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包干”是周营镇的一次革命

周营镇的前身是周营人民公社,也是“十年动乱”的重灾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顶着压力冲破“一大二公”的束缚,在全区十三处人民公社中率先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甩掉了“三靠社”、“三类社”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粮食贡献成为全区的大户,小麦贡献440万斤,占全区近五分之一,人均贡献小麦占全区第一位。黄烟鲁南一支花,枣南稻花香。以开挖浅水层的长条井,大口井,引湖水灌溉为试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在全区的前头,镇办煤矿、队队通电走在薛南五社的前头,如今的周营镇人变、地变、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一座崭新的农村小城镇正在枣南崛起。

1976年宋邦海同志在周营公社工作会议上

(一)尝够了“一大二公”的苦头

周营镇是“十年动乱”的重灾区,也是“五风”泛滥的典型,1960年代初期征了农民的过头粮,碌碡不转老百姓就没饭吃。由于受“一大二公”的影响,靠穷过度,大学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堵不死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害得周营公社人民地瓜当干粮,老母鸡当银行,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是全市出了名的“三靠社”。单楼大队拖欠公社拖拉机耕地费八千多元,小辛庄大队从未向公社交过征购税,大巩湖大队100多亩土地搁荒,周营二村大队把土杂肥运到地头搁置了一年不往田里运。1972年春,市委副书记徐学平带领市委、劳动局近50人的工作队进驻周营公社进行“三类社”改造,并进驻了11个大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是困难地方越是要去,公社党委一班人牢记党的教导,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公社党委成员吃住在点(“点”即当时的行政单位,设点长,管辖着若干个大队),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行面对面的领导,带领干部群众夏战“三夏”,秋战“三秋”,冬战水利建设工地,参加生产劳动已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多次受到区委大会表彰,称为“能打硬仗的领导班子”。公社党委书记被群众誉为“泥腿子”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曹子齐吃住在公社煤矿;全社50多眼大口井,井井都留下了党委成员的脚印;引湖水灌溉工程,湖水浇到哪里,哪里就有党委成员的身影。有 一年,公社党委书记带公社机关和社直部门的干部职工割麦,从韩洼点割到铁佛点,一连割了八天。开挖运河,因在铁路大桥附近不能放炮,为不影响工程进度,公社党委书记带领民工团苦战了五天五夜,受到了市治运指挥部的表彰。

(二)顶住压力,冒着风险搞“大包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规定在偏远的山区可以搞包产到户,周营公社虽是个穷社但不是偏远山区,能不能搞包产到户,区领导谁也不敢开这个口子,担心包产到户是走回头路,怕犯方向路线的错误。1979年,市委书记王润斋来周营公社检查工作时明确指出,能搞包户到组的试点,不能搞包产到户。当时公社党委认为,包产到户不是分田单干,更不是走回头路,是生产责任制形式由生产队经营包给到农户经营;老百姓要求搞包产到户,公社党委应该支持。公社党委针对干部群众误认为包产到户是走回头路怕犯错误的顾虑,一方面安排前磨庄大队搞地瓜包产到户试点,另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为此,公社党委在公社礼堂召开了800多人的党员干部大会,重新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针对包产到户的问题以及前磨庄大队地瓜包产到户增产增收的事实,进行了大讨论,从而统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工作,全公社52个生产大队所辖的142个生产小队“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普遍推开,牲畜普遍分到户饲养,土地全部承包到户经营,并带动了兄弟公社“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落实。1981年春,薛城区委、区政府针对周营公社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派出以曹广修为首的三人工作组深入到社队到户调查,并做出了调查报告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使周营公社“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区推广。

宋邦海(左二)在北京争取项目立项时留影

(三)“大包干”使广大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一大片。“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公家的剩下自己的,冲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束缚,废除了工分制,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过去要我种地变成我要种地,出现了三多,即向地投肥多,买牲畜多,买机械的多。如大巩湖大队原先100多名劳力在外干建筑,在家人干活不 舒心,造成土地搁置,1978年公社宣布土地谁种谁受益,社员都不种,公社出钱买的化肥,不要钱都不去拉。“大包干”后,社员都争着向地里面投化肥,小辛庄大队是一个20 多户、家家姓孙的一姓村,该村从未向国家交过征购粮,“大包干”后尝到了甜头,头一年就向国家卖余粮了。中磨庄大队社员喂养骡马发展到30多匹,随着“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出现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富裕村。目前,全镇涌现了许多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老百姓住的由过去的茅草房变成了瓦房、平房,有的户甚至住上了楼房,通过冲街扩巷建市场,公路改道,一座崭新的农村小城镇正在枣南兴起。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周营镇的变化,全靠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至今人民群众仍念念不忘“大包干”带来的好处。“大包干”使周营人民真正走上了致富之路。

以上材料仅是个人的简单叙述,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写于 2000 年 11 月 24 日


附记:【作者简介】宋邦海同志,1954年参加工作,任过古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大队书记,还先后任沙沟公社党委委员、薛城区委组织部干事、区委常委、周营公社党委书记、薛城区副区长、峄城区副区长、峄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经委副主任等职,1998年退休。1972年春到周营公社任党委书记九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郝守华||在温岭公社的岁月里
关于长期以来,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下,1978年亩产只有
李尔重保下周家庄这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后来的事更可敬
【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十位引领性人物(一)万里
我国农村改革的兴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