不任重剂克伐者,可改用指迷茯等丸,口舌麻木,多属痰火,可用止麻消痰饮,方中半夏、茯苓、陈皮、细辛化痰行气;瓜萎、黄芩、黄连清化热痰;桔梗、枳壳调理气机升降:天麻平肝息风,气虚酌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白芍。

  颜面麻木,多属风痰阻络,常用牵正散加白芷、防风、钩藤、蜈蚣,兼血瘀者合桃红四物汤,兼用外治法:川芎、防风、薄荷、羌活煎汤,用布巾蒙头重之,每日2~3次。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1)老鹤草、豨莶草、鸡血藤、络石藤、石楠藤、海风藤,鹿衔草、宽筋藤、千年健,桑枝、忍冬藤,任选其中2~3味,每味30克,水煎服,上述中草药皆能活血通络,祛风逐湿,且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可试用于各种证型的麻木,或单用,或2~3味配用,或加在辨证方药中使用,

(2)海桐皮、桂枝、姜黄、羌活、独活、松节、路路通、刘寄奴、透骨草、红花、当归各15克,酒水各半煎用,趁热浸洗,每日1~2次。

(3)白芥子研末,姜葱汁调敷患处。  【小结】

  麻木是人体气血、经络的病变。“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气虚失运或血虚不荣,是发生麻木的主要内在原因。风寒湿邪入侵,或痰浊瘀血互结,阻于经隧,影响气血的流通,亦可以发生麻木。麻木在临床上有轻重之别:麻是肢体发麻,木是局部知觉消失,全然不知痛痒。麻为木之始,木为麻之甚。麻多属气虚不行或血虚不能濡养经脉,木多为正虚而顽痰死血胶结所致。麻木一病,有新久虚实之分。一般新病以实证为多,久病多虚中夹实或以虚为主。实证有风寒、湿热、血瘀、痰浊之别,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之异。在治疗上,虚证以调补气血或滋养肝肾为大法;实证以祛邪、疏通经络为主;虚实互见,则视具体情况,区分其标本缓急,相机予以补虚泻实的处方。采用针灸、药物外用热熨、熏洗等方法,可以提高麻木的治疗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气血两虚动风四肢麻木:补中益气汤:神应养真丹。可用八珍汤双补气血
气血两虚有啥症状,气虚和血虚是?
“麻”、“木”的病机及治疗
刘祖贻病证结合论治麻木
麻木的中医辨证施治(中)
【肌肤麻木的发病原因】肌肤麻木是怎么引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