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侯瑞鹤: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纳孩子

侯瑞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你用心养育,凡事做对,而孩子却并非如你期待。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地有力量。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因为无法受挫的通常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

在我大儿子三四岁左右的一天中午,他在客厅里玩,我在厨房做饭,我喊他过来帮个忙,没想到客厅传来儿子大人般义正辞严的声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听着他稚嫩的声音说着这样有底气的话,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小小孩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到底是从哪学的”。此刻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从我这学的吗?家里常出现的场景是,收拾玩具时他要我帮忙时,我会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想到孩子这么快就学会并应用到我身上了,经过这样的事儿我开始反思对孩子的养育。

我们一直在接受着这样的教育:独立是好的,依赖别人是不好的。我一边教育孩子要互相帮助,一边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不加区分地告诉他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没有从孩子的视角去感受他看到的世界。

从那以后,当儿子再面对狼藉一片的玩具需要收拾时,我如果有空,就会和他说:“来,妈妈帮你一起收拾玩具吧”,儿子会开心地说好的,一边快速收拾。当我需要他帮助时,他大部分时候会乐意地说:“等下”、“马上到”。我会说:“宝宝长大了,可以帮助妈妈干活了”,他很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帮助我了。

真正的独立是一种健康的互相依赖。独立是在我强大时,我可以自由的朝向独立,当我依赖时,我可以放心地去依赖。因此,只有关系中的儿童,没有绝对独立的儿童,我们不要让那些教条的养育规则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爱。

一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儿子兴奋地给我描述说:“我们组建了‘闪电大队’,我是副队长,洋洋是大队长”。

我瞬间忽略了儿子的兴奋,第一反应间竟然是,“嗯,副队长,为什么不是大队长呢?”儿子洋洋自得地说:“是我自己选择当副队长的,我就是要当第二厉害的”。我又问建立闪电大队的事是谁提议的,儿子说:“我呀”。听到这,心中好像感觉欣慰些。

忽然,我对自己的反应感到好笑,“不就是小朋友之间玩吗,至于这么认真吗,我内心深处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回想我自己成长的经历,我第一次对学习成绩有记忆,是我小学三年级,参加一个全乡的数学竞赛,我获得了第二名,那一次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被关注和成就感,自此以后对学习成绩的这种追求,变成了我定义自我价值的追求。成年以后,我觉的我不再追求这些了,但是在那一刻我知道,是我想要第一名,是我觉的第二名就是挫败的,而孩子压根就没有这个概念。

事后我反思,这是在无意识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传递的信息是:你要当第一,因为第一才是好的,有价值的,值得爱的。如果长此以往,儿子一定会接受到这个信息,在他不能位列前茅时,感受到失败。在位居前列时,担心可能的失败。长此以往,抗挫能力肯定很低,心理脆弱,当不能一直保持优势时,逃避就成了自然的选择。其实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一天放学,正写作业时,我听到他生气地快要哭了,原来是怎么努力也写不好汉字,崩溃着急。我看了一下他写的字,对于初写者而言,我觉得还可以了。但是,他还是生气地说:“我写不好”。我问他:“什么是好的”,儿子指着老师写的样字说:“要像老师的那样”。我看了下,他的老师字写的确实很漂亮。

于是,我对他说:“我真的很欣赏你想要写好字的努力”。儿子被欣赏,稍微安定了一下。我接着说:“你的老师写的字确实很漂亮,你想写好却发现手不听话很生气是吗?”“嗯”儿子点头。“但是你想想老师练习了多少年,你才开始写,你要允许自己在写得好的过程中,从写不好开始呀,这是一个练习的过程”,儿子想想好像理解了这个逻辑。我说:“你看,如果你现在一写就能写得像老师的一样好,老师一听也会哭的,我可是写了三十年啊”儿子破涕为笑。开始认真的写作业了。

经过这件事情,我在想,我接纳孩子的挫折体验,给孩子提供空间,去表达他的情绪和他的想法,给他时间从这个挫折的经历中恢复,孩子就可以受挫不受伤。提升他的抗挫力。我们大人常常是见不得孩子经历挫折,去经历痛苦,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缺少能够容纳孩子的挫折的心理空间。当我们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我们常常去干预孩子的体验,希望改变他的负面情绪体验,但实际上这样恰恰阻断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过程,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去拓展我们的心理空间,学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更有能量更有力量去容纳孩子的痛苦。

2017年的春天,我在深圳参加萨提亚,积极心理学模式培训师项目学习,我的老师约翰贝曼在课上说,国家层面经过这些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我们现在要想一想,我们这个团队可以做一些什么,来帮助我们的这些中国的家庭更成功、更幸福的减少更多的负面影响。

跟随着老师的讲话,带着这份觉察,我的内在世界不断的扩展。从我,到我所在的学校,到我所在的社区,到我所在的城市,直至我到了全中国。我的内心不再只是一个自己,而是我变成了一个更大世界的一个小部分。所以,我的那些得失,我是否会得到好评,我是否完美,已经变得根本不重要了,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精神自由和放松。

回想起之前,我推掉了一些很有挑战性的课程邀请,迟迟无法独立开展课程,我给自己的解释就是,我这个人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唉呀我就是太负责任了,我就是不想误人子弟,在那一刻我窥见了自己,其实这一切,都只是逃避差评的借口而已。从那以后,我开始逐步卸掉这些心灵的枷锁,开始主动开展一些有挑战的课程,从关注我是否会得到好评,转移到更多的关注学员的需要,如何更好的支持他们成长,

在看到一些差评的时候,或者在看到一些不满意的反馈的时候,我再也不像之前,满脑子只是挫败感、伤心、焦虑、担心等等,甚至想着算了,要不就不做了。而现在,我会把每一次的不满意的反馈当成一个促成我成长和提升的一个机会,当我更多的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也更允许自己在孩子眼中偶尔会变坏,暂时的会做错。

比如,我常常会干预他的快乐,儿子有时候会说:“你是一个坏妈妈”,之前我听了以后我就会很生气,甚至有点委屈,而现在我听到就很平静,大部分时候还会很幽默地说,是吗,谢谢你告诉我,我会继续努力的,孩子往往会一笑泯恩仇,我们俩的亲子关系呢,变得也更亲密了,我也更有力量来履行做父母的责任。

在疫情当中居家学习的一天,我儿子他的学习清单里的,一个必做的任务,又没有完成,就早早的上床睡觉了,那段时间他的学习是越来越拖,拖到最后呢就不做了,我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我那天要求他说,你从床上下来,把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再睡觉,儿子拒绝,我再要求,他带着哭腔说,我很困,我要睡觉。我说,今天这个结果,是你白天选择晃悠不学习,不做作业导致。孩子扑腾的一下,从床上坐起来。大声的说,我今天就不。说完以后倒头就躺下,一副死磕到底的样子。

我当时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心里真的也很生气,同时也很无力,脑子就有一个声音说,唉,算了吧, 别管他了。当我觉察到这一刻的时候,我深吸了一口气,稳定了一下心神。不行,我要站在母亲的位置上。

我跟他说,我理解你的生气,我也欣赏你顶着压力,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但是,妈妈其实根本都不在乎到底是谁说了算,我只在乎你的成长。儿子听到这些话,翻了个身。我感觉到他的情绪有所缓和,接着我又说,我今天即使让你恨我,我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妈妈,我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给自己做个决定,说完我就离开了房间。结果两分钟不到,儿子气呼呼的从床上爬起来,来到了书桌旁,花了差不多10分钟左右的时间呢,就把作业完成了,接下来他若无其事的跟我讨论刚才的学习内容。第二天,早晨吃早餐的时候,我就问他,儿子,昨天晚上从床上拽起来感觉怎么样啊?儿子乐呵呵地说,挺好的 ,不错!

从我这次经历我可以看到,当我更多的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那么在乎在孩子眼中是差评还是好评的时候,我就更有力量能够把控规则,儿子能够感受到妈妈的稳定,他也更有安全感。我们谈了这么多,那我们到底接纳的是什么,又该如何做呢?

接下来我给大家来分享三点:第一点,接纳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孩子,每一位爸爸妈妈,在头脑里可能都会希望我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理想孩子的照片。一旦现实的孩子和理想的孩子不符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生气、焦虑、失望等等各种负面情绪,时下儿童、青少年、大学生自杀的事情屡屡发生,作为一位母亲和一个专业工作者,每每看到这样新闻的时候,我真的都感受特别的痛心,这些孩子很多都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而直接的诱发事件,往往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说被批评了,或者害怕可能的批评,担心考试考砸,或者有更优秀的人超越了自己等等。

我们不禁会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因为这些小事情,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其实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很多很优秀的孩子,他的外在有多优秀,他的内在就有多自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我一切都好。如果生活一帆风顺,一直名列前茅那还好,一旦遇到一些小的挫折,自信就会轰然倒塌,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或者产生拒绝上学,或者沉迷游戏的行为问题,更极端的还可能选择自杀的形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时候我在想,这些孩子在崩溃的时候,如果他能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在看到他真实的一面的时候,仍然能够认可和接纳他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那这样的悲剧会不会少一些呢。

我们来看这组数据,这是关于儿童青少年自杀原因 ,我们看排在第一名的是家庭矛盾,占33%。家庭本来是庇护我们的港湾,而在儿童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中,它就成了第一的推手,所以父母只有去接纳真实的孩子,孩子才更可能来热爱自己的生命。

第二点,我们无条件接纳的是孩子的生命体验,有条件接纳的是孩子的行为。当我们谈到接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担忧,一种是他做成这样,我还接纳他,我接纳他会不会宠坏他呢。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心里只想着我要接纳,要让孩子天天要快乐,结果在孩子不当的行为的时候,我们没有力量去约束和管教,所以我们无条件接纳的是孩子作为一个人,他有喜怒哀乐,他会恐惧,他会退缩,他会懒惰,这样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验。

然而,行为的接纳却是有条件的,父母就像我们在学开车时候的那个教练一样,孩子在家庭这样一个场所自由的成长,但是他的行为在一定的界限内是自由的,如果冲破这个界限,父母需要执行叫停的功能,这样子孩子其实会更有安全感。因为他知道,当他的行为冲破界限的时候有人叫停,而不用担心走向可能的毁灭,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生命体验,孩子学会爱自己。有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孩子就可能有动力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学会爱他人。

 第三点,父母要学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其实能否真正接纳孩子,最终还要取决于父母。能否真正的学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一方面孩子的需要被满足,他会知道,我的这个内心的世界是可以分享的,是可以被理解的,他会感受到连接,但是他还有另一方面同样重要,但往往容易让大家忽略,那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需要恰到好处的一些自然的生活中的挫折。比如说他会被误解,会被批评,会被拒绝等等,因为经过这些孩子就知道,在我的内心之外,和他人的内心有不一样的地方,懂得了这些,他才可能有动力去发展自己的力量面对困难。所以说,孩子的成长根本就不需要完美的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完美的父母存在于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中。

最后,如果说我们对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情的话,那就是面对孩子,父母在情感上的诚实,比任何的育儿技巧都重要,让我们自由放松的去爱,自信地管教,享受痛并快乐着的亲子之旅吧!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内容与方法
口述:溺爱儿子30年,他却递给了我一把刀......
侯瑞鹤丨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关注(0-6岁萌发安全感的种子)
孩子的成长的三要素:关爱、自立和挫折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内容与方法(孙云晓)(二)
静静地听孩子倾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