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唐《采薇图》:借画笔勇敢发声在线收听

采薇图  (宋)李唐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今中外的画作中,有很多以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创作的题材的不朽名作。其中就有宋代画家李唐创作的《采薇图》。


李唐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他的画作留下来的不多,现在能够确认为李唐画作真迹的恐怕也超不过三四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李唐的大幅《万壑松风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李唐的两幅作品,其中《采薇图》是他人物画中的精品,无论是构图,还是笔墨技巧,以及对创作主题的深刻把握,都堪称旷世杰作。这幅画高27.5厘米,宽91厘米,卷轴式的装裱,尺寸并不大,但是画得极其的精彩。整个画面是以山水为背景,在主体部位是两位主要人物。按照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的程式来看,在山水中兼画人物的的作品大多是把人物为点景来处理,人物画得非常的小。这幅画作的却给人不同的反响,虽然它也以山水为背景,画家却将画面处理成一个小舞台的样式,在浓密的山林中草木丰茂,树木生长的郁郁葱葱,一块巨大的不规则的岩石形成了主人公表演的舞台。画家采用宋代山水画中的平原法来处理,两个主要人物跪坐在这个舞台上。它的前景是两棵树木,一棵是右侧倾斜的高大的松树,画家只截取了松树粗壮的一段,松树的左侧是弯曲的枫树,枫树的树叶非常茂密。两棵树的树干形成了一个近乎于三角形的不规则的夹角,把看画人的视线通过树木的缝隙引向舞台中央。舞台的中央恰好处于画面黄金分割的位置。画家让这两个主要人物在画幅的最佳的位置尽情展现他们的风采。


采薇图(局部)

采薇图(局部)


画面右侧,面对着我们的是位长者,瘦劲的面庞,精神矍铄,嘴巴和下巴上留着浓密的胡须,身着白袍,两手抱在膝盖上,一副非常坦然从容的样子。和他相对坐的是一个半侧脸,略为年轻的人,也是身着白袍,伸出一只手来,正在和他对面的这位长者对话。在画面上还画的一些非常精细的道具,比如一个篮子和小锄头。在这样精心设计的一个山林中的小舞台上,两个主要人物的年龄、风貌,衣着、打扮以及他们从容不迫的神情都被画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人物的左侧,随着树枝的倾斜,看画人的视线被引向远方,引向那条曲曲弯弯的河流。随着视线的延伸,远方山水的颜色变得越来越浅淡,渐渐向无尽的天际隐没。李唐这样巧妙、高超地处理画面背景与环境,不能不说他水平之高。


李擢公书引首


画幅引首题写了“首阳高隐”四个大字。这四个字点出作者所画的,是商朝时高士隐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上,后来双双饿死的历史典故。画面上的这两个人物,右侧年长的就是伯夷,左侧年轻的就是叔齐。伯夷和叔齐是古代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是商汤分封的北方的诸侯国,在中国历史上这个诸侯国确实存在过。据考古学家考证,它的位置,大概就在河北天津这一带,而且是商王统治下的北方的大国,据传说孤竹国的国君生有三个儿子,老大是伯夷,老三就是叔齐。孤竹国国君去世以后,按照礼仪应当是立长子继位。但是国君生前特别喜欢三儿子,他希望三儿子能够作国君。于是,长子伯夷就尊重父亲的愿望,把王位让给弟弟叔齐,自己就主动放弃王位逃走了。小儿子叔齐,认为这样做不合乎礼法,自己也没有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家不能没有君主,臣民就推举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结果,伯夷和叔齐在逃亡的过程中,听说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非常仁德,便要投奔西伯侯。兄弟二人在投奔的路途中,恰好遇到周武王伐纣。和周武王的人相遇了。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才听说周文王已经去世,周武王是驮着他父亲的木铸去讨伐纣王。二人就拉住武王的马,对他说,你父亲死了你不埋葬,你这能算是孝吗?你以臣子的名义去讨伐君主,你这能算是仁吗?武王一看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位公子,在他讨伐了商纣,灭掉商朝以后,想对伯夷和叔齐进行分封,但是这两位公子看到了商朝的灭亡,并没有接受周王的分封,而是一同逃到河南的首阳山上隐居起来。他们不接受新朝的俸禄,以挖野菜为生。兄弟二人,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李唐的《采薇图》就是以这个历史典故为题材,描写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的情节。


李唐生于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卒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共活了84岁。这幅历史人物画创作的时间正好是南宋初期,南宋政权维持了152年,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李唐大概不到70岁,是他晚年所作。这时期也是南宋政权刚刚建立不久,因此作者借用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对已经灭亡的北宋王朝的感伤,对贵族的嘲讽和对南宋偏安政权的悲叹。画面上作者以非常精炼,又有力度的线条,描绘出伯夷叔齐两个人在饥饿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淡定和从容,尤其是叔齐侧着身子,对着兄长,伸出手,正在娓娓道来;伯夷抱着膝盖,静静地聆听。这样的场面的处理,把主人公生活的窘迫和他们所处的自然条件的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中具有对历史人物气节的赞颂。


伯夷和叔齐一个是为了不违父命而放弃了王位,一个是为了遵从礼法而放弃了王位,站在旧王朝统治者的立场上看,他们两个人的做法是很值得赞扬的。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国家的治理者的角度来看,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而放弃国家出逃,就很难被今人理解。李唐是生活于北宋末到南宋时期的画家,至南宋时期他又重新进入画院。宋王朝的更迭,北方民族的侵犯,对他来说,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艺术方面,都是很大的打击。因此,李唐借助自己的画笔和艺术创作,委婉地发出胸中的声音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宋朝并不是一无是处,宋朝也建立了非常辉煌的成就。比如,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有很多值得后人去客观评价的地方。历史画作给人的思考是多样的。作为一个旧时代的画家,李唐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历史,用高超的笔法表达自己对古人的看法,同时他还勇敢地发出了自己不满于新朝的声音。


今天,我们看到的当代画家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画作,大多数都是有组织,有策划,有国家津贴支持的,公益性的创作工程创作任务。而宋朝李唐的创作行为是完全自发的,纯粹用自己的画笔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李唐不可能见过伯夷、叔齐,他是用自己的手法来进行再现,为后人创造了伯夷、叔齐的形象。《采薇图》不光是主要人物画得传神,同时画家还以他高超的山水画技巧,为主人公营造出一个经典的,大自然的,山川树林的生活环境,为刻划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起到了非常好的烘云托月的作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的做法可以有这样那样的评价,宋朝在历史学家的眼中也可以有多种认知,但是大画家李唐他的这幅《采薇图》在中国画史上确实是一幅不朽之作,它的艺术成就是不可撼动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叩马而谏,不食周粟,伯夷叔齐演绎“礼仪仁智信”的千古绝唱
汉桥话画:李唐《采薇图》画里画外话气节
徽宗时代的逸品国宝画作:北宋李唐作品
强盗放下屠刀,拜逃犯为师,师徒俩影响后世数百年(上)
南宋·画家李唐《采薇图卷》高清
伯夷(商末孤竹国君长子,夷齐让国,不食周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