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济天下——狄百瑞教授儒学研究思想述评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道济天下——狄百瑞教授儒学研究思想述评

整理:杨义成,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的狄百瑞教授(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2017)于2017年7月14日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98岁。狄百瑞是儒学和中国思想领域最知名的研究学者之一,对欧美的中国思想与儒家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狄百瑞教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他于194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48年和1951年先后取得该校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年,他远赴中国燕京大学求学,并曾与钱穆共同学习。钱穆以de Bary的音译,为他取了中文名字“狄培理”。1982年,香港新亚书院翻译出版他著作时,误译为狄百瑞,当时他并不知情,直至2016年才通过台湾唐奖教育基金会正名回狄培理,但狄百瑞一名已经在华文圈长期通用了。


1949年起,狄百瑞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东亚研究。1960年,他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化系系主任,1969年至1970年担任亚洲学会主席。他的学术成就使他先后在1974年和1999年获选为美国文理学院和美国哲学会院士,并先后获得圣罗伦斯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所获奖项包括美国历史协会的华图莫尔奖、教育出版社联会的费斯本奖、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出教师奖、哥伦比亚学院的约翰.杰伊奖、哥伦比亚大学的莱纳.屈林书籍奖和范多伦奖、谭能邦纪念奖、汉密尔顿奖(两届)以及三等旭日章等。



狄百瑞教授一生出版专著三十多部,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的自由传统》(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1983)、《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East Asian Civilizations:a Dialogue in Five Stages,1988)、《为己之学》(Learning for One's Self,1991)、《亚洲价值与人权》(Asian Values and Human Rights,1998)、《高贵与文明》(Nobility and Civility:Asian Ideals of Leadership and the Common Good,2004)等。他最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是主张儒学并非现代化的障碍,反而是东亚的文化资本。他认为不能仅以西方观点看待世界文明的发展,儒家传统也同样具有活力,值得全世界学习;不同文化传统间需要进行沟通对话。


不同于20世纪贬抑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主流声音,狄百瑞在早年出版的《中国的自由传统》中认为,中国存在丰富的“自由”传统,尤其是明代理学重视保留“自由倾向”(Liberal Tendencies)的各种价值。历史上众多儒家“君子”以自任于天下的责任感反抗滥用政治权力,明末的黄宗羲正代表着这种自由主义特质的新综合。儒家传统是保守和自由主义思想的相互交织,教条地把儒学视为守旧和专制的代表是一种误解,这一思想贯穿了狄百瑞的研究历程。



狄百瑞由西方研究者视角出发,探索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互通之处。他发现,儒家君子和斥责以色列诸王的伯来先知在人格上具有一定契合。君子和先知都是以个体身份直接感悟至上精神(“上天”或“上帝”);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竭力在人间构建理想秩序;而人间的实际政治和生活秩序总是背离至上的旨意,因此君子和先知都承担着社会警诫的作用,不断徒劳而严厉地谴责和呼吁矫正现存秩序。而真正的儒家君子就是要对朝廷的不义进行谴责和矫枉。君子和帝王之间的张力是中国政治中重要的主题,君子的力量源于替百姓和上天代言的社会角色。再如,儒家强调的“礼”(rites)与西方的“权利”(rights)概念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文明的规范,只是前者与人性的情感联系较为紧密,而后者更具有法律色彩。“礼”是“和”的基础和儒家的主旋律,对人际关系或政治行为的和谐发展都有莫大助益。儒学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微妙契合,开启了儒家和其他文化、宗教沟通甚至转化的可能性。尽管西方自由主义与新儒家学说的自由价值之间存在重大分析,但可以通过对话加以调和。



狄百瑞着重批判了以下说法:认为中国人历史传统上习惯于受束缚,缺乏人权概念。他认为,这种论调可以引申出两种危险的看法,即人权不适合于西方传统以外的人,亦或中国人是愚昧无知、需要西方传播人权福音的。狄百瑞认为,设想儒家传统天生就是保守,这在学术上是不恰当的。


通过对宋明儒学新发展的具体研究,狄百瑞强化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新儒学不应该被当作一种保守、泥古不化的思想学说。宋代儒家实际上倾向于改革和更新。更新观念是新儒学全部学说的基石,“新”的概念在宋代被频繁使用,使得儒家经典的再诠释具有了新的批判精神。新儒学的卓越代表朱熹创造了一种较为持久的哲学,引导人们将精力导向成为圣人或高尚人物的目标。为此这种新哲学强调自我更新和自我涵养,特别是个人在知识、道德和精神上的自我发展。朱熹最大的成绩就是形成了他的“为己之学”,即如何界定和对待自我,将自我从束缚中解脱出来。朱熹的全部理论系统和思想方法可以看作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他认为认识自我和理解人类本性是一切努力的关键(“明明德”)。狄百瑞认为:“朱熹调和自我与公众哲学的尝试,也许应被看作‘后现代’的思考。”



在为传统儒家正名的基础上,狄百瑞分析和阐明了今日儒学的价值,这一点长期受西方的文化偏见影响遭到忽视。例如,他指出,《论语》具有普适性,切合人们共有的恒久不变的核心价值。以《论语》为代表,儒学最大的特点是将理想人格解释为日常生活规范的一种自然发展。在孔子看来,实现理想人格、成为君子的方法十分个性化,这一点有别于其他文化传统。儒家的修养过程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强调人际互动的过程和对他人的仁爱精神。儒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修身、反省和自我纠正出发构建世界观。在文化开放主义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关于我们的责任的儒家观点”。我们需要类似儒家的“全新的关于地球的地方观念”:“它是从自我克服和自我约束开始的,并且提出了以下一些向题:我们不应该做哪些事,我们应该放弃哪些选择,以及为了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同代人和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接受哪些限制,否则他们就会由于我们使地球污染、资源耗竭、遗传紊乱等等的罪孽而蒙受苦难。”狄百瑞充分肯定了儒学经典的当代价值,他提出,儒家经典应该成为全球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向全世界推广的至少有《论语》、《孟子》、《荀子》,还要加上朱熹的《四书集注》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研读这些经典有助于人们理解自身的意义,这是儒家对于全球教育的贡献。


除了以上研究,狄百瑞还编写了《中国传统资料选编》(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本书翻译和解释了大量中国传统经典文献,将传统中国文明的基本面貌呈现在英语读者面前,令许多学生和研究者受益,影响广泛,多次再版。


19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遭遇到西方文明前所未有的严酷挑战。作为传统中国思想内核的儒学颇受池鱼之殃,一度遭到全面否定。狄百瑞这位西方儒学泰斗,一生孜孜不倦围绕中国思想和儒学进行探索,始终坚持不懈地挑战中国思想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他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突破了以往认为儒家保守、落后的传统观点,剖析了儒学中的“自由”内核,辩证地指出儒家思想是保守与自由相互交织。狄百瑞以清晰的思路展现其研究成果,引导思想界重新审视儒学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他为当代儒学和中国思想研究做出卓越贡献,堪称美国大儒。2016年6月20日,狄百瑞因在儒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第二届唐奖“汉学奖”。作为美国新儒学研究的引路人,狄百瑞教授将永久为世人所铭记。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起狄百瑞,儒学不是静态的
网友提问,我的回答~儒家请回来了吗?
狄百瑞:东方和西方都曾将我流放| 唐奖颁奖现场
鄧琳:美國漢學家狄百瑞論中國文明的價值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讲述孔子思想与儒学精髓
淺談《顔氏家訓》倫理思想 WOR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