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蜀河古镇
蜀河古镇
拼音:Shǔheé Gǔzhèn(Shuhe Guzhen)
同义词条:蜀河镇
蜀河古镇美景
 
  蜀河镇位于旬阳县城以东53公里处,北依秦岭、南傍巴山,临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乡、兰滩乡接壤;南与白河县仓上镇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庙坪乡相连。该镇通过两次机构撤并,全镇现辖17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124个村(居)民小组,8998户,31635人。辖区面积153.02平方公里,有耕地2168公顷。2000年已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镇。
 

古镇简介

 
  蜀河镇位于旬阳县城以东53公里处,北依秦岭、南傍巴山,临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乡、兰滩乡接壤;南与白河县仓上镇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庙坪乡相连。其境内现保存较为完整的黄州馆、杨泗庙、清真寺等民清古建筑,已成为该镇独特的文化资源。
蜀河镇剪影

  该镇通过两次机构撤并,全镇现辖17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124个村(居)民小组,8998户,31635人。辖区面积153.02平方公里,有耕地2168公顷。蜀河镇地处秦岭南坡,汉江北岸,属亚热带北缘,秦岭阻北方寒流南下,挡南方湿热空气北进,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寒暑交替,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除此,地下的矿藏也十分丰富,铅锌矿、铜矿、沙金矿等金属矿产及板石、石英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遍布境内山山岭岭。基于上述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凭借国家的各种强国富民政策的引导,蜀河镇的历届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强镇富民之路,创新工作机制,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早在2000年已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镇。

  蜀河镇位于旬阳县城东部,是陕西省确定的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这里水陆运输方便,四通八达,人文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自魏晋以来,始终保持着兴盛发达之势,人们为了地方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留下了黄洲馆、杨泗庙、清真寺、三义庙等一大批具有各个时期发展特征的古代建筑,其建筑气势宏伟,闻名遐迩。时值改革开放,蜀河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以开放求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全力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主旋律,确定了“两开兴五业,三化建五镇,五通提质量,集镇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们正向着小康目标迈进。

  蜀河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又是汉江梯级电站开发的重要位置,汉江蜀河电站是国家建设的重点项目。蜀河电站的开工建设又将给蜀河建设带来新的机遇,蜀河人民翘首盼望这一机遇的到来。为此,县委、县政府寄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蜀河镇政府全力做好配合,把建设电站与地方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同步发展,建成具有“湖光、山色、古镇、蜀歌”现代新蜀河。
 

历史沿革

 
  蜀河,过去是一个北出关中,南抵湘鄂,西通川渝的古代官道要冲。据《楚界秦河》一书中称:“蜀河之名源于古蜀国西迁过程中在这里的暂短停留。”早在“西周建立后……蜀国曾建都于蜀河一带”。
蜀河古镇美景

  据地方志载,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于淯溪口东岸(今蜀河口东),置兴晋县(一作晋兴县)。又据《隋书·地理志》载,在南北朝时期的西魏(535—556年)置淯阳郡,北周(557—581年)时,改名为黄土郡。隋初废黄土郡,改置黄土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土县为淯阳县。

  大历6年(771年)为淯阳县。

  长庆元年(821年)复置至宋乾德4年(966年)废淯阳县入洵阳县。历史在不断发展,蜀河镇机构名称不断更迭。

  1948年5月蜀河解放为新设革命政权上关县人民政府临时治所,隶属湖北省两郧地区。

  1949年8月,设为洵阳县人民政府临时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1964年省政府正式设置蜀河镇建置,系当时全陕西省县以下四个建置镇(其余三镇是户县余下镇,武功县普集镇,宁强县阳平关镇)之一,为旬阳县首镇。
 

自然地理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县境地貌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851毫米,年平均气温15.4℃。

行政划分

 
  蜀河镇社区居委会,高桥村委会,傅家湾村委会,七家洼村委会,吕关村委会,观堂沟村委会,郅家湾村委会,三官村委会,寨坡村委会,黄场村委会,施家沟村委会,曼湾村委会,文家山村委会,大东沟村委会,罗家坡村委会,小山岔村委会,沙沟村委会,渡口村委会 。
 

经济概况

 
  近年来,抓西部大开发机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以“强烟、优桑、稳姜、养畜、引资、开矿”等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奔小康为己任,在烟姜桑畜市场价格几度沉浮的情况下,瞅准发展项目不放松,烤烟面积连年一直稳定在6000~7000亩之间,年为全镇农民创造收入300~500万元左右,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叶。
 
  黄姜生产发展到高峰期,留存面积达到1.6万亩,受黄姜市场价格的影响,到2004年全镇的留存面积仍有1万余亩。蚕桑、青竹和畜牧生产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桑园面积累计达到8000多亩,年养蚕已从90年代800多张增长到目前的3000多张,产茧80余吨,农民增收100余万元。青竹栽植到2004年秋已达到2万多亩;养猪3.2万头,年出栏一直保持在1.4万头以上;山羊存栏9600多只,年出栏5000余只;牛存栏6000多头;家禽存栏5万多只。上述主导产业已成为全镇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也后劲十足,全镇现有个体工商户1074家,从业人员2450人,私营企业15家,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总产值1.25亿元,在全镇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明显。基础设施以及其它社会事业,如道路交通,电网改造,电话电视,集镇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都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同时,健康有序的向前推进。特别是汉江蜀河电站已正式动工兴建这一机遇的到来,又给蜀河镇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景点介绍

黄州会馆

 黄州会馆
  位于蜀河镇西后街,为清代“黄帮”(即黄州籍客商)分期建造,始建年代约在清代中期,其时仅正殿三间,祀有“帝主”神灵,故名“黄州帝主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建拜殿,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乐楼和门楼。这些主体建筑都布置于中轴线上,且依地势作台阶式上升,目前基本保持原状;附属建筑看台、香客房、伙房等,不规则分布于中轴线两侧,或经改建,或已坍塌,变化较大。建筑艺术精华集中体现在门楼墙和与之相连的乐楼上:牌楼式的门楼墙由五楼构成,全用砖砌砖雕、石刻石雕,呈现出雄浑高大、巍峨逼人的气势;乐楼屋面陡峭、重檐飞翼,檐下装饰内容丰富,雕刻精细,是荟萃木作艺术的精品。整座乐楼的屋顶穿插采用了歇山,庑殿两种样式,又通过与门楼墙、两山卧龙状屏风墙的巧妙衔接,组成屋面前后四脊,浑然一体的壮观景象。有研究者认为“(蜀河)黄州馆是陕南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美,且具有典型南方风格的宫殿式建筑”。保护这一珍贵的人文遗产,对于研究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会馆建筑文化和移民文化,汉水流域与荆楚、巴蜀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泗庙

  在黄州馆以西约50米,为清代蜀河“船帮”会馆,布局与黄州馆相同。现存建筑主要有上殿、拜殿、乐楼和门楼。上殿和拜殿均面阔三间,硬山式顶;乐楼为高台建筑、歇山式顶,楼前右侧有五间二层厢房,上层有廊,似为看台;与乐楼相接的是门楼,面阔等同于上、拜殿,正面为牌楼装饰,两山起卧龙状风火墙,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据当地长者介绍,杨泗庙的建筑年代略早于黄州馆,其门楼和乐楼原本华丽、典雅,较黄州馆犹胜一筹,清同治年间兰二顺农民军过境焚烧了乐楼,后予重修,建国后杨泗庙一直是蜀河镇主要的演出、娱乐场所,“文革”期间用作红卫兵接待站,后又相继办电影放映站、老年活动中心、地毯厂等,因无固定单位,亦未妥善保护,致使建筑日渐残破,其中尤以乐楼及其他主体建筑的装饰部分的损失最为严重,如今仅见布局和框架。但就其现有的建筑文化内涵及其对黄州馆曾经产生过的影响看,仍然具有不容忽略的保护价值。

清真寺

蜀河古镇清真寺

  位于蜀河镇政府后坡,黑沟东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民国四年(1915年)扩建,形成现有规模,现存主要建筑有窑窝、大殿、抱厦、对厅、门楼,均置于中轴线上。窑窝为阿訇诵经处,重檐楼阁式、四角攒尖顶;大殿硬山式屋面卧龙状山墙;抱厦为硬山式屋顶;对厅即前厅,是朝拜者进大门后的憩息之处;门楼正面作砖砌牌楼式样,屋顶装饰翼角飞檐,檐下壁面施彩绘图案,风格以辉金溢彩,绚丽夺目取胜,蔚为壮观。
 
  由于清真寺在建筑布局和屋面式样方面有与汉族建筑同一的趋势,文化借鉴融合的特征十分明显;内部装修陈设又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教氛围,突显本民族文化的特征。整座寺院倚崖而建,主体建筑虽系分期选作,却布局紧凑,结构巧妙,是县境内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伊斯兰教建筑,加以所在环境清幽,林木葱郁,因而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游览观赏价值。

禹穴

  同在县城东约60公里的汉江北岸关口镇江北村,东距蜀河镇约3公里。禹穴俗称女娲洞,传为大禹治理汉水时曾憩息于此。穴深丈许,纵横一丈有余,穴外侧崖壁有竖行篆刻“禹穴”二字,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易辨识。旧志将禹穴列为“洵阳八景”之一,取名“禹穴遗踪”,清时邑人郭炎昌、姜善继等俱曾赋诗以作咏赞,今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土摩崖刻石

  紧靠“禹穴”二字的外侧有唐黄土摩崖刻石一方。刻石为正体左行竖书,能辨认出字迹者约300余字。经识读考证,其刻制年代为唐玄宗之开元七年(729年),内容记载该年正月黄土县的一次集会,与会的众多官员,文士曾即席赋诗,相互唱和,颂扬所在环境的幽美秀丽,集会活动的丰富清雅。刻石书法精整秀逸,光明俊伟。盛唐时期洵阳的经济文化状况于此可见一斑。方志记载黄土县置于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至唐代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淯阳县,历时近二百年,故此刻石是研究唐代政区、官职及社会风情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仙河谷地

  由蜀河古镇往东北的三官,往东的仙河丘陵谷地,散布着许多平衍的坝子,多系冲击和坡积双重影响形成,土层深厚,地力肥沃,是旬阳农业的高产地区;而且这里山环水绕,茂林修竹,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区域。
 

蜀河船运业

 
  蜀河古渡遗址在今蜀河镇南街头,其前临汉江,后靠绝崖,上为汉江蜀河大桥和汉江蜀河电站,下为汉江与蜀河交汇口。
蜀河古镇一角

  在没有铁路、公路之前,交通运输主要靠汉江黄金水道上的船运,据当地老人讲,蜀河古渡船只最多时达到百余艘,从码头一直摆到金子沟(现汉江蜀河电站处),足有3华里,可谓百帆林立,百舸争流,十分壮观。最为著名的船只有大摆江、大楸子船,吨位达到60余吨,小船系列的有老鸦船、小划子等。这些船只主要是货船,专门为旅居蜀河的客商往来运送货物。

  蜀河船运业的兴盛诞生了船帮。船帮是由船主们自发组建起来的民间协会组织,主要是协调船帮内外关系,处理船帮公共事务,维护船运正常秩序和船员正当利益。

  那时,船帮从蜀河至武汉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每年桃花水(春季桃花盛开汉江第一次潮水)时就是出船的时间。每次出船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场面颇为壮观。

  在出船的头一天晚上,船主要把船工召集起来举行招待会,一方面出于礼节,一方面船主对相关事项进行交代,船工有什么要求当面讲明,并对个人的恩恩怨怨进行化解,一旦上船必须精诚团结,合衷共事。

  船队出发叫开头。开头时第一要燃放礼炮,就像现在的鸣炮开会;第二要烧香磕头,拜敬水神;第三要杀鸡见红,就是选一只大红公鸡在船头宰杀,将鸡血洒向江面,表示吉利。据当地老者讲,船工是高风险作业,非常辛苦,触礁打船、遇浪翻船、累死淹死的事情经常发生,举行这样的仪式,寄托了人们对船工的祝福。

  60吨大船上需要船工15人左右,普通船只需要船工5人左右。船工分太公(船长)、拦头(撑搞人)和水手(普通船工)。一般情况下,行下水船比较顺利,行上水船则十分艰险。若遇顺风,挂起船帆,靠风力行进,只需一人掌握帆的方向,其他船工可上船休息。没有风的时候,船工们就要下船拉纤。若遇到大滩,往往要集中三、四艘船只的船工联合拉纤,人手不够的话,还得找当地群众添纤,那时候,不少大滩的地方就专门有吃添纤这碗饭的人。拉纤的活路是很辛苦很悲壮的,船工肩抗纤绳,脚蹬顽石,喊起号子,弓身前行,一天下来,有的脚板都是血泡,有的肩头全部红肿,有的累的吐血,有的当场晕倒。难怪人们说船工是“三子”:出航的时候象“舅子”,拉纤的时候象“孙子”,回镇的时候象“公子”。这充分体现了汉水船工们能伸能屈、有张有驰的乐观人生。
蜀河古镇美景

  随着船运业的发展,船帮队伍不断壮大。那时从事造船、修船、编纤、开船的船帮会员多达千余人,他们不仅为蜀河的商贸流通作出了贡献,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汉水船帮文化。他们在辛苦的拉纤过程中创造了恢宏悲壮的汉江号子。他们自发组织集资修建的船帮会馆——杨泗庙,更是汗水船帮文化的结晶。

  杨泗庙位于蜀河镇后坡南端,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临汉江,面对蜀河,站在庙前就直接鸟瞰到码头和船舶,其现存建筑主要有上殿、拜殿、乐楼和门楼。庙内供奉的杨泗,人们说法不同,一说杨泗将军是一个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明朝人,一说杨泗将军是晋朝周处那样的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一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不管哪种说法,民间特别是船民都把他作为行船的保护神加以膜拜。

  船帮修建的杨泗庙在当时可能承载着四各方面的功用:一是祭祀的功能,在船民的心目中它有保佑船舶平安、码头兴旺的寓意,每当开船出航之际,船工们就会前来烧香祭拜,企求平安,特别是船工的父母、妻子、儿女,他们常常站在杨泗庙前盼望远航的家人早早归来,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情思和美好祝愿。二是象征镇江建筑物,庙旁横卧有镇江石龟。三是码头船舶的管理单位,庙内所存清同治六年(1867)和光绪八年(1882)的保护船户利益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据记载当时根据船只吨位大小,每年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有一年有一个船霸私自抬高管理费,引起船主们的不满,上告县衙,县令颁布指令,限期纠正,否则依法论处,这充分说明当时的政府是保护船帮利益的。杨泗庙还发挥了水文监测只能,庙门北端有二石窟,石窟外壁嵌有同治十一年(1872)所刻《重修朝阳古洞志碑》,古洞前石崖上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万历十一年(1583)和公元1983年汉江洪水题刻三处,为重要水文资料。四是公众文化活动场所,每逢节日庆典、重大集会,船帮都要在杨泗庙的戏楼上演出戏剧,其中有汉剧、二黄、豫剧秦腔、地方小戏等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蜀河商会

 
  蜀河船帮和船运业的兴起标志着蜀河商贸流通的繁荣昌盛。由于蜀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吸引外地客商大量涌入蜀河,其中最多的是湖北、关中、河南、四川等地客商,尤以湖北、河南客商居多。

  这些外地客商云集蜀河,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据说当时形成规模的商家有69家,其中资产过万元的有12家,有11家商号能够自己印制货币,最著名的有8大字号,如恒玉功、元茂台等等。
蜀河古镇美景

  那时在蜀河做生意的各地客商,他们所做的并不是在街面开一个门面零买零卖的小打小闹,而是大批量购入大批量发售的大买卖。较大一点的商号一般都有商铺、货栈(仓库),并雇有船帮和马帮。他们把收购的油桐、药材等山货土特产通过船帮运往汉口,再把武汉的瓷器、食盐、白糖、绸缎、煤油、火柴等日用百货通过船帮运回蜀河,然后兵分两路,水路雇船把日用百货沿汉江而上运往旬阳、安康、汉中、四川,陆路通过马帮从蜀河古道出发,经公馆、小河、镇安、炸水,越秦岭直达省城西安,在旬阳境内的羊山和蔡家岭有两处骡马店,就是当时马帮歇息的地方,据蜀河退休老干部庹金跃讲,在他记事的时候出入蜀河的骡马有100多头。

  商务活动的繁忙和复杂,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和章程办事,于是代表各地客商利益的商会组织应运而生。黄州客商建立了黄帮,关中客商建立了陕帮,江西客商建立了江西帮,四川客商建立了四川帮,武昌客商建立了武帮,回民客商建立了回帮,船民建立了船帮,当地商人建立了本地帮。

  八大商会活跃在蜀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描绘出千年古镇的商贸繁荣景象。一业兴带来百业旺。造船、修船、编织业诞生了。旅社、茶馆、酒店、烟馆出现了。棋牌麻将、说书等娱乐业兴起了。各种小吃遍布街头,有名的有回民的羊肉包子、羊肉火烧,还有肉包子、菜包子、锅盔、锅贴、凉粉、凉面、甜酒、油条、麻花、芝麻糖等。私塾、公学很有规模,公学校长项老先生声名远播。项家药铺、郑家药铺十分有名。钱庄、当铺门前人流如潮。铁匠、铜匠、银匠、锡匠应有尽有。民国十年,蜀河出现了最早的电报局,它是随着船运、货运、商贸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主要是沟通市场信息,方便生意往来,可见蜀河当时被称之为“小汉口”是名副其实的。

  八大商会不仅在蜀河从事商务活动,而且发扬了各自的文化。他们纷纷建起自己的公共聚会场所——会馆,黄帮建起了黄州馆,陕帮建起了三义庙,回帮建起清真寺,江西帮建起了万寿宫,武帮建起了武昌馆,船帮建起了杨泗庙,本地帮建起了火神庙,加上蜀河中学的五指柏,构成蜀河古镇的八大文物古迹。在古时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蜀河古镇,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古迹,充分表明那时蜀河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盛极一时。

  黄州馆位于蜀河古镇下街后坡,清代时由湖北黄州客商建立,是陕南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会馆杰作。远观,气势恢宏;近看,细节精致,无处不透着当时会馆的精雕细作与繁华景象。黄州馆由门楼、乐楼、拜殿、正殿构成。门前和台阶上由对称的石狮和抱鼓。中柱、边柱以及次楼均为砖砌,砖面模印有阴文楷书“黄州馆” 三字。牌楼与乐楼巧妙相接,浑然一体,其设计之精心,构筑之巧妙,不可多得。乐楼为高台建筑,前台不设山墙,观众可以从正面和两侧观看演出,楼上有金匾一幅,楷书“鸣凤楼”三字,相传为武昌某状元所书。拜殿在正殿之前,与正殿均为硬山式顶。

  黄州客商有四种大型活动需要在黄州馆举行:一是召开年会,商讨黄州客商一年的生意大事,进行科学决策;二是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广交会的形式,洽谈生意,签订定货合同,把生意做大做强;三是举办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活跃黄帮会员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开展黄帮的各种庆典活动。

  至于黄州馆建设的如此精雕细作,富丽堂皇,美丽壮观,气派非凡,则主要是显示黄帮生意兴隆、实力雄厚、势力强大、领军蜀河商场的主导地位。

建筑特色

 
  在文物普查中,陕西省旬阳县惊喜的发现了26座清代民居。文物专家称,我国北方发现保存如此完整、又具有明显长江流域楚文化特色的清代民居群,在我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属罕见。
             蜀河古镇

  旬阳县清代民居零星分布在汉江沿岸的蜀河镇、双河镇、红军乡等乡镇,四周多依山傍水,地势开阔,树林葱郁,良田环绕,交通便利,连贯成一条大环线。布局以对称均衡的单体天井院落为主,屋面样式集风火墙与硬山并存,抬梁式构架与穿斗式构架同用。各具情趣的局部装饰突出整体装饰艺术个性,其中垛头装饰多以泥塑瑞兽、彩画百禽、人物花草为主;门窗装饰多以线刻、透刻、浅浮雕等手法反映“福禄寿喜”为主;脊饰、桃枋、撑拱、柱础等装饰亦各具特色、生动传神,集中体现了南北兼容又相对独立的长江流域楚文化特色。

  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我国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旬阳境内多为湖广移民。为什么移民看中旬阳这块地方?为什么移民主要分布在汉江两岸及蜀河沿线的蜀河、双河、红军等地?为什么来到旬阳的多为湖广移民?其原因直接与蜀河古渡有关。那时蜀河古镇是陕南商贸重地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而且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适宜人群居住和开发,移民选择这块地方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战略眼光。当时的交通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沿汉江而上到安康、汉中四川的水路,一条是沿蜀河古道去西安的陆路,移民在汉江两岸和蜀河沿线定居也就顺理成章了。从地理位置看,湖广移民经汉江黄金水道直达蜀河,方便快捷,从蜀河商贸情况看,湖北客商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在他们的作用下,湖广移民多来旬阳落户就不足为奇了。

  蜀河古镇的民居也多为移民所建,且具有明显的南方建筑特色。正街均为木质结构的楼房,门面全是木板,开门时将木板一块一块地取掉,关门时又将木板一块一块地装上。木板门、木板楼、风火墙、瓦屋顶形成蜀河古镇独特的民居风格。风火墙是户与户之间的隔墙,青砖砌成,直至屋顶,以免发生火灾。古镇民居也多为单体天井院落,许多移民的后代还居住期间。那天,我们来到孙家老院,房子里面全是古老的桌椅、板凳、厨具、器皿等等。朋友想买那件古铜盆,房主说家中其他人都在外地工作,让他看家,不能卖。朋友想买屋里的一块石头,主人还是不卖,并说卖的钱用了就完了,东西放在那里就永远存在。看来,蜀河古镇的居民还是有文化品味的。

特色美食

 
  蜀河八大件
 
  据说“八大件”是陕南旬河沿岸的一种乡村饮食形式,因学识所限,我并不清楚这种饮食形式或称饮食文化到底存在于陕南的多大地理范围,亦不清楚其在乡村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有多高,更不清楚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之后产生了多少流派,但这种据称隐约与“八仙”有关的“浪漫主义”饮食文化却的的确确地存在于蜀河古镇之中,并成为整个旬阳县域范围之中的独特饮食代表。
         蜀河古镇 八大件

  因蜀河古镇以回族居民居多,因此蜀河流派的“八大件”必然会被打上“清真饮食”的烙印,这反到会对人们产生更多的诱惑,至少我对“八大件”是心存敬畏的,怕一不小心会越雷池半步而落下不尊重民族习惯的骂名,因此,我也就并未曾对这个称之为“八大件”的饮食文化做过多的探究与品位,顶多只有一些形式层面的浅表性观察与理解。不过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蜀河“八大件”的特征与取向更多的取决于厨师的民族,汉民厨师刀下的“八大件”必然会将非清真食品恰如其分的引入其中,而具有纯正回族血统的厨师肯定会坚守自己的信仰,游刃期间,决不会背离《古兰经》的教诲,却也能将“八大件”做的喷喷飘香。

  “八大件”真正的概念和含义据我判断,应该是一种菜品的制作程序。全套八大件为八凉八热,八荤八素,一席八人同坐。开席便有八个凉菜,中间置一拌凉菜的大盘,将凉菜适量放入中间空盘,再将调好的拌菜汁子浇上,搅拌均匀便可食用,称之为和菜。当然,出于卫生和文明的考虑,也可将拌菜汁子放在客人面前的小碟、小碗内分餐,但早已没有了觥筹谈笑,推杯换盏的热闹与气势了。四荤四素的凉菜多取农家的常见原料精心制作而成,四素一般以时令菜蔬搭配,或青、或黄、或绿、或白,颜色较清爽,四荤多以牛肉、动物肝脏等杂碎入品,颜色较为深沉。四素与四荤交相呼应,开席便注重色调的搭配,体现出色香味俱全的别具与特色。

  热菜共八道,也是四荤四素,但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八个四荤四素的热菜分为四汤四炒,也就是有四道以汤为主,四道以炒菜为主。间隔而上,讲求程序。一般在酒过三巡之后,便要撤换凉菜上第一道热菜了,如果是红白喜事的宴席,此时该由主人向客人一一敬酒了,用本地话叫“看酒”,这是主人答谢客人的隆重程序,客人一般不得拒绝。蜀河“八大件”的第一道热菜均为汤,并大多为鸡丝鱿鱼粉丝汤,此道菜香浓无比,为开胃之汤。其他热菜有莲菜盒子、羊肉小炒、萝卜炖羊肉、菜蔬小炒、干豇豆炒腊肉、汉江鱼块、鸡蛋肉糕汤等等,主要根据厨师预备的原料和个人喜好决定,并无定法。八道菜品虽无鱼鳖海怪、熊掌鹿鞭、天鹅大雁等稀世奇珍,但却包含着一缕浓浓的家常气息,反到更是余味绕梁,数日不绝。

  西安色友两次来旬,都品尝过“八大件”,因去年来人较少,出于节约的目的,而未让他们品尝全套的“八大件”,他们满嘴流油却又满怀遗憾的走了,今年人多,便在蜀河古镇品尝了全套的“八大件”,不管他们吃的咋样,我到是吃饱撑了,但据说他们仍然满嘴流油,还说:明年再多带些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访千年蜀河古镇,领略别样汉水风情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姜华作品 | 蜀河
人称“小汉口、钱窝窝”的蜀河,汉江上最具原生态气息的古镇!
陕西秦巴山巅有座小庙,推门就能望见汉江,还有古洞可以直通四川
蜀河古镇黄州会馆——陕西一座江南风情的“清代宫殿”,是湖北人的杰作
【三秦文学】丁天地:【城建风云】(小说连载第76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