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德新║漫话“知青之家”

漫话“知青之家”

梁德新

  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通称“下放”、“插队”)。这些城镇的知青都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他们在20岁之前曾上山下乡到农村、农场劳动的经历。

  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二十年多年,全国的城镇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来到了乡村。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照片来自网络

  下面是网络文章对知青的简述。

  “知青”

  肚子里没有几滴默水,

  哪会有多少才情;

  尚不谙世事,

  怎会有理性。

  战天斗地,

  就凭这点蛮劲?

  赔了青春,

  收获的是千般苦辛。

  改弦易辙,

  打道回城,

  不幸中的万幸!

  屈指一算,

  大龄青年,

  草草建立家庭。

  下岗,低薪?

  谁叫你的名字是知青。

  时也?势也?

  历史就是这么无情!

  如果还有人为它唱赞歌,

  那只能以不可否认的事实,

  来拷问他们的良心。

  这首诗写出了知青们的心声,阅后能够更好地了解知青。

  梅州市老城区的东湖路有个“知青之家”。好些当年的知青都会到“知青之家”座叙。

  梅州市老城区东湖路的“知青之家”

  梅州市城区的知青聚会(照片由张劲提供)

  梅州市城区的知青聚会(照片由张劲提供)

  张劲先生是“知青之家”的创办人之一,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到梅县后塘农场劳动当知青。1978年他回梅城安置在梅县地区铅锌矿厂,1980年年调到梅县地区供电部门工作。2021年在梅州市供电局退休。“知青之家”创办于2021年秋,张劲先生等人每天在这里与人座叙,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昔日的知青。

  知青们在“知青之家”座叙(右1是张劲)

  知青们还会为“知青之家”提供当年的历史照片及生活用品。墙上有“捐款芳名录”,好些热心人士捐教给“知看之家”,捐款的人都是有知青经历的人。

  知青们的生活用品

  “知青之家”旁边有一家小饭店是为到“知青之家”的人服务的,现在有好些曾有过知青经历的老人在“知青之家”座叙。

  据有关资料记载。城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约2000万人。有报道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有1600多万人。

  老三届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中、高中学生。当时在中学的初中、高中学生因文革造成在学校的堆积,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为此,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1968年冬,居住在城镇的老三届中学生离开学校后基本都当了知青到农村、农场劳动。

  照片来自网络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

  当时梅州各县都办有林场、农场,有县办的,有公社办的,主要是安置城镇的知青。大部分知青是安置在农村,有些是几个知青住在一起,吃住自理,与生产队的农民一起劳动,报酬的生产队记工分年终分红。有些知看是与当地的农民吃住在一起。那时知青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1969年10月广东省梅县知识青年到海南岛军垦农场,当时他们是在梅县城区的东教场乘车的。那时梅县有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知青家长代表陪同本单位的知青到海南岛农场,目的是让家乡人知道情况,可说这些人是见证人。那时松口镇有199人到海南岛乐东县保显农场。当时保显农场是部队编制,知青们在农场割橡胶领工资,待遇与工厂的工人一样。这批知青们比起到农村落户的知青的生活要好得多。

  《梅县知青海南岛上山下山的苦难日子》是原创纪实故事,口述人熊胜发,整理人夜星。摘自于夜星博客2009年5月17日。文章的作者熊胜发先生几年前去世了,但是这篇文章现在还在网上。文章详述这批来自广东梅县知青们当时艰若的生活情况。

  当年梅县城区东教场欢送知青的热烈场面

  梅县松口镇因水陆交通方便,在一百年前有“松口不认州”之说,那时松口镇比梅县(嘉应州)还热闹。20世纪70年代前后松口圩镇居住有一万余人,文化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约有千人。那时梅县桃尧镇的鸡寇山林场大部分人是松囗镇的知青,林场人数最多时达三百人。

  仙口村离松镇口镇约4公里。“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仙口村先后来了二批知青。

  1968年12月,仙口村来了4男2女6位知青。这6位从梅县城到仙口村的知识青年住在河两岸的生产队。为了生活方便和贫下中农同吃住,与当地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劳动,每天的工分值是10分价值约3角钱,还有劳动粮。知青们的生活艰苦,他们要居住在城里父母和亲友们资助才能生活。

  1975年春,仙口村有20位来自松口镇的知青。这些知青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有6人是女知青。他们由一位年约四十岁的镇干部管理,此干部是男的约40岁。这些知青住在山北自然村的林场劳动,开荒种树,保酬是记工分。他们的生活很艰苦,好些人生活不习惯常借故回家。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1979年后知青们大部分返回城镇,由所在单位安排工作。

  知识和机遇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些知青们有部分是老三届的中学生,1977年后恢复高考后,有些人经过考试进入中专、大学读书。后来他们成为国家改革开放后的精英人物。

  1980年后,梅州各县城镇的知青已返回城镇。那时大部分人在城镇的工厂工作。大部分人为找工作,搏文凭、成立家庭、儿子出生而奔波。有的人还有下岗的经历。

  1980年后,报刊发表有反映知青生活的文章。1990年后,反映知青生活的书在书店有出售。现在还网上还可看到有关知看生活的影视作品。

  我还看过《阿!老三届》《平远知青上山下乡》两本书书。在报刊上还看过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文章。

  1999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阿!老三届》作者是梅州市教育局干部黄锦章著。黄锦章是1966届的高中生,他曾经历文化大革命大串连、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工农兵大学生、国家干部的经历。《阿!老三届》约有部分文章介绍上山下乡知青的经历。《插队的日子》是详述当年城市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艰苦生活。《诗人“小芳”》《倩》介紹女知青们的生活婚姻的事。这3篇文章曾在《梅州日报》发表。《倩》介紹了主人翁情(女)下岗后的艰苦生活。

  2014年由平远县党史办公室、平远知青网出版的《平远知青上山下乡》详述了当年广东省平远县知识青年插队一落户在农场、农场、林场的生活情况。近年还办了“平远知青网”,阅看该网可查知青的有关知料。

  照片摘自“平远知青网

  2014年夏我参观在梅州市城区原金山顶的博物馆内曾举办了“梅县知青照片展”,馆内的资料丰富,有众多历史照片及知青们当年的生活用品。

  2019年10月23日,梅县知青举行赴海南岛50周纪念活动。此次活动的組织者由原海南岛乐东县(原十五团)保显农场的场友黄鼎昌、梁康清、李明等人,活动的特約主持人是宋晓琪。本文摘自《梅江河畔,保显情长》撰文宋晓琪,图片众场友。文章摘自“粤海知青网”(2019年11月15日).转自“一笔残阳”公众号。

  原海南岛乐东县保显农场的场友们在唱歌,指挥梁康清,手风琴伴唱黄铃章

  近年来,曾在海南岛保显农场工作过的梅县籍人的有联系,他们没有忘纪当年做知青时的苦日子,他们互相关心,亲如骨肉,如同兄妹。

  在梅州城区多年来还举行不同类型的知育聚会活动,他们还会组团旧地重游看一看自己曾生活过的地方。

  梅州市的五华县转水镇有一个知青下乡的地方益塘水库。1972年开始,前后一共有354名知青参与到益塘水库的开荒与建设。现在益塘水库原本一座建筑,改造成了独具知青特色的知青楼民宿。在民宿楼内人们可看到老式的水壶、泛白的挎包、生锈的电话机、红本的《毛主席语录》、草绿色的制服、红卫兵袖章、古旧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来自50年前的杂志和下乡照片。这些物件都在无声诉说着那个年代沉淀下来的酸甜苦辣和感慨情怀。许多人都是怀着好奇之心慕名而来,却一不小心住出了旧时代的回忆。

  益塘水库风景区內的知青民宿楼(照片来自网络)

  有好些知青,在国家改革开放后,有的人办企业,有的人经商。他们致富后不忘年青时曾经生活也的农村,捐资当地的公益事业。

  2020年上海知青协会做过调查,不管退休和不退休,月收入1万以上的占知青总数5%,月收入4000元左右占10%,月收入3000元左右占60%,贫困线以下占10%。

  生活在梅州市城镇的知青们的退休生活是有差距的。他们的退休金不到三千元的人占大多数。有的人是失业后自己补缴社保的。有些人因早年下岗,文化不高,没有专门技术,现在的退休金不高。优惠的是他们当知青的时间也算工龄。

  如今的知青都是退休的老人们。在梅州市城区有好些曾有过知青经历的老人都会到“知青之家”座叙。他们看到知青们的活用品和当年的生活照片,都会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农村当知青时的生活。

  写作资料

  1、本文的资料有些来自知青书刊和阅看各地的知青网。

  2、本人数采访曾经当过知青的人,文章有些资由他们提供。

  3、采访原海南岛保显农场的部分场友。

  4、采访当年的知青张劲,收集“知青之家”资料。

  5、引用照片写有提供人的姓名,有些照片来自网络。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李瑜;校对:梁德新

策划:阿帆;责编:黄健峰;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梁德新║漫话汀州“状元亭”

梁德新║漫话南非华侨

梁德新║闽西客家风情

梁德新║往事回忆

张长兴║千年古镇育人才——梁德新《客家乡情》读后

梁德新║我与《梅州电视周报》

梁德新║回忆我的老师

梁德新║我的钱丢失后出现的事

梁德新║漫话老三届中学生

梁德新║客家围屋“云丽楼”

梁德新║回忆我的外婆

作者简介

梁德新(曾用名王森欣,笔名梁豪),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知识和机遇改变了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梅县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曾任梅县松南中学历史教师和文学社辅导老师。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的二十多家刊物(含网站)发表文章。对客家文化和地方民俗有研究,编著有《客都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8本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松口山歌故事的传承人。在职期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梅县侨声》杂志社编辑。在任《客家人》杂志编辑期间,曾参加文化梅州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中囯梁氏通书》再版编辑会等会议,有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有文章在嘉应学院、广西钦州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等主办的刊物发表。2009年退休后曾参与编写《梅县松口镇志》,为中共梅县党史研究室撰写地方党史,为市、县政协文史部门编书,到学校辅导学生写作,参加与自己知识有关的会议。2009年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被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知青还记得这些历史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数据吗?
情怀永远知青亭
知青作家宋晓琪,一位老三届的心路历程
梁德新II回忆我读“社会大学”的日子
【记忆中的老歌】《革命知识青年之歌》...
刘营知青的信 - liangshan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