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付昆祥:非遗与传承,郑和舰队启示录
userphoto

2024.01.16 北京

关注

导语

他几十年只做一件事,成功复原了郑和舰队208艘船舰模型。在今天中国大航海的时代,我们必须去思考,郑和舰队的给世界带去了什么,它为什么又消失了?

付昆祥

古船船模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我叫付昆祥,古船船模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我从12岁就开始很有幸,被选入了航模队,专门从事模型的制作。到今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十多年前,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围绕着西洋船,制作它们的模型。我手上有上千套西洋船图纸,制作出去的这些西洋船模型上万条。对于这些模型,我特别特别熟悉,看一眼就能知道船的功能、特点等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这样的工作有几十年了,我很得心应手。

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广交会,我和平时没什么不同,依旧忙着跟客人交流沟通。突然间,我听见一个小孩的声音在喊"May Flower"。仔细一看,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美国小姐姐,带着弟弟跑到我的模型面前。姐姐指着船,不停地在跟弟弟说着什么。然后翻译告诉我,姐姐跟弟弟在讲五月花号帆船的故事。这次广交会结束后,姐姐给弟弟讲故事的画面一直围绕在我心头。大家说我做的是文化产品,之前我一直不理解什么是文化产品。姐姐跟弟弟说故事的画面给我上了一堂课,似乎理解了这个定义,但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这么几十年,我一直在做别人的文化产品,难道我们悠久历史的中国就没有可以展示的文化产品了吗?

从那天起,在我的图纸里,就多了中国船的资料。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可以作为系统研发的开端的船型。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郑和"、"云南"、"昆明"这几个词同时出现的时候。这一下我知道我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选了。所以根据这些基本的数据,我确定了我要做的船型,那就是福船船型,更适合郑和的船队的要求。

既然船型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福船的制作。过去船型的大致图纸我也有,也做过一些。但既然要去系统绝对的去做,那就不能差不多了,或者是大致去表现它。因为我过去是一个专业的航模运动员出身,在制作中我们要求很苛刻。0.02毫米的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参赛成绩。所以既然要做,我得认真地尽我自己的全力去做。船型虽然确定了,但很多细节需要我们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此,我花了一年的时间。

又用了两年的时间,我的第一个版本的郑和船队终于完成了。在做这个船队的过程中,吸引我的不仅是整个船队,还有当时的科技、船队的编制等等。一系列都让今天的我们不由得感叹。二百多艘船同时出海,虽然没有现在的通讯设备,但是它传递信息方式的多样完全可以应付各种自然环境下的信息传递。

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鼓声、钟声来传递;能见度高的时候可以打旗语;夜晚则用灯笼。船队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型交通艇、运输艇,来传递信息及物资。虽然没有高科技,但是丝毫不会影响近三万人的海上冒险。这样完善的配备在当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

接下来的几年,我觉得我自己更像一个船长,驾着我的船,在浩瀚的大海上不停地在寻找宝贝,把我能找到的中国造船、中国海洋文化的这些宝贝一件一件地装到我的这条船上。这么几年的辛苦,虽然我没有钱,但是看到这一条船上的宝贝,我觉得我无比富有。

郑和船九桅十二帆的历史记载,怎么去表现在这条船上,不仅要它美观,而且要它实用。因为没有更详细的资料,我只能四处去寻找这些资料来充实我的船帆系统。九根桅杆的固定需要一个专门的桅杆底座,在资料收集中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的"可眠桅"技术。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在使用了。这个技术跟现代的中国帆船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两块夹板夹住桅杆,但这两块夹板必须与舱壁跟龙骨相连接,才能增加和固定桅杆的稳定性。

中国船的船帆与西洋船的船帆相比,中国船的船帆单块面积很大。每一块帆都装有像扇子一样的扇骨,然后每块帆配备三到四组绳索。所以它不需要很多的人,就能轻松地操控这个帆。在每块帆的桅杆下面,我们还制作了一个起帆绞车,类似于我们传统打井水的那种绞车。但是这个工具大大提高和增加了我们的收放帆的工作效率。

中国的这种扇形帆,只要有一点点微风,就能推动巨轮的航行。这样就增加了郑和船队在海上航行的动力。在制作郑和船的同时,又遇到了一些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确定了福船的船型,但是郑和宝船那么大,我要怎么在模型上表现出这个差不多万吨排水量的大船?它的总体结构怎么去确定,它的外形结构怎么去表现,这是我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对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造船方式有所了解,但等我真正开始用这些方式来制造这条船的时候,才发现,只有真正用中国的这些榫卯结构,才能造出如此大的宝船。这时候才真正感受得到,咱们中国过去的造船技术真是很先进。

在这些技术里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二重三重板的技术运用。它解决了我们在木板的弯曲、变形的困难程度,以及拼接板间缝隙的问题。说白了,我们在拼接一块板的时候,它会有一个缝,那我们就用第三层板把这个缝压住,从而增加了它的强度,防止渗漏。这就是一层板跟二层板的一个技术。还有一个咱们中国人一直在用的,壳板的钉连技术。别想着造船可能像咱们中国的建筑那样不用一颗钉子。实际上,在造船,没有钉子来连接这些板是不可能的。我们出土的一根钉子现在在国家博物馆,一根船钉,长度一米三左右,非常长。

所以我们的造船有这个钉连技术。在整个船体的制造过程中,我们大量地采用中国的传统工艺、传统手艺来制作。所以我感叹到,正因为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所以六百多年前,我们才能造出郑和船这样大的巨轮。如果按照历史记载的尺寸推算,郑和宝船的甲板面积相当于现在咱们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的甲板面积,怎么去排水?所以它要有一个完善的排水系统。

中国船的甲板铺设和西洋船不一样。西洋船一般是铺设单层的,而且它带一定的桥拱,也就是一定的弧度。而中国沙船不一样,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是一个平面,然后它是分段,一块一块地连接起来的。而且在分段连接的缝隙下面,他会设置一个专门的排水槽。而且平整的甲板更方便我们活动跟物品的摆放,还有一个功能。在遇到海浪的时候,这些分段的甲板可以作为一个救生板,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功能。

然后第二层甲板,它是从船舱连接到船舷两侧,船舱跟船舷两侧形成一个自然的排水通道。再由船舷两侧的排水孔,把排水槽下面的水都往船舷两侧的排水孔排出。这样再加上中国特有的水密隔舱的结构,所以郑和船队遇到再大的风浪,它也能顺利地度过。

船模的形状基本我们已经定型了,但是要怎样确定这个船的准确性,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模型界,都还是一个难题,我也正在犯愁。这一个难题怎么去确认,这个时候,有一个老人主动跟我们联系了。2018年,我的模型被选中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活动,作为为数不多的参加者,我们的资料被放到一些媒体平台上做宣传。一位老人主动和我们取得了联系,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杨瑞典,是杨景衡的后人。在历史上记载,杨景衡在福建从政三十多年,参加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件。当他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得到了郑和船队的一个船模。这个船模曾随第六次郑和下西洋,漂洋过海。后来,这个模型被供奉在浙江的瑞安。非常难得的是,杨瑞典老人年轻的时候见过这个船模,可惜这模型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

杨瑞典老人退休以后,一直在寻找跟他记忆相似的这个模型。几十年的时间,老人找过很多的船模,拜访过很多的造船师傅。为什么他还要来找我呢?杨老跟我说,这些船和他记忆里的船都不太像,直到他看见我们的郑和船模。杨老看到我们的船模的时候,好激动,现场几度哽咽。当时杨老跟我说,我们的船模跟他记忆里的船模,90%以上的相似度。这个时候我的心情特别的复杂,不知道是开心还是激动。最后我终于踏实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走的方法是对的,我是用传承的技术,中国传承的这些技术,来复刻我们这一条宝船。

2019年6月份,德国科技博物馆收藏了我一条郑和宝船天元号模型。因为模型大,为了方便运输,我的船体跟帆就拆开了,分开包装。那博物馆就请了欧洲有名的古船修复专家到馆里来组装这一条船。当时我在工作室跟他视频示范,和他共同同步地去组装这条船。欧洲修复专家,那肯定是欧洲的古船的专业人士。

我有些问题特别想问他们,对我们中国船的评价,中国船和他们的船有什么不同等等一堆问题。机会难得,但是带那么多问题去询问他。专家只给了我两个字的评价,震撼。作为一个航模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我在用过去的技术营造我现在的艺术。我带着我的项目走进校园,去教给孩子这些技艺,去给他们讲海洋船舶的故事,去告诉他们六百年前,郑和曾率领208条船,三万多人,前后二十八年的时间七下西洋。他们面对巨大的风浪,未知的海域,从未退缩过。

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航海不仅仅是一种冒险和挑战,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每一次扬帆出海,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能力的一种挑战。还想让他们知道,我们的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但是我们没有扩张中国的一寸领土。

我们只是一次次把医学、农业、纺织、建筑等等这些技术,带到那些比我们落后或者更需要的地方。我做船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航海的兴趣和热爱,更是想让他们明白,航海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和贡献。通过我的船舶和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意识到,航海精神和海洋意识是连接过去和现在、连接文明与未来的纽带。是我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做这个模型的意义在于,我用我的船模,用中国的海洋文化去告诉他们,六百多年前我们也是海洋大国,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但我们不去殖民他们的一寸土地。我们会把我们自己的科学技术,现代的技术去带给他们。

我们现在也是在这样做,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建设,或者今后的海上丝绸之路,我们也遵循这个,一直为这个目标去做。我们希望和平,但是和平的背后,我们必须有强大的实力,这就是我想表达的。用模型的方式去告诉大家,六百年前我们也是海上强国,今天我们也会做过去郑和同样的事情。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船”独得郑和青睐,成为下西洋的专属战舰!
他复活了郑和舰队~~
重现二千料郑和宝船
明朝的航海技术有多发达
剖析郑和宝船五大谜团
古代造船业的新高潮—明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