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暖冬轶事(五):冬衣

本文作者:马少东


本系列往期文章:

暖冬轶事(一):冬炉

暖冬轶事(二):冬雪

暖冬轶事(三):冬风

暖冬轶事(四):冬食

冬 衣

冬天临近时,宏盘村的妇女们就忙开始给家里的大人、小孩缝棉衣、做棉鞋,准备过冬穿。条件好的人家总要扯上几尺黑市布;家里有女娃的,就扯几尺花布;还要买几斤新棉花 ,做一身新棉衣棉裤。家境差的人家拆洗旧的,或者用大人的改做成小孩的,夏天穿过的絮上棉花改成冬天的棉衣。无论怎么做,在入冬时,宏盘村的妇女们基本上把家里人的棉衣棉裤做好了。

那时,没有什么秋衣秋裤穿,有的人家自己买白洋布或花布做成衬裤大人穿,小孩子就是光身子穿棉裤。对了,还要做棉花布“腰子”,类似现在的棉坎肩,大人的棉腰子是斜对襟扣的,小孩子是上下顺筒型的,扣在双肩上的。说到衣扣,棉袄和棉腰子的扣子都是妇女们自己用布条缝成粗线绳,然后挽成“桃疙瘩”,再缝在棉袄和棉腰子的对襟上的,分公母扣,这也是传统工艺。


棉腰子贴身穿在里面,棉袄和棉裤穿在外面。老人们可以直接就穿棉袄棉裤,不套外罩,年轻后生和女人们,爱看个好看,讲究些,在棉袄、棉裤外面套上了蓝褂子、蓝裤子,红褂子、花褂子。尽管臃肿,但也整洁,符合当时的时尚。小孩子不讲究,新棉衣几天就穿成了烂屁股、烂裤裆、烂胳肘的破烂货啦,还把两袖头抹满了硬鼻涕疤,恶心得很。

当然,还有棉鞋呢。妇女们互相对好大小人的鞋样,再在家里从包烂布包里选一些布块布条,和一碗白面或莜面浆糊糊,坐在炕上铺一层布抹一层浆糊,粘成一块不薄不厚的“铺衬”,这叫打铺衬。等铺衬干了后再附上鞋样剪成鞋帮,然后再把早已买回的黑条绒布按鞋帮状一双一双地粘上, 条绒鞋帮面粘好,再把剪好的毛皮或薄毡子做成棉鞋里子,又一针一针地纳在一起,这样的一双棉鞋帮,又要纳好几天或好几个晚上呢。

做棉鞋,解决鞋底是比较难搞的事儿。先从破的不能穿的鞋上找,不行了就去找烂轮胎(队里换下的马车轮胎)用镰刀拓着鞋底样割出一双来。如果弯曲不直,有的是办法,用烧热的砖头压平(可能不理想,凑乎用)。实在没有现成的鞋底,有的妇女就自己做鞋底。

纳布鞋底,这可是费时费力的“传统手艺”,同样要先打“铺衬”,做布鞋底要垫好几层铺衬,再粘上白布面,干透了才开始纳。纳鞋底要用细麻绳,搓细麻绳的活儿就在干鞋底的空档做了,妇女们将家里的麻团捋出一些,用“摆吊”一拔一转,一根接一根地搓成了细麻绳,绕成一团。搓够了细麻绳,手巧的妇女就开始一锥一针一线纳起来,厚厚的鞋底纳进了细密的麻绳线行,为了纳得结实,妇女们有时用嘴扯,用手托用力缀,扯出血,缀破了皮,她们真是辛苦啊!



终于到了上鞋的环节。上鞋用的线绳同样是用摆吊打成的麻绳子。会上鞋的妇女们都有技术,从鞋尖头或后跟走线,各有各的技巧,上到鞋头时是最难下锥引线(麻绳)的。家里上鞋都是有不带钩的直尖锥的,扎通鞋帮和鞋底边后,将麻绳一头捋细如丝然后顺着锥空穿过去,再将另一边的麻绳头插在穿过来的麻绳线的线纽中间,然后再倒拉出先穿过一边的麻绳,带出插入的另一头麻绳线,这样就是两边同时穿线。上鞋就是这样的复杂,但非常的结实,即使鞋穿烂了也不会“另帮”的。这样的棉鞋不仅结实,而且更加暖和抗冻,我们小时候就是穿着家做棉鞋在冰雪里玩耍。


家做棉鞋,有对门门高沿边老人棉鞋,有气眼儿扎带子棉鞋,样子很传统;还有人家让毡匠擀做成毡靴子和毛圪垯鞋,很笨重,非常耐寒,只有马倌和羊倌出野外放牧才穿。

在宏盘村过冬天,戴皮帽子是少不了的。冬天一冷,人们就取出挂在房顶或柱子上落满灰尘的皮帽子,各家有各家的特色,狗皮毛、羊皮毛、兔皮毛、猫皮毛、狐皮毛;上档次的人家有载绒毛的,甚至还有军人的带耳朵眼和捂鼻子的军皮毛帽,真让人羡慕啊。

父亲把那几张干巴巴的兔皮、毛皮,还有狗皮,用硝盐熟了出来,将烂得不能再戴的皮帽子重新换了皮毛,又找裁缝做了帽胎,这样又缝了几顶新皮帽子。虽然没有狐帽、军帽漂亮威武,却也十足抵寒御冷,家人们享受着来自一个相当于亲人的关怀与温暖。

有一顶抵御寒流的皮帽子,让宏盘人轻松应对冬天,特别是羊倌戴的那顶只露出眼睛的长毛狐皮帽,更觉得暖和无比,难怪他不惧风雪,在雪野里从容放牧,当然他那长身大皮袄更是件过冬的宝贝衣服了。


说到大皮袄,宏盘村的放羊、放马、放牛的人和饲养员以及赶车的人几乎都有一件大小皮袄,有翻毛的,有白茬的,也有吊面子的。每年一入冬,村里的毛毛匠就开始吃香了,尽管不是人人家里都请,但也是忙完东家去西家,每家一做新皮袄就是四五天,完了捎带给人家割几副皮手套,做顶皮帽子。


天气不是极度寒冷,一般人是不会穿皮袄的。穿着太沉,不方便做营生,又有羊皮油味,穿得时间长了还磨得油晶发亮。女人们很少穿皮袄的,却经常打理上面的茅草;家里的小孩子最喜欢钻到大人们穿回来的大皮袄中耍,这里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宏盘人家为过冬而不停忙乱着做冬衣,坐在炕头的老娘娘老奶奶撕了一大堆羊毛,她用山药蛋上插着筷子“摆吊儿”或发亮的猪骨头“摆吊儿”,打捻着毛线线,一打就是好几团。忙完院外营生的老人老汉坐在后炕开始挑那没收袜脚头的毛袜子,每年他为家里大小人挑一大堆毛袜子过冬,这些毛袜子虽粗糙却温暖着家人的每一双脚。


做母亲的女人在一堆烂羊皮、烂狗皮中剪出一些毛皮,给孩子们在棉袄上缝上能藏手的毛袖袖;或者再找些烂衣服剪成小手套,絮点旧棉花,再缀上一根吊带,孩子们戴出去耍,保护了那些贪玩的小手。这些毛袖袖、棉手套辐射着母爱的温暖。


当冬天随着一场场风雪降临不断深入,过冬衣帽、鞋袜伴随着宏盘人顶风冒雪经受着严寒的洗礼,人们被臃肿的棉衣包裹着,有时笨拙得像狗熊,像企鹅,形象土气又淳朴。

当孩子们穿上爷爷奶奶打好的毛袜子,戴上父亲做的新皮帽子、棉手套,穿上母亲缝的棉袄、棉裤、棉鞋时,宏盘村的冬日不再残淡,冬雪不再冰冷,寒风不再刺骨,冬天里的一切都变得温暖如春。家人做的冬衣虽然简陋,却厚实温暖,尽管宏盘的冬天每天都在零下二十度左右,但孩子们从不惧寒流,因为家人的温暖护佑,任你在冰雪中一路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衣
【散文天地】柴秀娥 | 曾经岁月 针线活
献给热爱编织的女同胞
棉袄棉裤棉鞋 ■赵大民
话说胡同人的穿着打扮--徐志壮
【三秦文学】每小平:【棉窝窝】(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