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内科学——颤证、腰痛

1、寒湿腰痛的主方是

A、四妙丸

B、左归丸

C、右归丸

D、甘姜苓术汤

E、青娥丸

2、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每逢阴雨天加重,静卧时其痛不减,舌苔白腻,脉沉缓。其治法是

A、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B、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C、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D、温补肾阳,补虚止痛

E、滋补肾阴,补虚止痛

3、腰痛发病的关键是

A、寒湿

B、湿热

C、肾虚

D、气滞

E、血瘀

4、治疗湿热腰痛,应首选

A、甘姜苓术汤

B、四妙丸

C、羌活胜湿汤

D、薏苡仁汤

E、乌头汤

5、治疗肾虚腰痛而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选用的方剂是

A、杜仲丸

B、青娥丸

C、补髓丸

D、虎潜丸

E、补血荣筋丸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寒湿腰痛是因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导致的,治疗应用甘姜苓术汤散寒行湿,温经通络(D对)。四妙丸清热利湿,舒筋止痛,为湿热腰痛的代表方(A错)。左归丸滋补肾阴,濡养筋脉,为肾阴虚腰痛的代表方(B错)。右归丸补肾壮阳,温煦经脉,为肾阳虚腰痛的代表方(C错)。青娥丸适用于肾虚腰痛无明显阴阳偏盛者(E错)。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患者以腰部冷痛重着为主诉,故诊断为腰痛;当寒湿之邪,侵袭腰部,痹阻经络时,因寒性收引,湿性凝滞,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阴雨寒冷天气则寒湿更甚,故每逢阴雨天加重;湿为阴邪,得阳运始化,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静卧时其痛不减;舌苔白腻,脉沉缓,均为寒湿停聚之象,故其证候为寒湿腰痛证,治以散寒行湿,温经通络(A对)。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是腰痛之湿热腰痛的治法(B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是瘀血腰痛的治法(C错)。温补肾阳,补虚止痛,是肾虚腰痛证,偏于阳虚的治法(D错)。滋补肾阴,补虚止痛,是肾虚腰痛证,偏于阴虚的治法(E错)。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内伤不外乎肾虚。而外感腰痛,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乘客,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发生腰痛。故腰痛发病的关键是肾虚(C对)。(ABD错)。至于劳力扭伤,则和瘀血有关,临床上亦不少见,但瘀血不是发病的关键。(E错)。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腰痛寒湿腰痛治宜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方选甘姜苓术汤(A错)。腰痛湿热腰痛治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选清热利湿、舒筋壮骨的四妙丸(B对)。痉证邪壅经络证治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方选羌活胜湿汤(C错)。痹证风寒湿痹之着痹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选薏苡仁汤(D错)。痹证风寒湿痹之痛痹治宜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选乌头汤(E错)。

5、【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青蛾丸功能补肾强腰,无明显的寒热偏向,最合适治疗腰痛无明显阴阳偏盛。(B对)。杜仲丸功能补肾滋阴,益气养血,用于治疗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热者(A错)。补髓丹功能补髓生精,用于治疗房劳过度而致肾虚腰痛者(C错)。虎潜丸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清热,为治疗痿证肝肾亏损证的选方(D错)。补血荣筋丸功能滋阴补血,强筋健骨,用于治疗痿证(E错)。

细目三   颤证

要点一  概述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

(二)病机  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其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标本之间密切联系。病久则虚实寒热转化不定,而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

风以阴虚生风为主,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火有实火、虚火之分。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 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二)鉴别诊断

颤证与瘛疚:瘛疚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扇、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三)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证候: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白芍、玄参、龟甲、天门冬、怀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山栀、夜交藤、茯神。

加减: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息风活络止颤之力。

2. 痰热风动证

证候: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生地、生白芍、甘草、橘红、茯苓、枳实。

加减: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瓜萎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

证候:头摇肢颤,面色淡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肉桂、天麻、钩藤、珍珠母、五味子、远志。

加减: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4.髓海不足证

证候: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筋脉失主。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龟甲、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枸杞子、鹿角胶、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人参、山药、茯苓、五味子、甘草。

加减: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

5.阳气虚衰证

证候:头摇肢颤,筋脉拘挛, 面色㿠白,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失于温煦,筋脉不用。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

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山萸肉、熟地黄、党参、白术、茯苓、生姜、白芍、甘草。

加减: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细目四   腰痛

要点一  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

(二)病机  腰为肾之府,赖肾之精气以濡养,故腰痛病位在肾,与足太阳膀胱经、任、督、冲、带等诸经脉有关。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腰痛分外感与内伤。外感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腰痛多因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养,偏于阴虚则腰府失于濡养,偏于阳虚者则腰府不得温煦。经脉以通为常,跌扑闪挫,影响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则痛。病理性质虚实不同,但腰痛以肾虚为主,或见本虚标实。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因肾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外感腰痛经久不愈,可转为内伤腰痛,由实转虚;内伤腰痛复感外邪则内外合邪,虚实夹杂,病情加重而变复杂。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压痛。

2. 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二)鉴别诊断

1. 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腰痛是指腰脊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予区别。

2.腰痛与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腰痛辨证应辨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之外伤。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感受风、湿、寒、热等外邪症状。寒湿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病痛不减;湿热者,腰部热痛重着,暑湿天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虚损症状,多见于肾虚。肾精亏虚者,腰痛缠绵,酸软无力;肾阳不足者,腰膝冷痛,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肾阴亏损者,腰部隐痛,五心烦热。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可鉴。

(二)治疗原则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三)证治分类

1.寒湿腰痛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 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

常用药:干姜、桂枝、甘草、牛膝、茯苓、白术、杜仲、桑寄生、续断。

加减:寒邪偏盛,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细辛;若湿邪偏盛,腰痛重着,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仁;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等症,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湿热腰痛

证候: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木瓜、络石藤、川牛膝。

加减: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加栀子、萆薢、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酌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选用药物要注意滋阴而不恋湿。

3.瘀血腰痛

证候: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䗪虫、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牛膝。

加减:兼有风湿者,肢体困重,阴雨天加重,加独活、秦艽、狗脊;腰痛日久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耳鸣,小便频数,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熟地黄;有跌仆、扭伤、挫闪病史,加乳香、青皮行气活血止痛;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4.肾虚腰痛

(1) 肾阴虚 

证候: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龟甲胶、菟丝子、鹿角胶、牛膝。

加减:肾阴不足,常有相火偏亢,可酌情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化裁;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热者,可选用杜仲丸。

(2)肾阳虚

证候:腰部冷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㿠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

加减:肾虚及脾,脾气亏虚,证见腰痛乏力,食少便溏,甚或脏器下垂,应补肾为主,佐以健脾益气,升举清阳,加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如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青娥丸,补肾治腰痛;房劳过度而致肾虚腰痛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调理,如河车大造丸、补髓丹等。

活血化瘀药可用于腰痛的不同证型,但疾病不同的阶段,所选取的药物和用量应有别。初发急性期,常选用小剂量的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温通血脉;病情相对缓解期,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与作用;腰痛日久,屡次复发者,可用活血化瘀药配合搜风通络药,如桃仁、红花、三七、莪术、虻虫、水蛭、蜂房、全蝎、蜈蚣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腰痛的辩证论治
腰痛 笔记
45. 腰痛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五节 腰痛
第五节 腰 痛
分证施治腰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