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近中考、高考,过度焦虑怎办?

在这段时间,对于大多数即将参与中高考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例如比较常见的表现是孩子到了这个时候容易烦躁,而且会莫名就突然心跳加快、心悸、不安、紧张甚至是害怕。失眠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焦虑表现,除此之外有的孩子还可能会有恶心、头晕、头疼、肚子疼、尿频、坐立不安等表现。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发现自己真的有点无能为力——不开导不放心,开导了却可能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烦躁……

尽管提到“焦虑”尤其是在当下我们习惯性会往比较糟的方向思考,甚至会想到孩子万一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会导致厌学、自我放弃甚至是抑郁之类的问题出现。

但其实适度焦虑是有好处的。

一、适度焦虑是有益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焦虑是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甚至还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对孩子来说这种经历的本身也是在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所以只要不是非常严重,父母大可不必如临大敌。

否则孩子那边本来其实已经好不容易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却因为我们的乱入搅乱了孩子的自我调节。

想一想当我们遇到压力、挫折时,是不是有些时候也并不需要别人的关心关注,反而更多希望能够有个更“安静”的环境让自己慢慢思考、解决呢?

二、“适度”因人而异

父母需要知道所谓的“适度”对不同的人来说相差可能是很大的。

我们切勿用他人或者自己的标准/感受来评估孩子的问题。

这主要是跟孩子的人格、生理、心理等特点有关。

不同孩子的自我评价的标准相差很大,那么他们即便是面对同样的考试“结果”时心态也会完全不同,而且这事儿往往并不取决于孩子目前的真实能力、学习成绩。

例如有些孩子会因为各种原因过分看重“成绩”这个结果,他们可能是因为自我的要求过高、过于完美,或者是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值过高等,所以他们会对不好结果产生较强的“恐惧感”。

这部分孩子的“适度”水平肯定就会偏低。

需要说明的是自我评价水平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好。

例如过高容易对自己、他人要求过高,也会导致盲目自信、固执、偏执以及过于自负等问题的出现,而过低的话正好相反,孩子可能会出现不自信、自卑、怯懦、畏惧社交等表现。

三、如何缓解过度焦虑?

上面说过每个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其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面对中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一定会有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的言语疏导通常情况下是难有明显作用的,例如“不要太在意结果,只要尽力了就行”“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失败了也没关系”“不就是一场考试嘛,平常心就行”等,其实这些话孩子自己会不知道吗?

正是因为这些话本身就发挥不了作用这才使得孩子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

当然,不是说这类安慰、疏导孩子的话父母就一句都不能说,说是可以的,但建议一是不要频繁说,二是不要“只说不做”。

接下来我就说几个“做”的建议:

1、家庭环境的调节

尽管我们常说“妈妈快乐全家都快乐”,但到了这个阶段,往往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情绪才是家庭情绪的“晴雨表”——孩子情绪高涨那么全家都能乐呵呵地,反之孩子情绪低落父母可能大气都不敢喘……

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刻意营造某种氛围,必须注意孩子的反应。

例如孩子很焦虑、很烦躁父母却非要装出来都很兴致勃勃的样子,在家里谈笑风生、各种耍俏皮等,对有些孩子来说会有疏解压力的作用,但对有的孩子来说却可能会导致他们更烦。

但有几点是100%做了不会出错的:

一个是父母之间不要出现争吵的情况,各种“唠叨”“数落”啥的能忍就尽量忍住了,实在忍不住也要避开孩子说;

另一个就是父母自身不要一副死气沉沉、悲观消极的样子——做不到更好就维持住“平常”即可,只要父母都很“正常”就行。

2、管住嘴、做好饭

管住嘴、做好饭”这个要求适用于非常多的家庭。

对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到了中考高这个阶段,通常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心理、要求等问题基本上已经是有心无力了,少数还能够“掌控”的东西也就数“做饭”的发挥空间最大的了。

父母把各种无用的操心、担心、焦虑转化为钻研如何做好饭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焦虑的人本就没有胃口,如果还是常规的“家常菜”孩子可能真的会更没有食欲的,所以除了注重营养之外,父母一定要从“创新”上下功夫。

照着书做也好照着视频做也罢,总之一定要让人觉得“看上去就有胃口”,如此孩子真的可能会多吃一口,而“多吃口”就可能会增多一点交流的时间、增多一点疏解压力的时间……

吃好了才更有“力量”对抗各种压力。

3、父母可能需要先从自己入手

疏解压力、焦虑这种事情之所以很难,主要是难在了当事人自身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已经出现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问题的情况下有很多人会因为种种顾虑、担忧而拒绝接受疏导、治疗,甚至会拒绝承认自己有问题、拒绝别人的帮助。

一般来说导致孩子拒绝接受疏导的原因大致为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畏惧自己真的“有病”(病耻感)以及青春期比较常见的“逆反心理”影响。

这种情况下对一般父母来说想要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面对这样的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先从自身入手——尤其对那些自己本来就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的家长,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先自己去接受某些咨询、辅导。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此时要求孩子去改变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就只能通过朝夕相处的父母的改变来带动孩子改变,而偏偏父母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就是让我们自己先知道该做哪些改变。

所以如果孩子的焦虑表现比较严重且拒绝交流、疏导的情况下,父母一定要先从自身入手。

4、几个缓解焦虑的办法

上面说的情况其实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也是我们都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很可能意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但如果孩子本身也有解决焦虑、压力过大的意愿,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或者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用的话,作为家长这个时候其实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了。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要一遍遍告诉孩子解决那个问题有多重要、多迫切,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去思考、解决具体的问题。

以下几个方法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看看如何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实践实践。

(1)适度运动。

运动是非常好的减压方式,而且运动还会对饮食、睡眠带来很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身体、精神维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水平。

但是要注意度,不要太疲惫。

(2)倾诉。

找人倾诉是非常好的疏解压力的方式,哪怕只是一味抱怨也有利于消耗掉那些负能力,负能量消耗得多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自然也就会好转,而且很多时候一些问题只有说出来才会意识到“其实也不是什么多大的问题”。

但倾诉对象比较难找,多数情况下父母都不是孩子们愿意倾诉的对象,遇到这种情况可能需要寻求同学、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帮助。

实在没有信得过的人也不必苛求,可以试试“写”的方式。

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是写负面的,写完之后可以再去写点积极的——实在找不到让自己觉得积极的事情就尝试看看能不能换个角度从负面、消极的问题中找到一些积极的东西。

(3)积极的行为以及积极的心理暗示。

一个人陷入焦虑情绪不能自拔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在这固定的“循(认)环(知)”中总是一遍遍强化那些消极、负面的情绪。

外人可以通过某些干预从外部力量来打破这个循环,但自己其实也可以轻易就打破的。

例如早上出门之前以及晚上回家之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几遍“我很强、我很棒,加油!”并挥舞一下胳膊、拳头啥的发发力,然后挺胸抬头去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没错,这种自信的力量更像是假装的,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便是这假装的自信也一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影响脑内睾丸酮和可的松的含量),尽管是假装的,但一样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多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积极vs消极肯定是此消彼长的。

我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见文末,如需要原文档可联系我),看上去确实是像是“鸡汤”,但此时能够多读读、看看并且去品味一下的话,会有很好效果的。

(4)正念减压、劳逸结合

很多时候专注于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是容易忘记很多不好的感受、思绪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很多人为了摆脱某些负面的情绪、思绪就会努力让自己“忙”起来。

但一味“忙”必然会导致疲惫、效率降低等等问题,一旦松弛下来各种负面的情绪可能就会再次一拥而上。

劳逸结合是必须的,但“逸”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胡思乱想的思绪该怎么办呢?

可以试试“正念减压疗法”。

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减压方法,时间问题我们可能来不及“面面俱到”,那也没关系,可以先从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实施。

例如我举个例子当我们的思绪又不自主地去转向一些悲观、消极的问题上(例如万一没考好怎么办、万一没考上xx学校怎么办等)时,我们要提醒自己就此打住,不要去继续推导这些问题引发的各种可能。

然后我们尝试对各种消极的情绪、意识不进行任何的进一步分析

就像遇到一道肯定不会做的题直接放弃一样,这道“题”既然不会让我们快乐而只会让我们“解”得很痛苦,那我们就不必纠缠了。

反之一些比较积极的兴趣、意识我们却可以根据情况“解”下去。

如此一来我们慢慢就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意识,成为自己它们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被它们带着我们到处跑。

(5)进行专业心理辅导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父母千万要注意:最先需要辅导的未必只有孩子

通常情况下父母也是需要相关辅导的(关于这点前面已经说过原因了),除此之外也勿要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心理辅导老师(心理医生)就万事大吉了,这其实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写在最后

当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性的问题,所以父母不要轻视孩子的诸多情绪表现,但也不必太过紧张,通常来说只要某种负面表现持续实现不是很长(例如二到三个甚至更多个星期)或具有某些规律性(例如逢考必焦虑),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只要能做到多关注、多理解、多沟通,通常大多数问题都还是很容易解决的,而一旦真的遇到某些问题了也不要慌张,更不要逃避,越早、越及时面对、解决,就越容易解决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孩子焦虑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别的不知道,至少这3条不可少
3大情绪常来闹 教你如何制约宝宝
【心理学科】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应该怎么办?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孩子释放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太脆弱”,是孩子最不应该得到的调侃
孩子抑郁了,父母该如何做,才能消除自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当妈妈不再唠叨孩子,妈妈开始失眠烦躁了,养孩子为什么这么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