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墨两家学问的差异点
userphoto

2023.01.21 山东

关注

文 / 烽火台

儒家和墨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门类,两家都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学问。儒墨两家研究的主题都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二者都是从人的生命和生活本身出发,来研究知识和思想的。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墨两家的地位和影响几乎是同等的,二者就相同的学术主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论战,其中对人类的重要情感——爱的解说,就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须臾不能离身,因此也是学术界重点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儒家认为人类的爱是有差异的,一个人对父母、子女、亲属、朋友、同事……血缘和人际关系不同,表达的爱是不相同的,简单说就是“关系越近浓度越高、关系越远浓度越低”,儒家称之为“等差之爱”。墨家认为人类的爱不应该有差异,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表达爱意,并在实践中切实地体现出来,墨家称之为“兼爱”(平等之爱)。

鉴于二者都是从人的生活出发论述爱的问题,因此每个人不必将他们的观点看得高深莫测,可以根据两家的论述自己进行体验式思考。实际上,从每个人的自身体验出发,儒家的等差之爱更加符合人们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城市生活还是农村生活,每个人输出情感、劳动和财物,总是遵循着等差秩序的,立足于自己,依次是妻儿、父母、亲属、朋友、同事、同学、同乡、同胞、全人类。而墨家要求平等之爱,思想上可以这样考虑,现实中的确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一心为公的革命者,也很难将自己的情感、劳动和财物均等地分配到全天下人的身上。至于芸芸众生,限于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时候连自己的日子都过不下去,更加无力关照他人的生活和安危。因此,后来强盛了的汉朝在选择官学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盛极一时的墨家学说排斥在了官学以外。

墨家学说的研究和推行是有团队力量的,并不只是在嘴上说一说。在当时的中国,墨家为了传播自己的学问,几乎具备了宗教组织的严密性,皆因墨家要牺牲自己、以利天下苍生的学术思想。史书记载,墨家团队摩肩接踵游走天下,专门解决诸侯和民众遇到的困难问题,《墨子》一书中录入的大量文章,本身就是墨子及其门徒游走天下,主动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的真实记载。有趣的是,《墨子·公输》一文,记载的是墨子说服楚国不要攻打宋国的经过,里面的关键人物叫公输盘,据说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头号工匠鲁班(古文中“盘”与“班”是通假字),楚王指定他负责建造攻城的云梯,文章的主要对话就发生在墨子和公输盘之间。按理说,墨子就是当时各种工匠的头儿,鲁班应该加入他的团队,没想到还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文章的最后,墨子说服了鲁班和楚王,促使他们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墨子的大量门徒都是高级工匠,他们制造的防御工具完全能够抵御鲁班的攻城云梯,说明当时墨家的工匠水平不输于鲁班。

首先说明,任何学说都是要付诸实践的,即使“最无用”的玄学,也是为了更新旧学传统、开拓人们的思想,诞生于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更是如此。由于儒家贴近人们的真实体验,墨家则要求人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绝大部分人很难接受,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社会,出现“儒显墨隐”的结果,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加之官方的刻意引导,墨家的学说没有得到多少拓展。

然而,近代以来的学术界,又重新捡回了墨家的思想,而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工商业的发展,墨家的思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些重量级的学者,如胡适、鲁迅、王小波等人,都极力推崇墨家学说,批判儒家学说,儒墨两家的风水似乎颠倒了过来。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儒家的批判更加猛烈,使墨家学说有了彰显的机会。

当今国学热和文化自信的时代,儒墨两家都得到了大家的青睐,研究者甚众,但能剖析其根源者寥寥无几。起源于轴心时代的诸子百家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他们学问的互补性。毕竟身处同一个时代,大家都要另辟蹊径,别人说过的就不能再说了。因此,历史上有诸子百家的学说都发源于“王官”(古代官方设置的各类文案机构,如史官、国馆等)的说法,比如后世学者认为孔子是管礼仪的,老子是管档案的,如此等等。到了近代,大学者胡适实在不甘心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都出自官方,就潜心考证,撰写了一篇《诸子不出王官论》。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完全说服大家,毕竟诸子发源于王官是几千年的观点,一时之间也难以驳倒。

实际上,学问出身于哪里并不影响“文化自信”,关键看它们的内容对当代社会有无借鉴之处。诸子百家的互补性,必然预示着单个学问具有短板之处。当代有学者解读儒墨,提出“儒家代表农民,墨家代表工商”的说法,原因是农民生活在村庄,接触人比较少,适应于奉行“等差之爱”;而工商业者游走天下,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适应于奉行“兼爱”(平等之爱)。这个观点粗看似乎有道理,但经不住推敲。首先,儒墨两家追求的都是适应社会的整体效应,并不专为哪一部分人群说话。截止今日,任何研究社会学的人,都不会表明自己只为某一个群体发声,孔子和墨子更没有这样的想法。举一个反证实例,《墨子·公输》中墨子帮宋国守城,并亲往楚国说服楚王停战,自己也算是以身犯险(文章最后公输盘暗示楚王杀掉墨子),如果墨家仅仅代表工商业者,看到楚宋战争的危险,应该把工商业者撤出宋国即可,为何还要召集他们帮助宋国守城,自己也深入虎穴焉得虎子去了?显然墨子是为全体民众考虑的。既然他的思维和行动在为全体民众考虑,他的学问怎么会“只为工商业者着想”呢?孔子也一样,如果儒家学说只为农民着想,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官僚地主为什么要推崇儒家学说呢?事实是,儒家虽然提倡等差之爱,但并非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因为要关照社会,他们对群体的观点是“推己及人”(由自己的需求而考虑和照顾到别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等等,都是追求学问完整性的表现。

儒墨两家学问面向全社会的性质和内涵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二者的起点各有侧重,儒家更多地依托于人的个体性,善于从个体的视角出发阐述学问;而墨家则更多地依托于人的群体性,善于从人的群体性(社会性)出发阐述学问。二者之所以争论数千年无法分出胜负,皆因这两种因素是人人身上具有的东西,人们无法丢掉其中的一种而只尊奉另一种,反映到学术思想上就表现为儒墨的分庭抗礼、长期共存。

个体性和群体性是人的最底层特性,也是建立一切学问的最底层逻辑。拿这个标尺衡量儒墨两家的学问,自然泾渭分明。而个体性和群体性又是每个人集于一身的特性,即使过往学问不是有意识从这里出发,也无法逃离底层逻辑的审视。由于儒家学说是从人的个体性出发,也就是从人的自身体验的角度总结和研究学问,对群体性的关照不够,就让墨家找到了它的短板弱项,在辩论中独树一帜;同样,由于墨家学说是从人的群体性出发,也就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总结和研究学问,对个体性的关照不够,就让儒家找到了它的短板弱项。孟子批判墨家兼爱,是一种无君无父的思想,就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由于个体性和群体性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性,即便学问家和人本身可以遮蔽或弱化其中的选项,但人类本身具有的底层特性不会离人而去,只能是被逐步地发掘和彰显,如此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这个观点出发,争论了数千年的儒墨,可以在现代社会合流了。儒家从个体性出发的学问和墨家从群体性出发的学问,在现代人身上可以合二为一,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让每一个中国人具备完整的爱:既有关照个体的等差之爱,又有关照社会的平等之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家争鸣''到''儒墨显学'',浅析显学的由来及社会价值(影响)
春秋三圣的文化一体性
与儒家并列的墨家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脊梁
读诸子思想之研究有感(二)-- 墨子篇
墨家思想发微
2.墨家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