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啥咱家孩子的“学习计划”总是形同虚设?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经过我们多方面的努力,例如给孩子讲道理、做分析,然后孩子终于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建立起信心。

他们有了很明确的努力目标,并且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也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有些计划甚至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等等合力打造的最适合孩子的“完美学习计划”。

但没有多久我们就发现孩子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学习计划也变成了一张废纸……

再好的道理也不可多说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可能既生气又失望,甚至次数多了之后也会开始焦虑,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未来发展也开始变得悲观了起来。

由于这类“沟(洗)通(脑)”不能做得太频繁,总是去做这些事情,即便都是鼓励孩子的话也会让孩子越听越烦。

有些家长会觉得是自己的道理讲得不够深(刺痛),所以就变着法把孩子的问题说得更加严重,并与之跟未来各种糟糕的可能建立起“因果关系”。

但往往这些努力都是白费,非但如此,还可能对孩子造成很多的“伤害”。

毕竟道理孩子肯定都懂,家长总是反复去说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排斥心理,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认知判断,更严重的则是有些孩子很可能因为更加的内疚、自责而产生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变化。

尤其是那种孩子确实是真的有去努力过(哪怕只是认真努力了一两天)的情况下,我是非常不建议家长继续再从这个方向解决孩子的问题。

补品虽好,不可多吃;道理再好,也不可多说。

是否有学好的需求是关键

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坚持不下来我这里就不多做分析了,作为家长,你只要能够确信自己的孩子有强烈的学好欲望需求就可以了。

后面家长只需要按照我给出的建议重新做一下调整,一定会让孩子有很大转变的。

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一定得是让孩子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

事实上我们在给孩子讲一些道理的时候,本质上就是通过孩子对道理的认同产生需求——例如让孩子意识到学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就一定能学好等等,使得孩子不但想达到某个更好的目标也愿意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有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距离是非常远的,而且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目标本身就比较难实现或者实现目标需要的时间太久等,这种情况下孩子“三分钟热度”发生的频率高是正常的。

所以孩子如果自身的变好需求不强甚至可有可无,那么再完美的计划也不会有任何意义。

以“目标”为导向的误区

现实中大多数人做的“计划”往往都是以达成目标为导向的,尤其是在工作上,这样的方式确实是可以提高个人、团队的工作效率,能够更有效地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

但放在学习上,尤其放在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错做了。

计划需要重新做,而再次重新做的计划尽管可以依旧去强调“目标/结果”,但具体的计划内容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计划能否实施下去、能否发挥价值的关键就在于此。

以孩子为本,以效能感提升为导向

1、以孩子为本。

强调以孩子为本是要提醒父母不要因为过于关注“目标”的好、意义而忽视了孩子自身达成目标的难度、条件。

在这件事情上家长和孩子“共情”也很容易——给自己做个半年或者一年之内实现收入翻倍的目标的工作&学习计划,看看是不是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行。

在学习上,努力本身就是难题,用难题解决难题,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变成了“难题²”,可能性反而更大。

要知道孩子的态度、兴趣、现实状况、习惯、方法以及内部的心理机能和外部的环境等都会影响努力以及努力的效果。

所以我们的建议、要求等一定要建立在适应孩子上述特点的基础之上才对孩子有用。

2、以孩子的效能感提升为导向。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放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面对渴望达成的目标时,经过分析、判断,孩子对自己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产生的主观判断。

孩子只有对学习这件事情或者说对达成某一目标具有自我效能感,他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主动、自信,并且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要达成某一个学习的目标,家长和孩子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过于关注“结果”。

我们很习惯于把“结果”描绘得非常完美,这会让我们为之心潮澎湃,并产生马上就要去做的冲动。

当然,很多人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会马上为如何达成这一目标而制定一个非常全面、完善甚至是堪称完美的学习计划。

甚至有很多人也都意识到了只有能够完成的计划才有意义这点,所以会非常注重每一条计划的可行性,诸如个人基础之类的因素也都考虑进去了。

这样的安排,除了少数孩子能够做到,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大概率会出现我们文章开头说的问题。

这样的安排其实就是以“目标”为本、以“目标”为导向了。

孩子作为一个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认知以及感受等,面对我们给他勾勒的“目标”,孩子确实很有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我也要”的需求,而在我们的鼓励和引导下,让孩子在那一刻获得“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对很多家长来说也不是难事。

这些目标本身很难短时间达成。

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勾勒的是关于中考、高考甚至是人生、职业选择等更远的目标,这些目标需要孩子几年的时间才能够看到结果,而在这个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孩子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困难、打击,不仅仅只是来自学习上的,也可能是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甚至是社会。

而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有可能会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些事情就导致孩子产生了“我不行”“我做不到”的判断,进而导致前功尽弃。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可以把制定目标时的那种精气神一直保持着,这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我们的学习计划一定要做调整:

1、目标有了就先放在那里,多数时候这些目标真的太远了。

2、把太远的目标按照时间节点从远到近进行分解,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不是孤立的小目标而是有关联的小目标);

3、最好分解到“周”,最长不要超过“月”;

4、有些目标达成的节点可以跟学校考试相结合,例如文化课学习可以跟周测、单元测、月考以及期中、期末考为节点,并以此节点调整对应周期的具体计划。

这样做的好处不在于孩子更容易达成最初的学习目标,而在于孩子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

例如我们本周周测结束后,完成必要的总结分析之后,马上去围绕如何提高下周周测成绩为“小目标”的学习计划。

我们可以把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做的事情分解到未来一周的每一天,孩子每完成一天的计划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达成这个“小目标”。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老师还能够给予孩子一些积极帮助,包括指出不足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等等,甚至就算是什么忙也帮不上,但能够在孩子认真完成每天计划的这件事情及时给予肯定,对孩子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但我们在说什么、要求什么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这些事情到底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谈崩”了不是因为父母说的事情不该说、说错了,而是在于父母只顾着自己阐述观点和解决问题本身,却忘了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产生愿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行为,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做家长的错。

我们没道理要求孩子也必须具备我们现在具备的思维、逻辑、认知等能力,对孩子来说看不懂、不理解甚至不接受的表现才更正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招生团队如何打造(3)有效提问才是硬道理
【亲子】孩子学习不自信?教你培养一个高效能的学霸
孩子学会这八个复习方法,成绩会明显起色,关键还是思考
咱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自觉”?∣家庭教育实操指南13
一遇到因难就放弃,孩子自我效能感降低,如何让他自信,高效学习
高考最值应以目标结构为导向,加以变形,没有难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