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

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42号)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已经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11年9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2011年9月29日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1年9月29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震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为特定地区。特定地区的规划应当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 单独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应当分别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纳入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的区域,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相应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 本省实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是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

  城乡规划委员会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专家和公众代表由本级人民政府选聘。城乡规划委员会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审议制度。

  第十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确实需要修改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进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相关制度,畅通信息渠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信息,认真研究和采纳公众意见、建议。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 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镇、乡和村庄不再单独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报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对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反馈处理情况。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对代表的审议意见进行研究处理,反馈处理情况。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六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统筹城市、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镇、乡发展布局,对区域内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灾等城市安全设施布局进行综合安排。

  编制镇总体规划应当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要求,确定镇域内村庄布点,统筹安排与村庄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

  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优先安排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现民族、地方、农村特色,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十七条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八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各专项规划,分别由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镇的各专项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法律、行政法规对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对地下的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用设施以及电力、通讯等各类管网进行统筹安排。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单独编制的区域性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电力、通信、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第二十一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设区的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二条 建设用地面积较大或者建设用地位置重要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按照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该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定前,应当在项目所在地予以公告,征询公众意见,公告时间不得少于十日。

  第二十三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城市设计,具体要求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省外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省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的,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防御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需要,统筹安排相关基础设施。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乡规划时,应当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六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编制保护规划,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市级、县级历史建筑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布。

  第二十七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期限不少于三十日。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收集、整理的专家和公众意见,以及吸收采纳情况和理由附具报送的审批材料中。

  第二十八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可以采用设置展馆或者通过网站、报刊等媒体宣传和公示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九条 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三十条 在实施城镇体系规划中,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就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相邻地区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规划,主动进行协商。必要时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协调。

  第三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和水系保护区、行滞洪区、生态控制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除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外,必须取得规划许可。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二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当地实际情况,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制定旧城片区整体改造年度计划,确定改造范围、界线并及时公布实施。

  第三十三条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当兼顾防空、防灾等要求,并与地面建设工程合理衔接,依法办理规划许可手续。与地面建设工程同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应当与地面建设工程一并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第三十四条 房屋登记机构核发的房屋权属证件上载明的建筑物用途,应当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途一致。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的用途。确实需要改变用途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建筑安全、环境、交通、相邻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并征得包括业主在内的利害关系人的同意后,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审批机关审批。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及有关规定,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的形式、色彩、材质等。确实需要改变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获全国及本省优秀建筑设计奖项的建筑物、构筑物,实施建筑外观改造时不得改变既有的形式、色彩、材质等。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省城乡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规定,规范和指导全省城乡规划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组织制定当地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报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三十七条 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依据城乡规划和有关技术规定。

  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选址意见书一年内未办理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文件,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年内未办理用地批准文件,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年内未办理施工许可证,且未申请延期或者申请延期未获批准的,原规划许可自行失效。

  第三十九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自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在网站、报刊等媒体公布规划许可有关内容。

  属于住宅建筑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房屋预售、销售场所公布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地块的位置、范围和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要求;以及同步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公布期限截止于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核实之日。

  第四十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道路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管理。对城市交通可能造成影响的拟建建设项目,应当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对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要求的,应当进行调整。

第二节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第四十一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按下列规定申请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一)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应当经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向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向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三)铁路、公路、管道、电力、水利、通信等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应当在有关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向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四)其他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四十二条 申请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选址申请;

  (二)批准类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核准类建设项目的拟报批的项目申请报告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标明建设项目拟选址位置的地形图;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使用拟选址用地,对城市安全、周边环境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供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进行论证。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城乡规划要求,可以组织现场踏勘,审查建设项目选址方案。

第三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十四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出让用地的规划条件,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应当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提出规划条件。

  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国有土地依法转让时,应当附具原有规划条件;原有规划条件所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依法修改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重新提出规划条件。没有规划条件的国有土地依法转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四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规划条件。因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确实需要变更规划条件的,应当经原出具规划条件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一)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不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改变规划条件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

  (二)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备案文件;

  (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四)标示拟用地范围的一比一千或者一比五百现状地形图;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七条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

  (二)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备案文件;

  (三)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四)标示拟用地范围的一比一千或者一比五百现状地形图;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现场踏勘规划用地,核实建设用地位置和界限。经审查符合要求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附具规划条件及有关技术规定要求。

  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划拨土地的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通报。

  第四十八条 自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或者建设单位提出规划条件之日起二年内,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未划拨、出让土地的,建设单位未在划拨、出让土地上进行建设的,该规划条件自行失效。

  在规划条件有效期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经依法修改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重新确定规划条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通报。

  第四十九条 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涉及用地性质、用地范围、用地面积等调整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涉及相关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或者出让事项的,还应当按土地管理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在建设项目所在地显著位置公示变更后的规划条件,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必要时组织听证。

第四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五十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其中,在省人民政府授权的镇的规划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向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前款所称的工程建设,是指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工程建设。

  第五十一条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

  (二)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三)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属于原有建筑物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建筑物的权属证明;使用拟选址用地,对城市安全、周边环境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说明材料和技术依据。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授权的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对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二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兴办企业、公益事业,建设乡村公共设施、集中村民住宅建设等工程,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人持项目批准或者核准、备案文件、占用土地权属证件原件、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的土地预审意见、占用土地原权属村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建设的意见、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等有关材料,向占用土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申请;

  (二)镇、乡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

  (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对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三条 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上申请新宅基地建设住宅的,在办理农用土地转用审批手续后,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人持本村村民身份证明和户口本、占用土地权属证件原件、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意见等有关材料,向新宅基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申请;

  (二)镇、乡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

  (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对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自己原有的宅基地上建设住宅,应当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不得超出原有宅基地四至范围,不得妨碍相邻权利人利益,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向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备案。

  第五十五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颁发机关申请规划条件核实,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

  (二)依法取得相应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测绘的竣工图等资料;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经核实,符合建设工程规划条件要求的,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颁发机关应当出具规划条件核实证明。对未取得规划条件核实证明的,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房屋登记手续。

  规划条件核实结果应当公布。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材料。

  第五十六条 分期实施的建设工程可以分期进行规划条件核实。建设工程的分期实施范围应当相对完整,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中明确分期同步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分期实施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应当同时竣工,未同时竣工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分期核实。

第五节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规划管理

  第五十七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因建设工程施工、堆料等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应当先经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报本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

  (二)影响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的;

  (三)影响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市容等公共利益的;

  (四)侵占绿地、水面、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

  (五)侵占电力、通信、人防、气象观测、防洪保护区域或者压占城市地下管线的;

  (六)侵占军事用地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条 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二年。确实需要延长使用期限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之日三十日前,向批准机关申请延续手续,经批准可以延续一次,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临时建设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或者因城乡规划建设需要,原批准机关通知提前终止的,建设单位应当自届满之日或者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拆除临时建设并清理场地。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六十一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网站、报刊等方式征求公众意见。

  第六十二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修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并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六十三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修改: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实需要修改规划的;

  (三)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确实需要修改的。

  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论证,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六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已经依据法定程序修改或者因实施涉及公共利益的工程建设需要的,有关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修改专项规划,并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六十五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修改,并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一)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已经修改,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区域的功能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

  (二)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区域的功能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

  (三)经评估发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存在明显缺陷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修改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六条 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修改,并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一)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导致无法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建设的;

  (二)因文物保护、地质灾害和其他涉及公共利益原因致使无法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建设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按照前款规定确实需要修改的,审定机关应当将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的修改原因、修改草案予以公示,并采取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日;因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对城乡规划工作做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六十八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

  第六十九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授权的镇人民政府应当对批准后的建设工程的基槽开挖、基础施工、地面首层和顶层封顶、建设工程外装修、室外工程和景观环境设施等建设过程进行监管。经检查不合格的,责令改正;改正后符合要求的,方可进行下一阶段施工。

  第七十条 实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下级人民政府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修改进行督察。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信息监测系统。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和其他技术手段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将监测情况通报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第七十二条 监督检查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和处理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以外,公众可以查阅。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上级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对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的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四)对未经规划条件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工程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

  (五)对未经规划条件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工程以及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进行房屋权属登记的;

  (六)同意修改经依法审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依法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

  (七)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七十四条 违反城乡规划有关规定,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五条 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有关规定,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的形式、色彩、材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 未在住宅建筑房屋预售、销售场所公布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七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城乡规划执法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限期改正,处违法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违法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前款所称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包括下列情形:

  (一)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域、地下工程、轨道交通设施、通信设施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的;

  (二)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控制性内容的;

  (三)占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用地进行建设的;

  (四)擅自在建筑物楼顶、退层平台、住宅底层院内以及配建的停车场地进行建设的;

  (五)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

  第七十八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镇、乡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七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城乡规划执法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违法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工程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有关部门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并在实施强制拆除前发布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强制拆除。

第七章 附  则

  第八十条 未设行政建制的农场、林场场部及其居民点的规划和管理,应当参照本条例有关镇、乡、村庄规划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八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6月8日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河北省城市规划条例》同时废止。


关于《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的说明

——2010年11月23日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朱正举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对《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本《条例》的必要性

  城乡规划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属性,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是城乡建设的“龙头”。

  我省在1991年、1997年颁布实施的《河北省城市规划条例》、《河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城乡规划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由于出台时间较早,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城乡规划法》,充分体现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在规划体系、规划内容和规划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并对省级地方立法作了相应授权,亟需制定地方性法规落实、细化。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中,积累了一系列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的经验。同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都需要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实现制度化。

  二、起草过程和立法依据

  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列为今年立法计划。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去年年初专门成立起草组,广泛收集整理了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政策资料,以及外省、市城乡规划地方立法经验,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在征求和吸收省直有关部门、各设区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条例(建议稿)》。去年底提交省政府法制办后,法制办又征求和吸收了各设区市政府、省直14个部门的意见,并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配合下,到辽宁省和我省有代表性的市、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建议稿》进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该《草案》于今年9月28日经省政府第六十九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省长于10月9日签署议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制定本《条例》的主要依据是《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参考了国家和我省的有关政策文件,以及其他省、市已出台的地方性法规。

  三、对草案有关内容的说明

  《草案》共分七章七十六条,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城乡规划的实施、城乡规划的修改、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一)关于城乡规划的制定。

  1、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明确了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环首都城镇群、沿海城市带的战略部署,重点突出了特定地区以及其他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第二条明确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特定地区及其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等内容;第八条、第十一条明确了特定地区以及其他跨市、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特定地区新城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的主体。同时,第二条、第十五条将专项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明确了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主体。

  2、突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第十八条将城市设计纳入城乡规划体系,鼓励城市、镇开展城市设计。同时对技术规范的制定、城市设计的审定作出了相应规定。

  3、开放规划设计市场,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设计水平。第十九条明确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或者单位,应当采取开放竞争、择优选佳的原则确定规划编制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

  (二)关于城乡规划的实施。

  1、规范规划许可制度。根据《行政许可法》,以及我省房地产开发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取消了原《河北省城市规划条例》规定的放线、验线审批。精简后的城乡规划许可,主要包括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在《草案》第三章具体明确了各项城乡规划许可的申报材料、程序和依据。压缩了行政许可时限,将一般按法定时限审批调整为“在法定或承诺的时限完成”。

  2、解决新建项目配套服务设施与项目建设不同步的问题。第四十八条规定,建设工程的分期实施范围应当相对完整,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中明确分期同步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期实施范围内的各类建设项目应当同时竣工;否则,不予分期规划核实,以避免拖建、漏建配套服务设施现象的发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实现。

  3、加强建筑物使用性质的管理。第二十六条规定,房屋权属证件记载的使用性质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使用性质。如确需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建筑安全、住区环境、交通、相邻关系等方面要求,并征得包括全体业主在内的利害关系人的同意。

  (三)关于城乡规划的监督。

  1、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制度。一是实行阳光规划和强化公众监督。第十七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三条强调修建性详细规划制定及修改方案审定、规划条件变更的审批、行政许可决定、监督检查及其处理等情况必须公开。第六十四条规定公众依法享有对城乡规划制定、实施活动的建议、举报、控告权。二是强化城乡规划层级监督。根据我省多年实践经验,第五十九条规定实行规划督察员制度,上级政府应当向下级政府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依法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督察。三是强化相关机构的配合责任。第六十一条规定对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有关部门、省政府确定的镇政府可以通知相应机构不予办理施工用水、用电手续。四是强化建设活动的全程监督。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第六十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等部门对建设工程基槽开挖、基础施工直至顶层封顶等全过程实施监督检查。

  2、对法律责任予以明确细化。一是强化城乡规划行政责任。第六十五条对依法应予行政问责的情形作了具体规定。特别是第七十三条,对城市、县政府履职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应予行政问责的情形作了量化规定。二是细化城乡规划相对人责任。第六十九条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应当限期拆除的情形作了具体规定。第七十一条对实施行政强制行为程序作了严格规定。

  以上说明连同《草案》,请审议。


河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关于《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
审议结果的报告


——2011年5月24日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鸿钦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11月23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在我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对城乡规划的规范管理,有利于促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制定该条例很有必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会后,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城建环资工委的审查意见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对《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修改。将修改后的《条例(草案)》印发有关省直单位、十一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十一个设区的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征求意见,并通过电子信箱向省人大代表征求意见。修改过程中,先后到廊坊市、三河市、秦皇岛市、卢龙县进行了调研,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5月3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省政府法制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5月6日,将《条例(草案)》的修改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了汇报。现将法制委员会的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细化编制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上位法关于规划的基本原则非常重要,但规定的比较原则,应结合我省实际予以细化。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增加一条,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的第三条,具体表述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震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关于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城建环资工委提出,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执行规划的随意性较大和违反法定程序修改规划等问题时有发生的情况,为确保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应对规划修改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对规划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作如下修改:

  (一)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二条,分别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的第十条、第十二条,具体表述为:“第十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相关制度,畅通信息渠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信息,认真研究和采纳相关意见、建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二)对《条例(草案)》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进行修改,分别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的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具体表述为:“第六十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的修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并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第六十一条 乡规划、村庄规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修改:(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三)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确需修改的。”“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论证,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三)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二条,分别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的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具体表述为“第六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第六十六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建立健全规划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

  三、关于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规划

  有的市人大常委会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今后会有很多涉及规划建设的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商业街等开发项目,建议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进行整体统筹和专项规划。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增加一条,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的第二十一条,具体表述为:“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对地下的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用设施以及电力、通讯等各类管网进行统筹安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四、关于建设选址的科学规划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的省、市人大代表提出,应当重视建设项目选址的安全性,科学规划,防范自然灾害对其造成的影响。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增加一条,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十六条,具体表述为:“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防御气象、地震、地质、火灾、洪涝等灾害的需要,统筹安排相关基础设施。”“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乡规划时,应当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五、关于规划实施中修改规划条件的具体要求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在建设项目实施中,修改规划条件改变建筑物用途,侵占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群众意见比较大,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严格的规划变更修改条件,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规定。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作如下修改:

  (一)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一条,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一条,具体表述为:“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二)对改变建筑物用途以及修改规划条件的建设工程,提高审批权限。修改《条例(草案)》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具体表述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用途。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建筑安全、环境、交通、相邻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并征得包括全体业主在内的利害关系人的同意后,报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审批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审批。”修改《条例(草案)》第三十八条,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四十三条,具体表述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规划条件。因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应当经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一)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二)不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或者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改变规划条件的其他情形。”

  (三)增加公示内容,保障购房人知情权。修改《条例(草案)》第三十三条第二款,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十八条第二款,具体表述为:“属于居民住宅建筑,建设单位应当在房屋预售、销售场所公示规划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和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要求;明确同步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公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时,还应当标明产权不属于业主共有的公共服务设施。”

  (四)对修改规划条件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补偿。在《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具体表述为:“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六、关于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城建环资工委提出,我省乡村的规划管理比较薄弱,农村建房缺乏规划指导,因建房引起的民事纠纷很多,不利于乡村建设发展,也影响和谐稳定。建议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法规中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规范农村建设工程,使农村建设有法可依,促进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作如下修改:

  (一)修改《条例(草案)》第十四条第四款,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八条第三款,具体表述为:“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优先安排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现民族、地方、农村特色,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建议增加对农村建设项目及集中建设村民住宅、新宅基地建设住宅、原宅基地建设住宅进行规范的内容。修改《条例(草案)》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分别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的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具体表述为:“第五十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兴办企业、公益事业,建设乡村公共设施、集中村民住宅建设等工程,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申请人持项目批准或者核准、备案文件、占用土地权属证件原件、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的土地预审意见、占用土地原权属村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建设的意见、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等有关材料,向占用土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二)镇、乡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依据乡规划、村庄规划核定的建设用地位置、允许建设的范围、基础标高、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作出审批决定。”“第五十一条 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上,申请新宅基地建设住宅的,在办理农用土地转用审批手续后,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申请人持本村村民身份证明和户口本、占用土地权属证件原件、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意见等有关材料,向新宅基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二)镇、乡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城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三)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依据乡规划、村庄规划核定的建设用地位置、允许建设的范围、基础标高、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作出审批决定。”“第五十二条 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自己原有的宅基地上建设住宅的,按照以下程序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申请人持本村村民身份证明和户口本、自己原有的宅基地登记证明原件、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意见、村民委员会征求相关邻里的意见等材料,向自己原有的宅基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依据乡规划、村庄规划核定的建设用地位置、允许建设的范围、基础标高、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及土地利用规划作出审批决定。”

  (三)修改《条例(草案)》第七十条,作为《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七十七条,具体表述为:“按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而未依法取得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序调整。

  《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已按上述意见作了修改。

  《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和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审议。


河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关于《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
修改意见的报告


——2011年9月27日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鸿钦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5月24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对《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该部法规草案吸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已经比较成熟。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会后,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决定,将法规草案文本在河北日报和省人大网站上公布征求意见,并将公布后征集的意见进行了梳理分类。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和征集到的公众意见对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反复修改,并寄发省直各相关厅局再次征求意见。同时,到石家庄市、邢台市及有关县、区进行了调研,召开了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法规相对人参加的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对《条例(草案)》再次进行了认真修改。9月8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该法规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省政府法制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9月15日,将《条例(草案)》的修改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了汇报。现将法制委员会的修改意见报告如下。

  一、 关于特定地区的规划管理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特定地区规划的编制审批,应当坚持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规范行政权力,严格按照程序审查报批。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修改《条例(草案)》第五条,作为《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五条,具体表述为:“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为特定地区。特定地区的规划应当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二、关于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公开性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为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增强公民的规划意识。对批准的城乡规划要公开透明,以利于公众及各方面的监督。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增加一条,作为《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二十七条,具体表述为:“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期限不少于三十日。”“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收集、整理的专家和公众意见,以及吸收采纳情况和理由附具报送的审批材料中。”修改《条例(草案)》第十一条,作为《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二十八条,具体表述为:“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可以采用设置展馆或者通过网站、报刊等媒体宣传和公示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三、关于城市规划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部门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停车场紧张等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与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增加一条,作为《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四十条,具体表述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道路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管理。对城市交通可能造成影响的拟建建设项目,应当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对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要求的,应当进行调整。”

  四、关于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村规划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省政府提交的《条例(草案)》规定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体现了依据规划加强乡村建设的需要,但同时也要注意便民利民,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为此对农村建房情况进行了调研。目前,农村因无序建房引起的纠纷比较普遍,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工作的开展,新建房屋必须要有乡村建设许可证明。因此,对农村新建住房进行严格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在原有宅基地建房,也应当参照新建住房办理许可证明,但程序可以适当简化。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修改《条例(草案)》第五十二条,作为《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五十四条,具体表述为:“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自己原有的宅基地上建设住宅,应当持有效证明以及村民委员会同意意见,向自己原有的宅基地所属的镇或者乡人民政府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住宅不得超出原有宅基地四至范围,不得妨碍相邻权利人利益。”

  五、关于依法行使行政强制措施

  在征集的公众意见中,比较集中的是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要严格依法办事,防止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措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法规应当与其相一致。据此,法制委员会建议,修改《条例(草案)》第七十八条,作为《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第七十九条,具体表述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城乡规划执法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违法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工程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有关部门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并在实施强制拆除前发布公告,限期当事人自行拆除。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拆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强制拆除。”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序调整。

  《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已按上述意见作了修改。

  《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和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审议。


河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关于《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
修改情况的报告


——2011年9月29日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庆华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9月27日下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该法规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已经比较成熟,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予以表决。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9月28日上午,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对该法规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9月28日下午,向主任会议作了汇报。现将法制委员会的修改意见报告如下:

  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同意法制委员会的修改意见,同时对个别条款的文字提出了意见。法制委员会按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对个别条款的文字作了修改。据此,法制委员会认为可以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表决。

  以上报告连同法规草案建议表决稿,请一并审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南省查处违法建筑如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学习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知识竞赛题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2012
自然资源部:主要国土空间规划违法行为、法律依据与法律责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