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克勤、汪平秀:《吾州亦是梅花国—梅州历代咏梅诗整理与研究》

《“吾州亦是梅花国”——梅州历代咏梅诗整理与研究》,汤克勤、汪平秀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是目前汇集梅州历代咏梅诗数量最多的著作,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全书从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梅州民国之前334位诗人的别集、合集中整理出咏梅诗近千首,对诗人的生平作了简介,对诗歌的典故、难字生词作了注音、注释,便于读者理解。

对梅州历代诗人(主体为客家诗人)的咏梅诗进行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从地域的独特视角,深入研究梅州历代咏梅诗的整体风貌、梅州咏梅诗对中国古代咏梅诗的继承与发展,揭示出梅州代表性诗人的咏梅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该书作者汤克勤是嘉应学院博士、教授,汪平秀是嘉应学院副教授。《梅州日报》“文化公园”曾为该著开设“梅州诗人与梅花”学术专栏。

该书考证严谨,注释详赡,学风踏实,文献扎实,内容丰厚,观点新颖,文笔流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增强梅州人的文化自信,为梅州市建成梅花乡提供有力的文化智力支持。对于弘扬客家精神(梅花精神)、宣传客家文化,推动中国古代咏梅诗、中华梅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 录

绪言 

一、梅州历代咏梅诗整体研究

 (一)中国咏梅诗与梅文化简述

 (二)梅州梅花的盛衰

 (三)铁汉楼与梅花

 (四)梅州咏梅诗的思想精华

 (五)打造岭南梅花“金三角”

二、梅州历代咏梅诗个案研究

 (一)蒲寿宬:“不知洲上有花魁”

 (二)叶文保:“地冻天寒送春来”

 (三)李象元:“吾家在梅州,自古梅所都”

 (四)魏成汉:“我欲为梅重修谱”

 (五)蓝钦奎:“不如翘首看梅花”

 (六)曹延懿:“试种梅花看结子”

 (七)黄岩:“手捻梅花春意闹”

 (八)宋湘:“梅花自是君家物”

 (九)王利亨:“巡檐瞥见玉精神”

 (十)李黼平:“吾州亦是梅花国”

 (十一)吴兰修:“梅花开后最思家”

 (十二)范荑香:“梅花寒供佛”

 (十三)张其翰:“结庐老梅树下”

 (十四)黎惠谦:“品格由来早出群”

 (十五)张薇:“回首故园频相忆”

 (十六)张道亨:“家住梅花里”

 (十七)丁日昌:“故园梅竹尚平安”

 (十八)叶璧华:“诗骨傲寒梅”

 (十九)黄遵宪:“偶尔栽花偶看花”

 (二十)饶芙裳:“此生修己到梅花”

 (二十一)丘逢甲:“引杯自醉梅花乡”

 (二十二)李季子:“寒梅自恨春难暖”

 (二十三)古直:“我家本在梅花国”

 (二十四)李烈妇:“梅花今夜冷于铁”

三、梅州历代咏梅诗整理

 (一)梅州流寓诗人咏梅诗

 (二)梅州客家诗人咏梅诗

参考文献

后记

绪 言

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研究内容与方法,试作分述如下:

《历代名人咏梅诗五百首》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梅,作为“岁寒三友”“四君子”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有着较为独特的地位。梅花傲雪凌霜、坚贞高洁、清香扑鼻,从苦寒中来,报春天讯息,传递思乡怀人的情感,代表着美人、隐士或君子的形象……由此可见,梅的文化内蕴丰厚,深刻影响着中国人。

学术界对我国咏梅诗的研究成就总体可观。其中关于古代咏梅诗的选编、注释、赏析的著作较多。例如:赵国栋主编《历代名人咏梅诗词五百首》、娄国忠主编《咏梅诗词百首详解》、陈剑林等编著《历代咏梅诗词选析》、汪振尚、袁桂娥编著《中国历代咏梅诗存》、杨世明、王光宇、彭华生编《历代咏梅诗词选》和刘维才编著《咏梅诗集锦》等,都受到读者欢迎。另外还有已出版的程杰著《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宋代咏梅文学研究》、魏明果编著《梅文化与梅花艺术欣赏》《中华梅文化赏析》、李虹杰编著《咏梅》、赵义山著《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和中国台湾赖庆芳著《南宋咏梅词研究》等学术著作,从多个层面对咏梅文学(尤其是咏梅诗词)和中华梅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咏梅诗词百首详解》

但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咏梅诗,希望有所超越,还应从新的角度展开,例如从地域的角度或者比较的角度。对学术界较少关注的梅州历代咏梅诗进行研究,可以推动中国咏梅诗研究向纵深发展。

梅州,是中国唯一以“梅”命名的地级市,在古代,它是著名的“梅花乡”“梅花国”,现在梅州的市花是梅花。作为“世界客都”,梅州与梅花有着特殊而悠久的渊源。梅州历代文人,其主体为客家人,他们吟咏的梅花诗数量较大,独具特色,是中华梅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梅州,自北宋开宝四年(971)改“敬州”为“梅州”后,其行政建置和辖区范围频繁变动[如明朝洪武二年(1369)废州为程乡县,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又改为嘉应州,宣统三年(1911)复名为梅州,民国三年(1914)又改名为梅县],但是,本土人一般以“梅州”自居。

例如,康熙进士李象元,在其诗《题张梅北山观梅图》中说:“吾家在梅州,自古梅所都。”雍正进士、湖北按察使杨仲兴,在其诗《度梅岭》中说:“吾家梅州昌黎化,梅花茁茁梅峰下。”乾隆拔贡萧晋琏,在其诗《送戴近堂牧伯入觐京师》中说:“梅州户户诵骊歌。”道光举人、遂溪县教谕杨时举,在其诗《程乡怀古》中说:“我州自昔称梅州,梅峰秀峭花为洲。”清末嘉应州留日学生创办杂志,取名为《梅州》。

梅州的得名,盛行一种说法,即源于古代梅州盛产梅花。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宦游梅州,写下诗歌《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他发现梅州的梅花盛开十余里,惊叹其壮丽的景象。叶剑英元帅1921年作《梅》诗也道:“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以上说明,自古以来梅州盛产梅花。

《梅水诗传》

梅州,由“梅”命名,又盛产梅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浪漫的文学联想,于是梅州历代文人创作出了大量的咏梅诗。

清代张芝田等编辑《梅水诗传》(包括“初集”十卷,“续集”三卷,“再续集”二卷,共收录自宋迄清梅州635位诗人3千余首诗)和当代郭真义等主编《梅水诗丛》(共收录从宋代至民国梅州诗人2万多首诗),其中收录了许多咏梅诗。

谢崇德编《梅花端的种梅州——梅州咏梅诗选注》(内部发行)作了较好的尝试,即选录了从宋代至当代梅州186位诗人389首咏梅诗(包括梅州当代诗人的咏梅诗85首),并作了简单的注释。

但是,当前对梅州历代咏梅诗这一笔文学(或文化)遗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梅州历代咏梅诗,除了少数名诗被人提及之外,其它绝大部分极少被人关注,也很少被注释、鉴赏和研究。

《梅水诗丛》

《梅水诗传》《梅水诗丛》《梅花端的种梅州——梅州咏梅诗选注》等书,对梅州咏梅诗作了初步的收录和整理。这为本书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梅水诗传》和《梅水诗丛》等书对古代梅州咏梅诗,只是收录,没作注解,而且咏梅诗散落在庞杂的诗歌丛中,没有被格外标示;《梅花端的种梅州——梅州咏梅诗选注》中虽然作了注释,但是很简单。以上三者都没有对梅州咏梅诗作赏析,更遑论对其整体、系统的研究了。这是令人遗憾的。所以对梅州历代咏梅诗的整理与研究,应该还要加强、拓展和深入。

整理与研究梅州历代咏梅诗,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至少有如下三点:

第一,从地域的独特角度,系统研究梅州历代咏梅诗,传承与保存地方历史文化文献。以梅州、梅花、客家、梅花品格和客家精神作为关键词,综合研究梅州历代咏梅诗,研究作为客家人的梅州本土诗人表达梅花精神(或客家精神)的方式和特点,从而揭示梅州本土客家诗人的思想世界和精神品格。

第二,研究梅州历代咏梅诗,使人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深入了解中国咏梅诗,深切感受中国咏梅诗所表达的梅花品格和梅文化,激励人们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从而将中华梅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传承弘扬。

第三,将以梅花品格为核心的客家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客都——梅州的文化品格与地位,为将梅州市建成梅花乡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历代咏梅诗词精萃》

二、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梅州历代咏梅诗研究。是对梅州历代诗人(主体为客家诗人)的咏梅诗进行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从地域的独特视角,深入研究梅州历代咏梅诗的整体风貌,及其对我国古代咏梅诗的继承与发展,并细致探讨梅州代表性诗人的咏梅诗,揭示出它们的特点。

本书对梅州诗人咏梅诗所做的个案研究,具体有:(1)蒲寿宬:“不知洲上有花魁”,(2)叶文保:“地冻天寒送春来”,(3)李象元:“吾家在梅州,自古梅所都”,(4)魏成汉:“我欲为梅重修谱”,(5)蓝钦奎:“不如翘首看梅花”,(6)曹延懿:“试种梅花看结子”,(7)黄岩:“手捻梅花春意闹”,(8)宋湘:“梅花自是君家物”,(9)王利亨:“巡檐瞥见玉精神”,(10)李黼平:“吾州亦是梅花国”,(11)吴兰修:“梅花开后最思家”,(12)范荑香:“梅花寒供佛”,(13)张其翰:“结庐老梅树下”,(14)黎惠谦:“品格由来早出群”,(15)张薇:“回首故园频相忆”,(16)张道亨:“家住梅花里”,(17)丁日昌:“故园梅竹尚平安”,(18)叶璧华:“诗骨傲寒梅”,(19)黄遵宪:“偶尔栽花偶看花”,(20)饶芙裳:“此生修己到梅花”,(21)丘逢甲:“引杯自醉梅花乡”,(22)李季子:“寒梅自恨春难暖”,(23)古直:“我家本在梅花国”,(24)叶剑英:“梅花端的种梅州”,(25)李烈妇:“梅花今夜冷于铁”。

《咏梅诗大观》

第二部分为梅州历代咏梅诗整理。是从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众多梅州诗人的别集、合集中整理出咏梅诗。已整理出梅州历代334位诗人的咏梅诗950余首(1949年之前的古代、近现代诗),并对诗人的生平作简介,对诗中的典故和难字生词作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这是目前对梅州历代咏梅诗最大规模的收集整理。我们在《梅水诗传》《梅水诗丛》《梅花端的种梅州——梅州咏梅诗选注》等书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清理,并从各种已刊和未刊的梅州诗人的作品集中进行整理、收集出其咏梅诗作,例如胡曦编《梅水汇灵集》、陈槃编《五华诗苑》、宋湘《红杏山房集》、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李象元《赐书堂集》、王利亨《琴籁阁诗钞》、李黼平《绣子先生集》、张其翰《仙花吟馆诗文稿》、叶璧华《古香阁集》、范荑香《化碧集》、张薇《且庵吟草》、黎璿潢《茂仙诗存》、吴兰修《荔村吟草》、黄钊《读白华草堂诗集》、丁日昌《百兰山馆古今体诗》、饶芙裳《饶芙裳诗文集》,等等。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如下三点:

(1)广东省梅州市作为知名的“文化之乡”,正打造“梅花”品牌,恢复古代梅州城郭乡村到处盛开梅花的景象,把梅州市建设成为梅花乡。梅州历代咏梅诗的整理与研究,为梅州市建成梅花乡寻找文化智力支撑,顺应当今梅州的发展需要。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整理、研究梅州历代咏梅诗,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的举措。

《中国历代咏梅诗存》

(2)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人的大本营。梅州本土诗人身上体现出的客家人的精神,即客家精神,常被喻为梅花精神。客家精神与梅花精神融为一体,相互生发。这在梅州历代咏梅诗中得到突出的体现。梅州咏梅诗,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

(3)梅州诗人的咏梅诗有许多个性和特色。例如:黄遵宪的咏梅诗有寄托,借接种梅花不成功寄托了他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慨叹,并且表达出对中国咏梅诗史的正确认识,这是中国文人较早对中国咏梅诗史的思考和认识,显示出黄遵宪的渊博学识;梅州梅花之精魂,化育了客家才女叶璧华,她的咏梅诗,生动展现出她的梅花式的品格和形象;李象元的咏梅诗,绝无凄冷悲苦的色调,总有充满阳光般的昂扬向上的精神,这或许是他生在太平盛世科举畅达,又家住“自古梅所都”的环境中,而对梅花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感情;开国元帅叶剑英《梅》诗中的名句“梅花端的种梅州”,与南宋诗人杨万里《从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诗的名句“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前后辉映,构成了推动梅州市建成梅花乡、梅州人民建设梅州美好家园的一种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

《真草隶篆历代咏梅诗粹》

三、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五种:

采用文献调查法。到梅州市县图书馆、民间机构、名家大族、乡贤耆老等处调查寻访相关的文献资料,努力搜求第一手资料,尽量搜集齐全梅州历代咏梅诗作品。

秉承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方法。将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结合,从历时性、共时性两个维度,研究梅州各个时代的咏梅诗,并进行辨析、考证、注释和阐释。

采取知人论世、文史互证的方法。将咏梅诗与其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梅州的历史文化变迁联系起来研究。

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注释、赏析梅州咏梅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揭示其蕴含的梅花品格和客家精神。

采用比较的方法。把梅州咏梅诗放置在我国咏梅诗史中考察对比研究,与古代咏梅诗名作进行比较,研究梅州咏梅诗的继承与创新。强调比较,既揭示其独特性,也揭示其传承性。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后 记

我们夫妻研究生毕业后,于2002年、2003年先后来到世界客都——广东梅州,在嘉应学院任教至今,时光荏苒,逝去了青春的芳华。作为“新客家”,我们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梅州和客家人,并被博大渊厚而有温度的客家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沉醉其中。

尤其是梅州的梅花,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嘉应学院校园里有一片梅花林,附近的客家公园也广植梅花,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梅花傲然绽放,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春意。学校稍远的潮塘村一座山头上,屹立着一株虬枝铁干的“千年古梅”,繁花万点,暗香袭人,成为人们每年赏梅的最佳打卡点。

《古文鉴赏辞典》

记得十年前,我们六家,年轻的父母带着六个六七岁的孩童,从学校徒步去潮塘赏梅,当时一路翻山越岭、欢声笑语,以及古梅繁花盛放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我当时趁兴写了一篇题为“携妻领子 踏步访梅”散文,发表在《梅州日报》上。

梅花傲雪凌霜,梅花高洁美丽,梅花传递春天的消息,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进入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笔者写过一篇散文《生命中珍藏的花》,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最难忘的花朵是油菜花、映山红和樱花,认为“它们分别陪伴我走过了生命中的一个阶段”,“给我贫瘠的生命以丰盈和美好”;并相信,“今后一定还会有花进入我的生命。因为它们,我的生命更加美丽无比。”果然,梅花闯进了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生命中珍藏的又一朵花,化成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一部分。

《龚自珍诗全集》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宋代由敬州改名为“梅州”,缘由是在这块大地上到处生长着梅花。“吾家在梅州,自古梅所都。”“吾州亦是梅花国。”“梅花数十里,家住梅花里。”“吾梅夙号梅花乡,处处人家梅树旁。”“梅花端的种梅州。”梅州诗人的咏梅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梅州、梅花和客家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水乳交融的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梅花精神便成了客家精神的最好表现。我们欣赏梅花的美,感受梅花精神和客家精神,沉醉在中华梅文化和客家文化中,于是,我们在繁忙的教书育人、专业研究之余,不畏困难,动力十足地对梅州历代梅花诗进行整理与研究,编撰了本书。

在本书出版发行之际,我们要感谢:

其一,感谢嘉应学院文学院郭真义先生,慷慨提供其主编的《梅水诗丛》,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近代小说学术档案》

其二,感谢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肖文评先生,他领导的客家研究院不仅给我们的课题立了项,也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其三,感谢《梅州日报》编辑曾秋玲女士,她邀请我们在“文化公园”版上开设“梅州诗人与梅花”专栏,每月发表一至两篇文章,扩大了影响。

其四,还要感谢许多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的所有人,虽然在这里未提及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会铭记在心。

《近代转型视阈下的晚清小说家:从传统的士到近代知识分子》

这是一本普及性的学术专著。希望这一著作的面世,为梅州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美丽梅州的建设提供文化支持。让梅州人更加喜爱梅花——自己的花!希望通过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梅花精神和梅文化,促进先进文化滋养人心!

汪平秀 汤克勤

2021年2月2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留将一面与梅花
梅州之行
围龙屋博物馆图
南方诗词评论:第7期
《满城梅花满城诗》阅读遐想 || 周泉林
我美丽的家乡—客家之都梅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