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新者说」专访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才是创新药的初衷

“创新者说”

「创新者说」是思齐圈推出的专题访谈类栏目,对话医疗创新代表,以访谈实录的方式展现医药人的创新态度,聆听各位创新人物代表为我们娓娓道来他们创新事件背后的故事。

如何定义亚盛医药?

至今为止,亚盛医药手握美国FDA及欧盟批准的14项孤儿药资格,让它在国内药企中稳居首位。

但这并不是一个“孤儿药之王”的标签所能定义的,因为这背后既是亚盛医药围绕“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和“细胞凋亡通路”进行小分子药物全球化开发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也是定位在“全球化创新”的初心。

2018年,亚盛医药的HQP1351的临床进展成功入选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年会口头报告。在全球首屈一指的血液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上,这款仅在临床1期的药物,在上万的摘要中战胜99%的竞争者,脱颖而出。

这场报告也给杨大俊博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第一次亮相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完全有做新药的能力。”惊艳亮相的背后,是亚盛医药十年磨一剑的锋利。

2021年11月,HQP1351(通用名: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的上市批准,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获批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也是亚盛医药首款获批上市的创新药品。

“我们真正地做到了填补中国在携T315I耐药慢粒白血病(CML)患者治疗上的空白。一方面让病人获益,摆脱无药可医的窘境,另一方面也是和中国创新药一起成长、一起践行。”谈及亚盛医药的起点,杨大俊博士说,“做出临床急需的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才是我们做创新药的初衷。”

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 

奥雷巴替尼的创新之路

世界上第一个针对癌细胞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是什么?2001年上市的格列卫(BCR-ABL抑制剂)。

电影《我不是药神》曾让这款药物被大众所熟知,它针对的是白血病特有的BCR-ABL融合突变基因。正是这款药,让CML患者五年存活率从30%跃至90%。

不过,一代、二代格列卫很快就暴露出新的问题——获得性耐药。研究发现,BCR-ABL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T315I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在耐药慢粒白血病中的发生率为25%左右。

时间拨回2009年,赴美20年的杨大俊选择归国成立亚盛医药,而细胞凋亡通路一直是杨大俊的研究方向,自然也成为了亚盛医药初期的研发方向。“在早期的时候,亚盛医药内部也提出要做风险更可控的Me-too,但我们最终还是决定选择差异化的原创赛道,直面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杨大俊坦言。十多年前,仿制药仍是多数中国药企的第一选择,创新是极少数人的挑战。

趋势,是时代给予企业发展的机会。2015年,中国创新药元年开启。国务院和国家食药监总局相继发出《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以推进创新药审批,鼓励国内药械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全球首个应对T315I突变的三代BCR-ABL抑制剂彼时已经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但中国仍是空白。

恰逢此时,亚盛医药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交了奥雷巴替尼治疗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这一“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全力支持。

在医药行业高呼创新的风高浪急之时,杨大俊牢牢把握住了审批加速的机会。2017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正式加入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CH),标志着国际对中国政府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的认可,也预示着中国本土药企国际化进程正式启幕。

顺着如此洪流,奥雷巴替尼的临床之路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速度。从第一个病人入组Ⅰ期研究到第一次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亚盛医药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期间,奥雷巴替尼相继获得中国CDE授予的优先审评、突破性治疗等加快审评的资格。“我最深的感受,还是Ⅰ期临床试验过程中,对一、二代TKI药物耐药的病人有80%能够从中获益。”这样的结果给了杨大俊极大的鼓舞。

事实上,奥雷巴替尼的临床进展从2018年开始,已连续4年入选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口头报告,并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与审评快速通道资格,充分显示了国际血液学界对其疗效和安全性的认可与期待。

根据奥雷巴替尼入选2021ASH年会口头报告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中国的Ⅰ期临床研究共有101例受试者被纳入研究并接受治疗,包括86例慢性期(CML-CP)患者,15例加速期(CML-AP)患者。结果显示,在CML-CP受试者中,可评估病例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为100%,其中携带仅T315I突变的可评估的CP受试者中CHR率为100%;在CML-AP受试者中,可评估病例的CHR为92%,携带仅T315I突变的可评估的AP受试者中CHR率为67%。可以看出,奥雷巴替尼对TKI耐药的CML-CP或CML-AP受试者均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较强、较持续的抗肿瘤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奥雷巴替尼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现第一个病人给药,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一次主导新药的首次人体试验。“也就是说,奥雷巴替尼是真正做到'First-in-Human’临床试验的。”杨大俊补充道。

对于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杨大俊所期待的是,“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应该尽快准入医保,而且在价格上给予保护,充分发挥时间和成本的优势,同时形成良好的创新循环机制”

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

奥雷巴替尼的上市,对于亚盛医药而言,如同从0迈向1的“成年礼”,标志着公司从研发型企业迈向有产品上市的企业。

同时,去年12月,亚盛医药也迎来了位于苏州的全球总部、研发中心的全面落成与投入使用,全球生产基地也将建立,公司正逐步从原创新药研发企业向全产业链企业转型。

据杨大俊介绍,公司研发中心的布局贯穿药物发现到药物临床的全流程,承担新靶点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自主设计、优化、筛选、研究、开发与转化职能。同时,正在将按照国际cGMP标准建立全球生产基地,为后续进入全球医药市场提供支持。

“亚盛的全球总部是一个以中国为基地,以苏州为总部的跨国药企。从长远来看,是为了达到研发和生产的一步到位,直接出口到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杨大俊再次强调了亚盛医药的全球化定位,“攻占全球市场,首先要获得美国FDA的认可。”如果亚盛的产品能够在美国拥有一席之地,那实现全球化便顺理成章。

在此之前,亚盛医药已经在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多个国际市场组建了研发团队。“在国外,我们有100多人以临床开发、临床运营为主的团队,从早期临床试验开始自主推进。”谈及亚盛医药的国际团队,杨大俊认为公司临床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跨文化”——“我们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定位与理念,因此我们的研发是由熟悉中美双边研发与文化的团队来推进的,整个过程都遵循国际规则,匹配全球化的定位。”公司共获得美国FDA及欧盟批准的14项孤儿药资格,以及美国FDA批准的2项审评快速通道资格,充分彰显全球化创新能力。

根据第40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亚盛医药在全球正在稳步推进超过50项临床试验。其中,细胞凋亡产品管线迎来关键进展,在研产品Bcl-2选择性抑制剂APG-2575在中国获批开展关键注册二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R/R CLL/SLL),成为全球第2个进入注册临床的Bcl-2抑制剂。

来源:思齐俱乐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振创新药士气 本土原研小分子药物获批上市
资本周期向下,中国创新药向上
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获NMPA批准上市,系国产首个三代格列卫
科学驿站|十三年科研攻关,有望为全球慢性粒性白血病耐药患者提供中国方案
亚盛医药研究报告:小荷才露尖尖角,细胞凋亡赛道大有可为
亚盛的故事 | 写在亚盛医药香港上市之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