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巴”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巴人,是我国上古时期南方的一大族群,曾于西南地区建立政权。巴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创造,与我国的北方游牧文化、山东泰山为中心的海岱文化、东南沿海的商业文化、中原的农耕文化等一起,共同构成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周武王伐纣胜利到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就建立起了称雄西南地区的的政权“巴子国”, 据《巴志》记载,其疆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至棘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黔湘鄂渝交界带)”,进入“七国称王,巴亦称王”的强盛时代,曾一度与楚抗衡。世代聚居于古代巴属领地的巴人,在自身的民族繁衍、发祥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与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融合的巴文化。

巴子国粗略版图

巴人起源的历史很早,最早记载巴人起源的是《山海经》。《山海经·海内经》中说:“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那么,远古时期的巴人为什么要以“巴”来命名呢?

巴人得名的原因,目前仍然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笔者整理了相关资料,有从语言文字角度人手 的,有从民族学与民俗学分析的,有从对神话与传说分析的,有从图腾来分析的。目前,主要有以下七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从字形分析,认为由于水流的形状如“巴”字 ,因此得名。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剑南道》“渝州”条下说:“《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这种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谯周所著《巴记》,此外《玉篇》巴部、《广韵》九麻、《通典》卷一百七十五、《太平御览》卷六十八、《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六等均持此论。

第二种说法,从字音分析, 认为“巴”字来源于植物芭苴。

《史记·张仪列传》中,有“苴、蜀相攻击”的记载,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时解释:“苴,音巴,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 苴是四川、湖北等地都生长有大量的芦苇,而且两地都有将它俗称“芭茅 ”的习惯。根据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的解释:“苴就是芦苇,四川俗称芭茅,盛产于川东一带。”大概在古代巴地普遍生长着苴这种植物,就有了此说。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也就是 “苴”是巴人的一个族系,并不等同于巴人。那么,巴名的由来,是否就是来源于常见之物“苴”呢?

第三种说法,从字音分析,认为“巴”同“坝”音,代表地形。

持这种说法的人主张“巴族古代居住在平坝”一说。徐中舒先生在《巴蜀文化续论》一文中指出,巴之本义为坝,按之古音韵,巴、坝同音,在 《广韵》坝下也说:“蜀人谓平川为坝”。因此他认为巴由此得名,童恩正先生也支持这种说法。

第四种说法,认为巴人崇尚白色,“巴”是代表“白虎”。

持这种说法的人,可能是因为有一支巴人崇拜白虎推测而来,他们认为古代巴人一支的图腾是白虎,他们称老虎为“老巴子”,甲骨文上的“巴方”就是“虎方”,因此,很可能巴人是因白虎图腾而得名。

第五说法,认为“巴”字来源于“石”。

他们认为巴人称“石”为“巴”,因为他们的祖先居于石穴中。童恩正先生指出,在川东鄂西一带的方言中又长期地呼石为巴,那么巴最原始的含义,可能就是“石”或者“石穴 ”,巴氏族可能因为居住环境多石洞而得名,以后随着巴族历史的进步,才逐步发展成部落、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名称。

第六种说法,认为“巴”字来源于“鱼”。

部分学者指出,根据大量民族学和民俗学之类,巴民族在生活中和鱼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巴”应该是我国南方壮傣语系民族中“鱼”的读音。同时,由于巴人逐水而居,以渔猎为生,将鱼为自己的族源,从而顶礼膜拜,并且有鱼祭之俗。因此,“巴”就是指鱼 。

第七种说法,认为“巴”来源于“蛇”。

东汉许慎所著 《说文》中谈及“巴”字时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按照他的说法,巴的本义是虫《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也说:“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并且因此而衍生出“巴蛇吞象”的成语。巴山南北迄今仍出没大蛇,这比较符合“巴”字的来由。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路史·后纪》也记载 :“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为巴人。”太嗥就是伏羲。因此,可以认为,巴字就是根据蛇形而创立的,当地原住民不但称蛇为巴,而且巴蛇还是他们的图腾。

对于“巴蛇食象”,《说文·巴部》中的解释,其主要根据来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 和《楚辞·天问》的有关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 中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屈原《楚辞·天问》记载:“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虽然《楚辞·天问》 讲述的故事与 《山海经·海内南经》 相同,但并没有明说食象的蛇是“巴蛇”,而是说“一蛇”,其义相当于“有蛇”。

虫是一个泛称名词,有人认为这个“虫”就是“食象它”,即食象蛇 (“蛇”古体字为“它”)。古文巴字的字形应该就是大头长尾蛇的形状。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巴”字从“巳”,这进一步解释了“或曰食象它,象形”的道理 。由于“巴”字的字形本就像蛇,所以,许慎没有说解“巴”字从“巳”。其实,“巳”字 的构形就是用了蛇的形象。

《说文·巳部》云:“巳,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意思是说,四月份,阳气上升,阴气收藏,大地复苏,万物生长,蛇从冬眠状态中醒来,爬 出洞穴,屈曲而行。因此,抽象的“巳”字就用 “蛇”的具象来描绘。从造字角度看,巴字 的构形取象于一种大头长尾的蛇,这是完全可能的。

吴致华 (1930)在《古巴蜀考略》中提出,巴之得名有因蛇之说、以植物释巴、以山释巴 、以水名及水流状释巴诸说,他认为以虫释巴之说或者较为恰切一些。

此外,通过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图腾形象来看,“巴”为“蛇”之说也有一定道理。从《山海经》中可以看出,伏羲女娲是巴人的先祖,《帝王世纪》、《列子·黄帝篇》、《淮南子·说林训》都记载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这可以说明两点:一是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他们以蛇克蛇,是带领人民同禽兽虫蛇作长期斗争的英雄人物;二是伏羲氏把他们的后裔分封降居于长江之北的丹山、巫山和巴一带,后来他的裔孙们,又发展到长江以南的武落钟离山一带,这里是蛇的世界,古代就有“蛇巫山”一说。伏羲与女娲的风姓巴人与蛇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直到汉代《鲁灵光殿赋》还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身”的绘画图像。从伏羲到后照到巴人不知经过了多少时代,但他们世代都是斩蛇杀虫勇士,他们一代继承一代斩杀蛇虫的经验与业绩,才改造了这个蛇的世界。

在中国古代南方,由于气候温暖潮湿 ,蛇类广泛分布,巴与蛇在远古时期是密切相关的,巴人应是崇蛇的民族。在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民间还有认蛇为祖宗的习俗,如果家中发现了蛇,就烧香把蛇送走,并不伤害它。因此,笔者认为,“巴”来源于“蛇”是最有根据的一种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经:巴蛇不仅可吞象,也曾衔夜明珠助大禹,死后积骨成巴陵!
《甲骨文里的岳阳》:巴蛇吞象并不是传说
中国人自称华夏民族,那么华夏的含义和来源究竟是什么?
黄镇山:三星堆文字释读
创世纪之伊甸园在东方巴蜀
周兴茂:巴人 、巴国与巴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