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大批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有变

自今年5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后,各省抓紧落地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密。

这份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正式拉开帷幕,涉及范围包括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其中不乏数千家已升级二级综合医院的乡镇卫生院。

据悉,目前各地已出台的实施方案都明确7月开始实施,并作了不同程度的增删和重点倾斜,比如河北省就在“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逐步升高”的基础上增加了“门诊患者输液率,逐步降低”的指标要求。

无独有偶,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也于近日发布了《天津市落实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其中重点提到了医院绩效考核,事关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实施方案》强调,将重点完善医疗机构绩效管理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医疗机构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

二是,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三是,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不难看出,未来绩效多还是少、职称等级如何升最快,都将与医疗质量有很大关联,只有把医疗质量能力提上去了,医务人员专业价值才得以全方面体现。

全国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医疗机构任务艰巨。根据《实施方案》,其中和基层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十项:

一、提高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

严格落实《基本健康与医疗促进法》、《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把医疗机构、医师、护士准入关口,促进依法执业,深入研究优化医师和护士执业注册制度改革,实行医生、护士区域注册、多机构执业政策,执行医师定期考核管理政策,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以及职业道德和行风教育,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二、规范医疗机构手术质量

如今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可操作一二类手术治疗,根据《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 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和诊疗科目制定手术分级管理目录,并实施动态调整。

2. 落实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降低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等负性事件发生率,及时发现和消除手术质量安全隐患。

三、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水平

完善急救站点布局和车辆设备储备,夯实医疗急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维持在100%,3分钟出车率达到98%以上,日常急救任务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控制在9分钟以内。

四、提高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质量

落实《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2022版)》,医疗机构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加强并合理安排门诊医务人员配备,增强门诊专业技术力量,做好号源匹配和投放工作,加强门诊手术、门诊化疗、门诊输液等质量安全管理。

五、提高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质量

医疗机构要结合本机构和本科室实际情况,细化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同时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开展常规检查,确保住院服务医疗质量。

六、规范医疗机构日常诊疗行为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应用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具,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成本。

严格把握各类检查、手术、治疗、用药的适应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七、提升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

医疗机构要持续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按照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合理用药原则开具处方,强化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强化合理用药教育与培训,对不合理用药行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八、加强医疗机构病历质量管理

重点加强对首次病程、上级医师查房、手术记录、阶段小结、出院小结等反映诊疗计划和关键过程的病历内容的管理,提高对门急诊病历质量管理的责任意识。

要推行门(急)诊结构化病历,提高门(急)诊电子病历使用比例。到2025 年末,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不低于90%,病历记录完整性和及时性进一步提高。

九、强化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

到2025 年末,每百出院人次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年均大于2.5 例次,具体如下:

1.医疗机构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意识和对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强化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定期对患者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系统性改进工作。

2.落实患者安全专项行动,医疗机构开展全员参与覆盖诊疗服务、基础设施、应急处置全过程的安全隐患排查行动,优化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3.强化非惩罚性报告机制,提高识别能力,优化报告途径,鼓励医务人员报告不良事件,塑造良好的质量安全氛围。

十、提高医疗机构患者随访质量

各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患者随访工作,使患者的继续治疗、康复等能得到科学、专业、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医疗机构根据不同疾病特点、诊疗规律、诊疗方式等,明确随访时间、频次、形式和内容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随访并准确记录,鼓励推进智随访,保证有需要的患者出院后诊疗的连续性、安全性。

来 源 / 基层医声公社、天津市卫健委官网、人民网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起施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
临床路径是“鸡肋”?还可以用来“DRG控费”!
《民法典》对医疗损害责任法律的沿用与修改
山西发布行业就医守则,对医患双方有何要求?
新条例10月1日执行,关系所有医护!
案例精选 || 医师未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一定要受到行政处罚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