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答题金句专栏 | 遇到“人工智能”考题,这些语言可以帮你多拿10分!

答题金句栏目于每周二晚准时推送,欢迎锁定。

  • 本栏目的作用:

1)每期一个主题,如上周的”后真相时代“,今天的“人工智能”,后续的”媒介融合“、”大数据“、”5G“等,争取一条推送帮你搞定一个考点的全部答题话术。
2)每期内容将紧密结合往年真题,从真题中总结该主题的所有考点和重点(木铎特色了)。
3)危急时刻帮你凑够字数,表达贫瘠时帮你丰富答题语言,在众多试卷中让你答案脱颖而出。

答题金句栏目第一期链接:答题金句专栏 | “后真相”与它的7个考点朋友们!

老规矩!先来看看往年“人工智能”都考了哪些内容?
  • 论述人工智能技术运动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

  • 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影响(人工智能与传统媒体)

  •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变革(人工智能与新闻业变革)

  • 人工智能和传媒业状况、挑战(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 AI与算法带来的哪些影响、风险以及新闻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

  • 新华社AI主播,AI主播与真人记者的差别,真人主播记者是否会被取代?(AI主播)

人工智能是每年的必考点,但是考察角度比较单一,所以只列举了几个典型的真题。大部分集中于三方面: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正反两方面)、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问题(伦理问题是重点)、记者/主播/编辑是否会被取代(记者/主持人/编辑转型)。
所以!大家可以知道了:虽然绝大部分学校都会考“人工智能”,但是题目再多它也就是这三类题目,简直就是送分题啊!
答题金句奉上!所有考生们,背它!!

Part 1: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1. “人工智能及其分支技术将对全球新闻业产生深刻影响,最终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将从当前的数字化迈向智能化。”——美国未来今日研究所(Future Today Institute)发布的《2017技术趋势报告》(2017 Tech Trend Repor t)
  2. “客观世界自有其运行规律,科学技术可以决定世界发展的重大方向,但不会决定这些趋势会如何具体而细微地渐进展开。”——凯文·凯利在《必然》中谈到的观点
  3. “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信息及其网络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一个部分。——韩水法
  4. “智能媒体时代的信息采集环节,以传感器为载体、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的传感器技术对丰富和优化新闻源起到了重要作用,搭载传感器或数据处理器的任何物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采集环节的应用不仅拓宽了信息的来源途径,也扩增了信息的采集维度。”——喻国明 
  5.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
    “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6.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使得新闻生产逐步趋向分布式,即多种主体在自我协同下共同参与某一个话题的信息生产,完成对事实全貌的构建。维基百科便是分布式知识生产方面的一个典范,而在新闻领域,借助一些开放平台,人的“认知盈余”与机器、智能物体的智能资源结合在一起,将有助于对一个特定的新闻主题建立起丰富的认知框架,也有助于推动人们在某些角度下的深入挖掘。
     分布式新闻生产模式意味着“万众皆媒”。各种主体的资源贡献与整合,报道任务的分配与报道过程的协同,是发展的核心。在其中,机器智能或许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彭兰
  7.  “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一直是推动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移动传播体系的形成使得信息的个人化传播逐渐成为主流,移动传播关系中较强的互动性也让用户媒体接触行为、内容偏好数据的回传成为可能,使得用户个人化的信息需求能够以数据的形式被采集。而随着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成熟、个人化的信息需求与海量信息供给之间高效匹配,信息的传播实现个性化、精准化。”——《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7-2018)》

Part 2: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问题

  1.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新闻生产越来越接近学术工作,新闻产品所涉及的数据和算法都需要严格的核实和说明,才能不与新闻伦理规范相冲突。”——Propublica数据新闻副主编奥尔加·皮尔斯和调查报道记者朱丽亚·安格雯

  2. “算法的客观中立仅仅是理想,创建算法的人即使尽量做到客观中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此外,创建算法所依赖的底层数据的有限性也会导致算法偏见。”——皮尤研究中心推出的《算法时代》研究报告,针对算法偏见访谈了35位相关专家,得出的结论

  3. “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必然要对技术进行法律化的规制,必须打破算法的黑箱操作,加强对算法的法律规制,使得算法更符合社会的伦理基础与价值基础。我们需要理性对待信息技术的发展并看清其本质的有限性,使网络技术回归到原初的工具位置,更好地服务人的生活。”——《人民法治》

  4. “让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联网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种随时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心态的方便性。”——网络杂志《沙龙》的专栏作家安德鲁·列奥纳德

  5. 技术评估的两难困境:在技术发展的早期控制其应用方向相对容易,但此时决策者缺少合理控制的专业知识;当技术应用的风险显露时,对它的控制却几近不可能——著名的“科林格瑞治困境”

  6. “机器人的设计目的不应是专门或主要用来杀死或伤害人类;人类是负责任的主体,而不是机器人;要确保找出某个机器人的行为负责人的可能性。这个针对机器人制定的道德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智能化机器或技术。——英国标准协会(BSI)发布的机器人道德

  7.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正在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转变并不只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会真真切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尤瓦尔·赫拉利

Part 3:记者/主播/编辑是否会被取代?

  1. “衡量未来新闻业好坏的标准,仍是媒体职责的履行程度,如社会环境的监测能力、舆论监督能力、社会整合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等。在这些方面,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媒体技术既有助于扩展我们的某些能力,也可能放大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既已无法逃避技术,就只有提高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与驾驭能力,才能避免未来成为机器的奴隶。未来新闻业的走向,仍然在人的手上。”——彭兰
  2. “智媒时代不应该是一个机器统治人的时代,相反,机器的力量应在于更好地连接人与人,更好地汇聚人的智慧,并以机器的智慧拓展人的能力但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取决于人对自我及机器的认知能力。”——彭兰 
  3. “在人工智能全面渗透到信息传播的全环节全要素之后,人的价值何在?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深刻地指出:‘人有人的用处!’”——喻国明
  4.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带来的传播渠道大变革,已经极大地削弱了新闻从业者对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的独占。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使得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专门的媒介形式,无法囊括不断演化的媒介形态;也使得记者、摄像、编辑作为专门的内容生产搜集者跟不上事物变化的速度;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广泛扩散使得普通民众参与到了新闻生产的实践中,改变了新闻生产的常规。职业化新闻从业者已经难以做到对社会整体信息运行进行过滤、筛选、取舍的有效“把关”。依靠算法筛选内容,定向发布,能够为新闻媒体提供大量资源,极大地提升传播效率。与以往媒介革命以技术为导向不同,这次的“算法转向”不仅与技术有关,更是一种新闻生产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大变革,重构着数字新闻生产理念。——王斌
  5. 人工智能将人类智能从低级重复的操作中解放出来,使得人类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巩固自身优势,
    生产具有深度思考、缜密逻辑、情感张力、人性温度的高级内容。同时,新闻工作者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也需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升迁,从传播领域的生产者、控制者,升级为新型传播生态的共建者、维护者。——匡文波
叶子学姐说
除了这些金句之外,你还要掌握“人工智能”的概念、事例(尤其是新华社合成主播)、运用方式、带来的变革、带来的问题,答应我,做到不需要思考就能答题好吗!!

主编 | 元元学姐

总编 | 墨墨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新闻业?
和花花掰头!这个综艺才是必考!| 康辉问出了目前新闻业最重要的考点之一!
数链荐文|何天平:从文本构造到界面连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字新闻叙事的重塑
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
褚时健“被死亡”,这种假新闻能让AI甄别吗?
《培育新动能——网络文化发展与治理的北京实践》之技术迭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