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金壁:读史札记两则


一、关于《左传》“贰于×”句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般都把“贰于楚”解释为“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国相近”。

清光绪壬辰年宝善堂刻红印本《春秋左传》

秦礼军先生文《〈左传〉“贰于×”解》(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以下简称秦文)谓此说“值得考虑”,因为“'贰’如果理解为'二心’的话,那么'贰’与后面表对象的补语'于楚’合起来就得解释为'对楚国怀有二心’,同原意恰恰相反”;“从'贰于楚’的结构形式来看,'贰’后对象补语只有一个,而上解却出现'晋、楚’两个,亦觉难通”。

因此,秦文据《史记·晋世家》“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及《郑世家》“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文,谓“《史记》在叙述时用'助’而不用'贰’恰恰证明了这里'贰’的意思为'助’”,从而认为“贰于楚”当解为“助于楚”。

至于“贰于×”的“贰”是否有作“二心”解的,秦文谓“《左传》也有此用法,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这里是说同'晋’有'二心’,于意义于形式都能讲得通”。

笔者以为,解“贰于楚”为“助于楚”,至少会遇到以下两方面的困难:

首先,“贰”虽有“辅助、做助手”之义,但“辅助某人、做某人助手”的意思,经典中往往以“贰×”的形式表达。

《尚书今古文注疏》

如《伪古文尚书·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而不以“贰于×”的形式表达。且“帮助某人、某方”的意思,古汉语一般也不说成“助于×”。①

其次,虽然《史记》以“助楚”字样叙此事,我们也没有充足理由断定《左传》“贰于楚”之“贰”也训“助”。

因为“助楚”完全可能是“贰于楚”的一种表现(如果通说成立的话)。况且,笔者考察了《左传》中所有的“贰于×”句,“贰”皆不当训“助”(见下文)。

但是,认为《左传·僖公三十年》之“贰于楚”与《左传·襄公十五年》之“贰于晋”意思迥然有别,却是秦文富于启发性之处:笔者认为,《左传》中“贰于×”句确应分为两类。

《春秋左传词典》

“贰”的古代常用义是“携贰,有二心”。②如果要表达“对某人或某方怀有二心”的意思,则用表对象的介词“于”引进补语。此为“贰于×”A类句。

除秦文结末所举《左传·襄公十五年》例外,《左传·成公九年》尚有一例:“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晋人惧,会于蒲,以寻马陵之盟。”按,成公八年,晋侯命鲁归其汶阳之田于齐,失信于诸侯,故诸侯对晋怀有二心。

如对某人或某方怀有二心,则往往会投靠他人或另一方。这样,“贰”就从“携贰,有二心”引伸出“携贰而依附(他人),有二心而归依(另一方) ”的意思来。引进补语的“于”可以看作是表方向的介词。此即“贰于×”B类句。秦文所论《左传·僖公三十年》之“贰于楚”,实属“贰于×”B类句。

《春秋左传注》

A类句中之“贰”与B类句中之“贰”意义同中有别:A类句中之“贰”重在强调其“离心、不专一”,B类句中之“贰”重在强调其“移情别恋、转而投靠”;从与补语的关系上说,A 类句中的“贰”偏向于动作行为的起点,而B类句中的“贰”偏向于动作行为的方向、目的:有点象古汉语中的“去”(离开:去国怀乡)之与现代汉语的“去”(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北京)。

《左传》中“贰于×”B类句尚有:

(1)《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贰于己……杜注谓两属,盖从其实际言之,洪亮吉《左传诂》谓有二心,盖就训诂言之,皆是也。”)

(2)《隐公三年》:“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杜注:“周人遂成平王本意。”)

(3)《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

按,楚、宋泓之战,陈未尝助宋。此乃楚乘胜宋之威以惩陈附宋耳。

清永怀堂刻本《春秋左传》

(4)《僖公三十三年》:“晋、陈、郑伐许,讨其贰于楚也。”

按,二十七年虽有许男与楚围宋之事,但晋伐许主要因其附楚。《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讨不服也。”杜注:“讨卫、许。”三十三年之伐许,亦与此同。

 (5)《文公五年》:“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

 (6)《文公十七年》:“晋侯搜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按,十七年春郑尚助晋伐宋。郑子家与赵宣子书,只说郑曾“获成于楚”。此无助楚之事。

 (7)《成公九年》:“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

按,上文说“楚人以重赂求郑,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并无郑助楚之事。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8)《成公十一年》:“公至自晋。晋人以公为贰于楚,故止公,公请受盟,而后使归。”

按,《成公四年》:“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晋或因此以公为贰于楚。无鲁助楚事。

(9)《襄公五年》:“王使王叔陈生诉戎于晋,晋人执之。士鲂如京师,言王叔之贰于戎也。”(杜注:“王叔反有二心于戎,失奉使之义,故晋执之。”)

(10)《襄公二十二年》:“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遂帅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贰于楚者:子侯、石盂,归而讨之。”按,此为郑子产对晋之言,谓郑国内有亲楚势力:子侯、石盂,已讨之。  

(11)《昭公五年》:“楚子以屈伸为贰于吴。乃杀之。”(杜注:“造生贰心。”)

(12)《昭公十七年》:“陆浑氏甚睦于楚……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按,《左传》中数见“楚子伐陆浑之戎”、“楚子伐陆浑戎”之文,不见有陆浑助楚之事。

明万历刊本《春秋左传详节句解》

以上为《左传》中全部“贰于×”句。《十三经》他经中则未见“贰于×”句。

无独有偶,“有二心”也有与“贰于×”中的“贰”类似的用法,即“有二心于×”句也分A、B两类。

A类句如《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薛综注:“言是时众民无敢有二心于莽者。”按,“无敢有二心于莽者”即“没有敢对王莽怀有二心的人”。

B类句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按,“有二心于狄”即指秦君对晋怀有二心而亲狄,上文例(9)《襄公五年》杜注“王叔反有二心于戎”亦同。

至于“携贰”,笔者只发现一例与“贰于×”A类句类似的用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贰于楚。”

按,此即前所举例(10)之上文,皆为郑子产对晋之言,然此“不敢携贰于楚”(不敢对楚怀有二心)为A类句,彼“贰于楚者”(对晋怀有二心而依附于楚者)为B类句,泾渭分明,相映成趣。“携贰”是否有B类句用法,则尚待考究。

清光绪刊本《钦定春秋左传读本》

二、“不起病”与“不起”

《史记·晋世家》:“十三年,晋惠公病,内有数子。太子圉曰:'吾母家在梁,梁今秦灭之,我外轻于秦而内无援于国。君即不起,病大夫轻,更立他公子。’乃谋与其妻俱亡归。”此为中华书局标点本。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标点为:“君即不起,病大夫轻更立他公子。”

按以上两种标点,“病”当理解为“忧虑,担心”。几种近年来出版的《史记》译注本都按中华书局标点本标点。③

今按,“不起病”当连读,“不起病”为“病死”之婉辞;“大夫轻更立他公子”也当连读,“轻”作“轻易”解。《四部备要》所收《史记》(武英殿本)即标点为:“君即不起病。大夫轻更立他公子。”

中华书局版《史记》

《晋世家》所叙之事,《秦本纪》记为:“即君百岁后,秦必留我,而晋轻亦更立他子。”“百岁”也是用的婉辞。

“不起病”又见于《汉书·翟方进传》“方进即日自杀”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即上病;使者还,未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

又有“不起疾”之说:如《史记·春申君列传》:“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不起疾”即“不起病”,也是“病死”的婉辞。   

“不起病、不起疾”皆有资格在大型辞书中立为条目。今《中文大辞典》(台湾)、《汉语大词典》“不”字头上皆失收此二条。

“不起病、不起疾”在史籍中又有种种松散的情况。如上文《史记·春申君列传》楚顷襄王病笃事,《资治通鉴·周纪·赧王五十二年》记为“楚顷襄王疾病,黄歇言于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

明王延喆刻本《史记集解序》

又,《战国策·秦策一》:“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又《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

以上例中的“不起”是“死”(特指病重而死)的婉辞。“疾恐不起、疾且不起”就是“疾恐死、疾且死”,“不起此病”即是“死于此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问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臣意对曰:'……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上文说“不起”,下文说“死”,尤其明证。

后人也是这样理解并使用这个“不起”的。如唐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方期辍从藩屏,入践谏垣,不幸寝疾,浃辰不起矣。”“浃辰不起”即“十二日而死”。

而《中文大辞典》(台湾)释“不起”为“谓病笃且死也”,《汉语大词典》则释为“病不能愈”,皆不够确切。

《汉语大词典》

附记:

《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9月版《晋世家》(1987页)该句标点已改作:“君即不起病,大夫轻更立他公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篇 春秋战国之部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与流传考
《竹书纪年》晋 纪
子居:《周代“千亩”地望考》商榷 | 中国先秦史
浅析晋文公重耳的出生年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資治通鑑 卷第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