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 第三章 学习笔记
老子<道德经> 第三章 学习笔记
(2008-03-17 17:47:11)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对原文的理解:
不要树立榜样,这样民众就不会把精力放到争当先进上面去了;不要过于看重稀有的财物,民众就不会为此而去偷盗;把能引起民众欲望的东西收藏起来,这样民心才不会乱。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民众心里的欲望越少越好,但是要让他的肚子能吃饱饭;不要让民众有什么雄心大志,但是要使他们身体健康。只要做到了不让民众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不要有不该有的欲望,即便是那些有点聪明的人也不敢轻举妄为。如此这般,看似无所作为,却可以达到无所不治的效果。
对字的理解:
不贵难得之货:贵,以为贵,重视的意思。
对本章的体会:
在管理天下方面,老子认为关键在于民众的管理者要做出正确的引导,于是老子讲了这段劝导为政者的话。乍看起来,这段话似乎有点消极,其实不然。因为老子清醒地知道:人的认识能力是有不同的。不尚贤,本身就说明贤者是有的,任何一个人,通过对“道”的不断修炼和体验,都是可以达到贤者的境界的。但对于认识能力有限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会看到表面现象,如果一味尊崇贤能,他们就会争相效法其表,而忽略了背后的实际意义;在争夺名利的过程中还会引起许多争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偷盗的方法去获得难得之物,但用适当的方法去避免总是有意义的。把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而又不可能均享的东西适当收藏起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是消极的,其实不然。适当地树立一些榜样,对广大民众是有一定引导作用的,我们以前经常倡导人们向某些英雄人物学习,这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不尚贤”,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夸大和依赖榜样的作用,要引导人们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而不是表面的具体做法。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透过表面现象认识到人或事物本质的能力,而不被人或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不恰当地过分宣扬贤者的外在表现与行为,会误导人们简单地模仿和在肤浅的层次上发生争执,反而是有害而无利的。
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质本身的供给应该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在文明程度较低、物质条件又较不均衡的情况下,偷盗行为或许是比较普遍的。老子的文章中多处以偷盗为例子,应该反映了一部分当时的社会现实。
如何解决偷盗这个社会问题,老子给出的办法是:不要过分看重稀有物品的价值。这是个很积极的策略,这样就不会引起人们期望拥有稀有财物的欲望,才可以从根本上使人不生偷盗之心。
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稳定民心?使大家都能够安居乐业呢?老子提倡减少欲望,而减少欲望最根本的就是不让人产生欲望,所有容易令人有非分之想的都要尽量掩盖起来。比如金钱、权力、美色等,都不易过分张扬。其实,就算是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现代社会里,“不见可欲”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对遏止无限膨胀的私欲也是有辅助作用的。不正当或过度的欲望往往是民心不稳的根源,这种欲望不仅包括物质层次上的,也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适用于别国的制度,表面看起来很合理、很人性化,但未必适用于本国的国情,不加分析与取舍地一味宣扬外国的政治制度,也会造成本国人民的民心紊乱。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以理解成对“圣人处无为之事”的进一步说明。但是无为并不是不为,“虚其心”是无为,“实其腹”就是有所为;“弱其志”是无为,“强其骨”就是有所为。有为无为的关键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做到了这一点,“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也就是达到了“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境界。
对于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有人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愚民政策,我认为并非那么简单,其实这才是个积极务实的大智慧。举个例子来说,我家的小孩子,他很喜欢到海边去玩,有一天我说要带他去,但后来临时有事去不了了,他就很不满意,哭哭啼啼地闹了很久。从那以后,我就不再事先告诉他要带他去海边玩,而是一有时间就直接带他去,这样他就不会再因失望而哭闹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烦恼都是由于失望造成的,而失望则是产生于希望的。老子告诫为官者,不要刻意地使人有争比之心,不要不负责任地把没有把握的事情告诉给大家,不要给人们过多虚无缥缈的希望,这不但不是愚民,反而是爱民的体现。尤其是老子特别强调要“实其腹”、“强其骨”,就是要保障民众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这样才可以长治久安、循序渐进地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道德修养水平。我想我的小孩长大后,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他就理解了,就不会再因这么一点失望而哭闹了。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过分地强调物质消费和精神追求,只会形成好高骛远、浮躁虚夸的风气,是与人们的真正福祉背道而驰的。而让大家普遍安居乐业,不去想不现实的事情,不要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在这样一种现实环境下,就是有人想做过分的事情,也不会有群众基础,也就不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与混乱。这就是老子所追求的无为而治的境界与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雅读老子之三: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再读《道德经》之第三章 不尚贤——认识是可以被模糊和引导的以及圣人对百姓的引导
《道德经》漫议 第三章
《吴解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3章解读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三章:圣人之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