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三章:圣人之治

第三章: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尚:贵尚、看重。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不争:不争名夺利。

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盗;窃取财物。

见,道”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弱;战弱、削弱。志;志气、欲求。

无知无欲;无巧伪好诈的心智,无相争盗窃的欲求。

知:同“智”。

智者:指会要小聪明的人。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实行之意。

为无为:实行“无为”的原则。

【译文】

如果社会不崇尚贤能,就不会导致百姓相争;

如果不视那些珍奇异宝为贵重之物;

民众也就不会产生偷窃之心;

如果不显耀那些能引起贪念欲望的东西;

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

长此以往,全民就会变得无巧伪奸诈的心智,无相争盗窃的欲求。

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

  



【解析】

老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如何才能实现他心中大治和谐的社会理想,他是做了深刻思考的。

追根溯源,他认为,欲望是产生各种争斗和战乱的罪魁祸首。

虽然说,财富、名利、权力和地位等,向来是人们在物质及精神层面上所追求的主要人生目标,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但是这些欲望太过强烈,就会引发社会上为争名逐利而争斗不已的纷乱局面。

本章中老子从源头上分析了欲望的弊端,认为正是世间太多显露在外的诱惑之物挑逗起了人们强烈的欲望,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针对这个根源,老子提出了一系列使民众恢复到混沌无名之状态的施政准则,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认为只要统治者这样做,就能够使民众安然,使社会获得长治久安。这种“无为之治”,在今天被很多人看作是愚民的主张,是被批判的,如果民众都不思进取,那么社会就会一直处于消极、停滞不前的状态,会阻碍工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局面是不相适应的。

但是在老子所生活的那个诸侯争霸、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种治国的良策。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之治的施政原则,以使民众无欲无智,从而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这些施政原则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等。

老子认为,只有不去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

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

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

老子以自己的人生哲学为出发点,他不讲人性是恶或者是善,而是指出人性本来是纯洁朴素的,犹如一张白纸。

因此,老子提出圣人的“无为”之治,就是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

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名逐利,被欲望牵着走,不自以为聪明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的发展,则无所不为的发展。

人类最终会走出杀与被杀的怪圈,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而不是堕入恶性循环。

这是老子在看破人世间的战乱与杀戮之后,所向往的一个充满和谐的理想社会,也是老子自己所推崇的“道”的意义的一个重要体现。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欲望与野心往往是引起纷争和战乱的来源。

人性对于难得的事物,总是会兴起贪念,想要得到很多,经常会因名利而斗争。

因此,老子认为只有改造民众的心灵,使其谦虚知足,不被外界的虚名所迷惑;满足其温饱的需求,强健其体魄,使其放下执着的意念,获得长久永恒的平静,那么,社会自然就不会有纷乱。

这就是老子针对当时的时弊所提倡的“圣人之治”。

这在当时特别的历史背景之下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而在现代社会,对于人们修身养性,驱除浮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自我,依然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孟子所说的一段激励人心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认为,要想增益人的心志,就需要使他经历种种考验,使他的肉体受到磨难,以此来训练其性格的独立,以其成就大的事业。

相比而言,二者一“抑”一“扬”,似乎正好相反,这其实是因为二者诉求的理想不同罢了。

  



【启示】

清心寡欲,返璞归真

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三不”与“三使”的施政原则,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认为,人们过分的好名好利,会导致欲望升级到最后难以控制,从而引起纷争和战乱。

欲望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人性欲望,一种是非正常欲望的贪欲。

正所谓:“物无美恶,过之为灾。”

老子并不反对所有的欲望,而对贪欲则告知我们需要警惕。

虽然说欲望能够成为我们追求进步和成功的巨大动力,但是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成为让我们失去自我,走向疯狂的始作俑者。

而老子则是从修心的高度来对民众进行引导,让我们守住纯真、本真、天真,留住真诚、真率、真性。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人们把名看得太重,把物哄抬得太贵,才会导致人们强大贪欲的滋生,甚至不惜以任何方式和任何代价来换取,进而丢掉纯真,失去真性,毁灭自我。

而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我们的确需要控制欲望,保持本真,不被物欲名利牵引到歧途之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3章解读
老子<道德经> 第三章 学习笔记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道德经》第3章
《老子》第三章解读
3z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而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