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激荡四百年:北魏隐忧频现高欢出世,吏治败坏崔亮始作俑者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06篇
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冬,胡太后派使者宋云和僧人惠生到西域求取佛经,再掀崇佛高潮,有识之士深以为忧。
司空、任城王元澄为此上书道:“孝文帝迁都后规定,城内只许设置僧、尼寺庙各一座,其余的都放在城外。这主要是因为僧人和世人不同,想使他们清静地居住在尘世之外。先帝时,沙门统惠深开始违反禁令,从那以后偷偷谒拜的人越来越多,都城寺庙超过五百座,将近三分之一的民房被侵占,以致寺庙与屠房、酒肆等污秽之地混杂。
孝文帝的规定不只是为了使僧俗分开,同时也为了防微杜渐,以免出现僧人之乱。从前,佛徒立寺传教,大多依山林而居,现在的僧人却恋着城市,是因为他们被利欲所诱惑,这是释氏的糟粕,佛祖的败类,为佛教戒律所不容,国家制度所难许。臣以为,凡是都城里没修好、可以搬迁的寺庙应迁到城外去,僧人不足五十的寺庙统统合并,各州也按此办理。”
然而,元澄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北魏崇佛之风不减。
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正月初七,元诩下诏宣布:“太后临朝已近六年,应当用诏书向全国发令。”胡太后的权威进一步提升。
元宏进行吏治改革时,文官和武官各有晋升渠道,互不干扰。元恪即位后,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一些武官开始进入文官序列,到了元诩在位时,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武将更加骄横。
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瑀为此上书,请求修订选官的规定,以限制武将,不让他们在朝中列入士大夫的清品。
消息传出,议论和抗议之声到处都是,有人在大街上张榜,约定集合时间去屠灭张家。张彝父子却平静自如,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二月二十,羽林、虎贲等将近一千人来到尚书省叫骂,寻找张仲瑀的哥哥左民郎中张始均不得,就用瓦片、石块砸尚书省的大门,无人敢管。
这些武士更加肆无忌惮,手执火把引燃路上的蒿草,用石头、木棍作为兵器,攻入张家,将张彝拖到堂下,肆意捶打污辱,并烧毁房屋。
张始均本已跳墙逃跑,但又赶回来向贼兵求饶,请求他们饶他父亲不死,贼兵们趁势殴打他,将他活活投到火里烧死。张仲瑀受伤逃脱,张彝被打得只剩一丝游气,过了两晚后一命呜呼。
此事发生后,远近皆惊,但胡太后只抓了闹事的羽林、虎贲中的八个首恶分子,处以死刑,其他的就不再追究。
二月二十五,胡太后又颁布大赦令来安抚他们,宣布武官可以按资格入选,朝廷如此纵容武官,有识之士都觉得北魏将要发生动乱。
后燕灭亡时,燕郡太守高湖逃奔北魏,儿子高谧官至侍御史,后因犯法被流放怀朔镇,几代人居住在北境,养成了鲜卑人的风俗习惯。
时至今日,高谧的孙子中有一个叫高欢的,深沉有大志,家境贫困,在平城服役,富家娄氏女儿看到后,认为他不同一般,便嫁给了他。高欢得以有了马匹,开始充当镇上的信使。
禁军兵变时,二十三岁的高欢恰好在洛阳,亲眼目睹张彝被打死,他深有感触。回家后,高欢开始倾尽财物来结识宾客。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高欢道:“宿卫结伙焚烧大臣住宅,朝廷却畏惧他们叛乱而不敢过问,执政到了这种地步,事态可想而知了,岂可死守着这些财物过一辈子呢?”
于是,高欢和怀朔省事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户曹史孙腾、外兵史侯景、狱掾尉景、蔡俊等人结成一伙,均以仗义任气而称雄乡里。
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果是在和平年代,高欢可能一辈子都是个小吏,但他见微知著,敏锐的看出北魏内部出现问题,并果断做出决策,最终成为一代枭雄。
当时,北魏朝廷官员名额已经很少,应选的人却很多,吏部尚书李韶不敢得罪人,停止选拔官员,引得众人不满。
于是,北魏朝廷以殿中尚书崔亮为吏部尚书。崔亮奏请制定新的选拔标准,规定不管应选者无论贤愚,只以其待选的时间为依据,时间长者优选录用,因此那些长时间待选的人都称赞他有才能。
崔亮的外甥、司空谘议刘景安深不以为然,给崔亮写信道:“两汉由州郡推荐人才,魏晋循汉代旧例,又在州郡设置中正,虽难言尽善尽美,但所选之人十有六七是合格的。然而,当今朝廷选拔人才,只要求他们文采好,而不考察本性;察举孝廉只根据章句学问,而不看他们有无治理之才;设立中正只辩识姓氏,而不考察应选者的才能和品行。选取士人的范围既不广,淘汰的标准也不严密。您被委任主管铨选,本应改革弊政,为何反而以年资长短为标准呢?如此,谁还会注重名节和品行?”
崔亮回信辩解道:“你之所言确有深刻的道理,但我的办法自有原因。古今不同,应该与时俱进。从前,子产铸造青铜刑书来挽救时弊,叔向以不合先王之法讥刺他,这和你用古代礼法来责难我有何不同!”
洛阳令薛琡也上书道:“百姓性命掌握在官吏手上,如果选拔官吏只按他们的年资,而不问他们能力大小,就像排队飞行的大雁一样按顺序来,或像穿在一起的鱼一样由先而后拿着名册叫名字,那么吏部只需一名官吏就足够了,按顺序用人,怎能叫做铨选人才呢!”
然而,他的上书交上之后,没有得到答复。后来,薛琡又因此求见元诩,再次上奏道:“请求陛下命王公大臣推荐贤才补任郡县长官。”
元诩下令让大臣议定这件事,但事情始终没有下文。
后来,甄琛等人接替崔亮担任吏部尚书,因论资排辈的办法对自己更有利,便继续奉行,北魏的吏治由此开始败坏,崔亮始作俑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北朝系列》梁魏并立之十五:北魏吏选混乱与陈仲儒议改音律
北魏著名的吏政、度支管理者崔亮
停年格是北魏时期的一项人事制度,化解世族豪门与武官之间的矛盾
不简能否,何谓铨衡(资治通鉴卷一四九之一)
荒唐背后是无奈的现实
【格格讲坛】最早的“大老虎”如何猎取成群美女——话说嵌名诗之六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