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儒释道在民间的影响
userphoto

2022.12.25 山东

关注

近来闲暇较多,经常在网上和朋友们畅谈人生,讨论时事。偶尔被人问到;“儒释道三大教你信奉什么?”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思。

儒、释、道,我都很喜欢,对孔子、释迦牟尼、老子,我内心都充满了敬意。但是若论信奉,我发现儒、释、道我竟都不信奉。从形式上来说,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

虽不信奉,但是不代表没有学习,没有思考。儒释道三大教的教义都对中华文化有着直抵灵魂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底蕴就是儒释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中华文化就是学习儒释道,研究中华文化就是绕不开儒释道。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大部分中国人心里没有信仰,但是谈起儒释道却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因为不信奉,因为不虔诚,所以我的观点肯定是不成熟的,不深刻的,甚至在信奉者的眼里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有冒犯之处还请信徒们多多批评指正。

儒、释、道三大教在中国延续千年之久,期间各有兴衰,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用他独有的包容性使得儒、释、道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依存。最终三大教之间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极强的中华文化。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津津有味地争论着儒、释、道到底谁更好,谁更值得信奉。争论千年,最终却都没个结果,以致有人提出三教并重,三教归一。

在我看来,中华文化使得三大教能够交融,但是三大教却各有特性,永远不可能归为一体。在中华文化这驾大马车上,三大教一起奋力拉车前行,脚下却踏着各自的路,虽然各自有路,却都通向同一个方向。而且在我的心里儒、释、道是有一个排序的。

儒教,由孔子创立,并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注重“人道大论”,讲求“仁和敬”,体现为“三纲五常”。要求人要做君子,要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德政。

“三纲五常”就是教导世人怎么做人处事,针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出各种规则,要求人要在规则中去做人处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逾越了“三纲五常”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对于君子儒家有更高的要求,如《论语》中说:“君子三戒”,“君子三畏”,“君子九思”(具体内容不做列举)要求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求君子要追求精神看轻物质;“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要求君子把自己的德性融入到生活中。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够读出《论语》对君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它告诉你如果你成为君子,就必须要这样,不能那样。

总结一下,所谓儒学,实质就是一套行为规则,所谓儒家,实质就是不断地去完善规则,所谓儒教,实质就是要遵循规则。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主要的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无常、无我。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几经兴衰,但是一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并且深入人心。在印度佛学与中华文化几经碰撞之后,形成了极具中华色彩的中华佛学。中华佛学在百姓之中影响极其深远,百姓对佛学的基本理解通俗地归纳为“空”和“善”。对己力求“空”,对人务要“善”。

中华文人更是热衷于佛学中的“禅那”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极具中华特色的禅学。在文人的思想里,禅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在禅的境界里,人能够净化心灵,回归本真,达到平和。诗人们更是把自己对禅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诗中,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等等。多少文人墨客因禅入境,因境得诗,以诗言境。每每读到这些诗句,不由让人心慕前人风采,向往前人禅境。

总结一下,佛教在百姓之中深得人心,普通人以“空”律己,以“善”待人。文人墨客更要参悟禅义,由禅入境。

道教,尊老子为道祖,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教义是追求“道”,人通过修炼达到形神合一,然后得道飞升。道教作为中国的古老的本土宗教,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为其所追求的飞升,千百年来更是让人趋之若鹜,道徒广布。

我不信道教,所以不敢妄谈道义。但是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中华智慧集大成者,我认为每个华夏人都应认真阅读,仔细钻研,深刻领悟。老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告诉应该怎么去做,而是告诉你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强的,什么是最高深的。他只告诉你最原始的,最本真的,最纯粹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老子对“道”做了很玄奥的解释。我的理解是,老子所说的“道”应该是指万事万物的规律。要参透“道”,就要用心去感悟世间万物没有形成规律之前的状态,就要用眼睛去观察世间万物形成规律之后的细微之处。也就是说要去用身心去认真地体会世间万物,感受世间万物的规律的奇妙之处。把握住了规律,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道”。掌握了规律,也就掌握了世间一切,此时的你还会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说,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和它们争,所以它无所不能到达,无所不能克服。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安于低下,不要去和他人争太多。这样你就会免于伤害,免于困境,最终你会得到最真的东西,也就是道。

一部《道德经》五千余字,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千百年来,多少人从中得益,然而能完全读懂的几乎无人。当今世人,有所谓大家自我标榜,对《道德经》肆意解读,不过是管中窥豹,略知皮毛,卖弄嘴皮而已。我对《道德经》的认识,属于瞎子模象,连皮毛都不懂。以上所以不过胡言乱语而已,往诸君勿怪。

总结一下,老子做为道教老祖,他教给世人的是智慧。一部《道德经》没有说教,没有要求,通篇所讲无非智慧二字。而智慧对于个人而言,涵盖了一切。

对于个人而言,儒学教你做人,佛学教你用心,道学教你智慧。

对于社会而言,儒教用于治理,佛教用于稳定,道教用于指导。

儒、释、道之排位,不言而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道德经》《论语》及中华文化
什么是儒释道
推介《唐代老学研究》
道教“三清”上善若水,见者吉祥!
道德经
“儒释道” 同尊一个“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