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述“八正道”心理训练法的核心价值
userphoto

2023.01.30 山东

关注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欲望,也可以说是不满足感。人类行为的目标是获得解脱,或是获得当下的满足感。当今世界,生活赋予了我们人类太多的负担。当我们用身心承载着信仰而坚定地跋涉远行时,生活的重量,就成了挖掘我们潜力的动因,美好愿景则成为激发我们潜能的矩力。因此,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会埋怨来自各方面的施压和加码,也不会轻易拒绝外界的各种“馈赠”,更不会随便卸载责任和止步不前。只有经历了沉重的叠压,长途跋涉的煎熬,跌倒了又爬起来的历练,人们的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我们的潜能一旦被激活,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人们常说:“负重是能力,行远是能量,跌倒爬起来是本领。”一个人一生中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呢?学习、生话的过程,主要的是培养训练自己的坚定意志。如同制造瓷器,皆需经过火焙日晒等工艺程序,时间越久,瓷器才会越坚固耐用。同样,我们平时能够自行训练,无论是行走坐卧,都能够持之以恒地磨练自己的意志,时间越久,慢慢就能改变自身的气质,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增加力量。这在世人眼中,普遍归结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心理活动。佛教经论中关于道心训练的方法,有它的特殊程序和普遍规律。这种道心训练方法,常常被世人认为是一种宗教信仰,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在世人眼中,由于佛教僧侣传统和对道德因素的重视,佛教确实具备了多数人普遍视为宗教的表面特征。然而,它不是有神论,因为它强调宇宙由客观规律而非造物主支配;它强调内心反省,因为佛陀是一位老师而非神;它认为皈依并非宗教责任,而是向本师表达感恩和自我发展的方法。

同时,佛教认为信仰只是对佛陀所建议方法的某种信任。佛教徒并不被期许仅仅因为佛陀这样说,或者古籍中这样记载,或者传统如此流传,或者其他人都相信,就对任何事物产生信心或者信仰。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佛陀的教法作为一种活动假设来行持,并对其充满信心,但是他并不被期许去接受任何事情,除非你有理由接受。这并不意味着理性能证明一切,有很多事情超出了人们理解的范围,并且只有经由更高级的技能训练,才能获得认知。但无需盲从佛法的任何教义,这仍然是不变的事实,我们需要认知的是,佛法中的中道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运用。

笔者认为,佛法“中道思想”中倡导的“八正道”是人间佛法得以传承弘扬的核心内容。因为它是一种以训练心智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不再受因缘限制,并能帮助人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对这种心理训练方法的揭示,正是人间佛法的目标之一。这种状态超越了普通的未经训练的心灵范围,它的直接目标就是破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痛苦。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当下或将来的某种快乐和满足,或者反过来说,是为了从某种不如意或不满足的状态中得到解脱。不满足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起点,它的终极目标是获得思想的解放和物质的乐受。

不满足既是人类活动的起点,也是人间佛法的起点。这一观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同时也阐述了不满足的真相、原因,对策及对治方法。

第一、在构筑自我的生命中,人的不满足感是难以避免的。

这里提到的“不满足感”通常被理解为“痛苦”,其本义不仅包括苦恼、悲伤、不悦,也包括一切不如意之事,从严重的身体痛苦和剧烈的精神创伤,到轻微的疲倦、无聊,或者沮丧等等。在某些语境中以“不满足感”或“不如意”来描述或许更为准确。但在其他情况下,“痛苦”一词则更有表达力。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语境决择使用“痛苦”还是“不满足“或”不如意”。

从佛法的某些经典译文提到的“生苦、病苦、老苦和乐苦”,在英语中“乐苦”的翻译并不合理。但是如果我们将之表述为“快乐不尽如人意”,那就容易理解了。因为快乐是无常的,其对立面终会接续而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快乐至少是不尽人意的。 根据佛教教义,在构筑自我的生命中,不满足或痛苦不可避免,而“构筑自我”一词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简单讲“构筑自我”的意思在于教导我们,人们以为“自我”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灵魂,但其实它毫无实义。佛教经论的中心要义认为,每个众生的本质并非不变的灵魂,而是一条生命之流,一股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的能量之流,没有那一秒钟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人们认为自我是永恒的灵魂的观点,是一种错觉。从最究竟的观点来看,自我并不存在,而痛苦也只能存在于这个虚幻的自我当中。当我们最终能够超越自我的幻觉,获得最后的证悟时,我们就能达到超越相对世界的终极状态。在这种终极的状态中,我们不受条件约束,痛苦也不再存在。但是,只要仍残存着一丁点自我因素,即使它是幻觉,痛苦就仍然潜存其中。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意味着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它是指在生命中或者当自我的幻觉仍然存在时,痛苦才无法避免。因此,通过一定程式的心理训练,是可以降低甚至消除痛苦的。

二、人的不满足感,源于自心的欲望。

用一个简单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如果你在光滑的地面上跌倒撞伤,你会说导致痛苦的因是光滑的地面。当然,就其直接意义来说,你是对的,要是说你的伤痕源于贪欲好像也解释不通。 但是,第二点并非指向个别情况或者直接原因,它表示把生命之流整合在一起的力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贪欲;对于生命之流——这种自我的幻觉,它本身就包含了各种苦难的因缘,而光滑的地面仅仅只是一个引发痛苦的处境。

从我们身处的世界的本质来看,透过移除一切会引发我们痛苦的处境来治愈痛苦,这显然并不可能。然而人间佛法认为,消除它的主要或者根本原因还是有可能的。

三、降伏自心贪欲,或许可令我们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解脱。

整合构成生命之流的力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贪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存在的续流。只要有这种自我的幻觉,不满足或者痛苦就能存在。通过摧毁维系自我幻觉的力量,痛苦的根源就可能得以消除。

因此,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是消灭自我。这个目标自然会引发大量的误解。然而,一旦意识到消灭自我就是消灭幻觉,误解就会消失。当幻觉被消除,实相就会显露。所以,消除幻觉就是揭示实相。当自我的幻觉持续掩盖实相时,它就不能被发现。

现在,当幻觉被消灭,其显现的实相是什么?究竟的实相不受条件约束,也被称为无生、无始、非他生,以及非和合。假如进行不充分和不太精确地表示,我们可以将之描述为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它以极乐为特征,从痛苦中获得完全的解脱。这完全有别于一般的存在状态,以至无法给予一个真实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条件约束只能用“它不是什么”来说明,因为它超越了语言和思维。

因此,在佛教经典中,不受条件限制经常被解释为彻底消除自我意识,包括贪欲、嗔恨和妄念。当然,这也暗含着圆满其对立的积极品质,包括无我、慈悲与智慧。

达到不受条件限制是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也是帮助我们摆脱不满或痛苦的基本途径。这条路径就是“八正道”心理训练法。

四、“八正道”是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八正道”的八个要素如下:

1. 正见,对存在实相的见解。

2. 正思维,不受感官享乐、恶念和残忍所影响的思维。

3. 正语,不说妄语、离间语、恶语及绮语。

4. 正业,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的行为。

5. 正命,从事不伤害有情众生的职业。

6. 正精进,努力消除心灵的垢染和培养健全的品质。

7. 正念,不断完善专注力。

8. 正定,通过禅定培养集中、专注的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八正道”与宗教属性本质上毫无关系,它更像是一种道德心理学。

然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整体来说需要某种外在显相,而且,至少是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被认为较本质的东西重要。当中道思想在世人修行中,某些外在特征不可避免地随着环境而变化,修行的本质和不变的特性可被归纳为下述的“八正道”心理训练法。一如佛陀教导我们的,不堕两边行持中道。

尽管可以简便地将八正道的不同层面作为八个步骤,但它们不应被视为独立的、一个接一个的阶段。相反,修习每一个正道都要配合其它部分。也许,视它们为同一道路上的八条平行线,而非八个连续的次第,这样去认知会更为适合些。

这条道路上的第一步,正见——主要是以其本来面目看待事物,或者至少尽力不带自欺或以逃避的态度看待事物。另一方面,正见是始于从思想上认知存在的本质,因此它也被视为修行之路的起点。然而,当道路走向尽头,这种仅仅是从思想上对教义的认知,会被一种直接而深刻的洞见所取代。

正见可以被视为对佛陀教义的完全了解,它是基于承认相对的世界、时间的世界、形式和物质这三个主要特征。这三个特征可以被简略地描述如下:

1. 无常:相对世界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

2. 不满足:某种程度的痛苦或不满是构筑自我生命中固有的部分,或者说是受限于相对世界和个人经验的生命里固有的部分。

3. 无我:不存在——人类或者其他任何一种生命都并不拥有一种固定、不变、永恒的灵魂或者自我。相反,每一种生命都包含了不断变化的能量流,一种物质与精神现象的不断迁变,像一条不停流动的河流,没有一个瞬间是静止的。

因此,自我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而是不断变化流动的,这种关于动态存在的概念是典型的深层次佛教思想。生命中没有静止的事物,而由于它是流动的,你必须学会随其迁流。

正见的另一方面是承认世界以严格的因果次序或以行动与反应为基础而运行,这个次序无论是在精神或道德,以及物质层面,都是不变且精确的。根据这种道德行动与反应的法则,所有善良或者有益的心行,最终会给行动者在某个时刻带来快乐,而无益或者道德恶劣的心行则会给行动者带来痛苦。

对于有益或者无益心行的影响,也可以说,由此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一般不会立竿见影,往往要相隔较长的时间才见其效,因为快乐与痛苦的结果只有在具足合适的条件时才会显现。这些结果也许不会在今世出现。因此,在死亡时,通常会有一种对还未引发快乐结果的“功德”结算,同时也会有对还未引发痛苦结果的“过失”结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死亡后,身体当然会分解,但是生命的河流还在延续,不是以不变灵魂的形式,而是以不断变化的能量流的形态。死后立即会以新的生命形态来承载生命流,但是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瞬间的重生可以在另一种存在的时空发生。但无论如何,新生命是刚死亡的生命的直接延续。

由此,新生命成为旧生命无间断的延续,生命流并没有中断。新生命继承了旧生命所造的“功德”余额,而这种余额在未来某个时刻必然会带来快乐。同时,新生命也继承了由旧生命所造的“过失”余额,并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带来痛苦。

实际上,从连续不断的角度而言,新生命与旧生命是一样的。仅仅是从连续性的角度而言,是以同样的方式延续。一位老年人与他年轻时的那个年青人是同一个人,这位年青人与他孩童时的男孩是同一个人,而那个男孩与他婴儿时的小宝宝是同一个人。然而老年人与年青人,男孩,婴儿的同一性,只是从延续的角度而言,此外没有其他同一性。

世间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此,每个生命在此刻都会与前一刻有点不同。唯一的相同就是延续。同样,新的生命与之前死去的生命不同,但是从延续的角度来看又与之前的相同。这些教导是正道心理训练法的基础——自我的幻觉本质,道德范畴里的行动与反应规律,以及生命力的重生。但是,任何人都不需要接受任何他认为不合理的事情。接受任何特定的训练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带自欺或以逃避的态度,不断努力地去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对于正见这个标题下的概括说明到此为止。第二步,正思维或者目标,是关于如何让心智摆脱负面情绪因素的影响——例如感官享乐、恶念和残忍,从而使得明智和公正的决策变得可能。

正语、正业和正命共同构成了八正道的道德部分,它们的功能是控制心灵上的垢染,以及避免这些垢染成为负面的行动。然而,这些垢染仅从道德层面是无法完全根除的,必须透过八正道的其他部分来完全净化心灵上的垢染。

现在是下一个步骤——正精进。我们进入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因为此处的正精进是指意志力。换句话说,八正道的第六个步骤是自律,意志力训练是为了避免和克服那些延缓进步的心态,并激发和培养能带来心灵进步的心态。

八正道的第七个步骤也是应用心理学之一,这一步被称为正念,包含了一般专注力最大可能的发展。它主要是通过发展专注力来扩大和强化觉知,使心识最终能够辨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第七步正念的主要作用是发展对自我幻象更多的觉察力。然而,通过持续改善一般专注力而生起作用,也能训练心灵更好地面对日常世界的问题与压力。

在修行的道路上,正念所发展的专注力是为了觉知所有生起的念头,使所有说出的话,以及所作的行为,都能摆脱自私自利情绪的偏见,以及自我的幻觉。

正念在日常活动中有很多应用方法。例如,能运用它去提高自己的觉知,让自己对日常行为的动机有更清晰的理解,这种对行为动机清晰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八个步骤的最后一步是正定,即培养更高的心灵状态——禅定。这种更高的心灵状态有助统一、净化和强化心灵,以建立解脱的见地。在这个终极成就中,自我幻觉以及伴随着它的贪欲与痛苦,将被超越和熄灭。这种深刻的洞见,是所有对“八正道”心理训练修行的终极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对生命本质的直接体悟,达致不受条件限制的顶点。虽然不受条件限制是自我的消失,但它并不是指不存在或者消灭,自我的消失仅仅是幻觉的消失。每一个对不受条件所限的描述都终将失败,因为它的存在不仅超越语言,也超越了思维,能够认识它的唯一途径就是遵从八正道直到终点。

“八正道”心理训练法,能帮助我们摆脱内心产生痛苦的因,从而止息痛苦、解开心的束缚。我们每个人都在充满错误和染污的现状中起步,通过“正见”、“正思维”、“正念”等次第训练,从而去证悟至善的境界。

“八正道”遥指的目标,超越了因缘和合世界的范畴。因此,对八正道的实践修行,也是对这个维度的揭示过程。八正道的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两个层面:首先是八正道能减轻自他痛苦,为自他带来快乐,从而带来精神的中道与心境的平和;其次是通过训练,会让人越来越确信八正道的价值观不是主观而随意的追求,而是基于客观的次第增进和事物的本质属性。

当人致力于离苦之时,则终极目标不再是遥远的彼岸。它折射在我们自己的体验中,向根治贪嗔痴三毒发出挑战,同时也帮助同修奉行此道。这种践行自利利他的挑战,同时成为了生命的内在核心意义。即:化“贪”为慷慨和放下,化“嗔”为慈爱和大悲,化“痴”为解脱的智慧光明。

人人心中都有一方“净土”,都有个圣洁的“香巴拉”。这方净土中的香巴拉就是“信仰信念”。因此,人类必须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认识自己与同类的关系,承认自己的局限,也认识自己的潜能。通过理性和爱去领悟宇宙万物的关联,将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这是人类对自身提出的挑战,也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对城市的拒绝,对社会与群体的疏离,甚至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放弃。这是一种觉悟,一种升华,用心灵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什么是人生应教给我们的——这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超然的精神之旅。(2023.01.29于成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姜查修行问答 4
现代贪欲
三十七道品的修证意义
[转载]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
《阿毗达摩讲要》第08讲-不善心所(03)
人到四十,应作如是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