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云:回家的感觉(连载)

回家的感觉(连载)
         作者:随云
(十四)青春的岁月像条河 
没有找到那片莽林,也没有找到那幢农舍,但我的脑海里却老是浮现原土地公社的知青、舒昌力同学浑圆的脑袋和满脸的傻笑。昌力也是两路口的崽儿,曾与我小学同班六年。他的哥哥与我的二哥是同窗好友,文革时在重庆亨得利钟表店当营业员,其姐姐是六四年下乡的老知青。昌力聪慧过人但却命运多舛,这一切皆源于“文革旗手”江青那一句话——“杨尚昆在重庆的亲戚没有一个是好人”。

昌力的妈妈是“黑帮头子”杨尚昆的妹妹,无休止的审查批斗和政治迫害夺走了她的生命,昌力的姐姐也死于一场血染的恋爱纠纷。昌力随校落户在桐梓山的土地公社,但不久即在一场莫名其妙的斗殴中被打成严重脑震荡。经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成了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智障人似乎长大了许多。无论怎样叫他,他都只能望着我傻呼呼地憨笑。我很心酸,一个如此聪明俊秀的小伙子竟然成了傻瓜、成了废人,谁之罪啊?好多年之,只好又遣此返回城。
69年国庆节那天,我在重庆七星岗街头熙攘的人流中碰到他,他脑袋似乎长大了许多。无论怎样叫他,他都只能望着我傻呼呼地憨笑。我很心酸,一个如此聪明俊秀的小伙子竟然成了傻瓜、成了废人,谁之罪啊?好多年之后,我与昌力的哥哥、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副主任的舒昌文谈起此事,也不禁怆然泪下。昌力最终还是死于脑疾后遗症,噩耗传来,我们欲悲无泪、欲哭无声。
其实,在“老三届”知青中,像昌力、保全这样的悲惨事例举不胜举,我校的一位女同学在被公社干部凌辱奸污之后,反而受到不公正的处理,最终被迫远走他乡;有的女同学在回城希望破灭后,无可奈何地嫁给当地农民,又被戏剧性地树为“扎根农村”的典型;还有一个叫“豹子”的男生,为了能办病残回城,竟然亲手用斧头剁下自己的左小手指,然后提着斧头去逼知青安置办的人办病退手续……

这就是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劫难逃的命!我仿佛又回到了1969年那些春寒料峭的日子:
朝天门码头,雾气蒙蒙,一片阴霾。每天都有整船整船的知青顺江而下,到涪陵,进黔江,下万县……十八万九千少男少女,背着行囊,流着热泪,唱着悲歌,离开了重庆,离开了父母……
送行的人成千上万。有老泪纵横的父母,有咿呀学语的弟妹,有朝夕相处的邻居,也有相亲相爱的恋人。那撕心裂肺的哭喊震天动地,那生离死别的痛苦柔肠寸断。
泪眼朦胧的知青们站在船舷上,不停地挥舞手中的军帽,一遍又一遍地吟唱那首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了亲爱的家乡……”
“老三届”这一拨人,全国有1700万之多,大都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10来岁便逢“灾荒年生”,被饿得皮包骨头;求知欲正旺的中学时期,又被推向社会冲冲杀杀;“文革”的疾风暴雨之后,又由革命的“宠儿”变成“弃儿”而被发配至农村和边疆。虽然,我们被冠以“知识青年”的头衔,还蓄着流线型的飞机头去改变城乡差别,但多数人的真正学历却是“小学本科”。记得那时还流传着一个笑话:一女生下乡后给父母写信,一句“我与大狼同吃同住同劳动”,吓得家长大惊失色,赶紧下乡探究,却原是女儿将“娘”“写成了“狼”。
当知青那些年,曾经是无产阶级红卫兵的我们已经消磨了志气,解放台湾、解放美国、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已烟消云散,乡村的蹉跎岁月禁锢和埋葬着我们的青春。学大寨修梯田,敢教日月换新天,栽秧子打谷子,挥汗如雨度华年。人生最珍贵的宝华良辰、我们最充沛的黄金时光,就这样“明日复明日”地悄悄流逝。
当然,我们也并非一无所获。坠入深渊之后,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真实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会了理性的思考。我们还学会了忍耐,不屈不挠地与与命运抗争。尤其难得的是,我们与淳朴的桐梓山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我们早已远走高飞,但无论飞到哪里,总是心有眷念。   几乎每年都有同学三五结伴,爬山涉水到桐梓山探亲寻梦,似乎只有这里才能息歇苍凉多愁的人生,抚慰疲劳困倦的心灵。
握着乡亲们长满老茧的大手,望着老房东热泪盈眶的双眼,体味着“日暮乡关”的真情,感动着朴实温馨的祝福,我们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心有千千结,而无论哪一“结”,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我很喜欢关牧村唱的这首歌。虽然我们的青春并不美丽,充满了泪水、苦涩、迷茫甚至颓废,但是也不乏欢笑、甜蜜、自信和朝气。我常常怀念那段无人买单的逝去年华,怀念那段真实而又荒诞的知青岁月。也许是因为与共和国同岁的缘故,所以我始终认为:“老三届”人流逝的青春,同样是共和国的青春;老三届人付出的代价,同样是共和国永远的伤痛!
(十五 )我们认命,无须纠结怨悔 
 
回家的感觉温馨而甜蜜。诉不尽的乡思乡情,道不完的追思熱忆,让我们很是兴奋了几天。然而离别却有些惆怅有些失落有些难以割舍,在返回重庆的列车上,我一直闷坐窗前。望着渐行渐远的“乌江画廊”和武隆县城,突然有一种想唱歌的冲动。于是乎,埋藏心底多年的那首《知青之歌》便脱口而出:
美丽的山城,可爱的家园。白云深处,歌乐山。长江水,向东流。嘉陵江,围城绕。一桥飞架两江岸,列车奔向红日边.红日就是毛主席,颗颗红心飞到他身边。
伟大的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别了啊山城,别了啊家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步步紧跟毛主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安家落户永向前!
美丽的姑娘哟,你在何方?野马似的少年,把你爱上。高山啊,弯下腰。激流啊,闪开道。让我回到她身边,仔细看上她两眼。让我回到她身边,仔细看上她两眼。
当年,无论是在耕作的田间地头还是在砍柴的深山老林,无论是在辗转难眠的静夜还是在东方欲晓的黎明,我们都喜欢哼这首歌。因为那悲亢苍凉的旋律,总能给百无聊赖的生活带来一点快活、一种麻醉;那青春激荡的歌词,也能给寂寞空虚的心灵带来一些慰藉、一丝希望。

调回城里之后,我再也没有唱过这首知青之歌了,因为告别了山乡、告别了苦难。我以为它从此就淡出江湖、尘封史册了。没有想到,别梦依稀四十年,它又势不可挡地卷土重来,回“家”的感觉真是奇妙!啊,为什么一唱起这首歌我就噙满泪水?是怀旧还是感伤,是眷恋还是归依?我也说不清楚。但我却深深地知道,我的生命虽然从诞生那天开始,而人生的旅程却是从上山下乡迈开的第一步。   
我们“老三届”这一代人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却命运多舛,历经坎坷。挨饿、失学、武斗、下乡……什么倒霉事都让我们给摊上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或许是我们人生中最为惬意的时期,在“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的歌声鼓舞下,我们融入了祖国建设的热潮,奉献了最壮丽的青春和最坚强的体魄。
然而好景不长,国企改革,我们无可奈何地承担了“壮士断臂”的历史角色,又付出了人生最大和最后的代价——工作岗位。我们多数人劳累一生,最终还是一无所有。所以我感慨:人生的四十年可以在弹指一挥之间完成,但是区区的弹指一挥间又怎能够诉说我们经磨砺劫、伤痕累累的悲喜人生?
诚然,老三届人只是普通的芸芸众生,是非常渺小的弱势群体。但是我们的经历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用整整一代人的热血书写了没有硝烟的战斗,用千金难买的青春换来了没有结局的人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为家庭、单位和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发挥余热。我们的坎坷丰富了人生,我们的磨难铸就了刚强,我们的历练超过了父兄,如果是在战争年代,我相信一定不会输给那些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的。


然而上天却偏偏把我们安排在一个人妖颠倒、黑白混淆的时代,让我们的青春那样的自以为是,又是那样的狼狈不堪。但是我们认命,无须纠结怨悔。我以为,无须纠结怨悔虽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却体现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态度,是一种境界和觉悟,我很欣赏。
我还以为,无须纠结怨悔不是自我嘲弄,也不是轻贱生命,而是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是我们这一代人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真实人生写照!也许,若干年之后,人们不会再提起八0后、九0后这些青年群体了。但是我深信,“老三届”和“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的年轻群体却一定会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浓彩重墨的篇章。
话说回来,有怨有悔又能怎样呢?莫非时光可以倒流,生命可以重来?莫非能够“怨”掉曾经的苦难,“悔”回逝去的青春? 我曾经在一个知青朋友的家里看到一副匾额,上书 “随遇而安,安贫守道”八个大字,令人很是感慨。他淡泊名利,看破红尘,除了琴棋诗画,就是与朋友小聚,忆往事谈友情。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我说:在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一个被生活加工好了的故事。不管结局是福是祸,也不管它是美丽还是悲伤,岁月的洗礼总能给我们留下淡淡的回忆,这或许就是生命值得延续的魅力。我很赞同这位仁兄的话,回忆是美好的,它可以使朋友间的彼此牵挂一如往昔,也可以使我们变得更为年轻,更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夕阳无限好”的“烈士暮年”。
老三届人饱受煎熬和痛苦的生涯,已经让少数同学过早地离开了这个无奈而又精彩的世界。我们健在的人一定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活得健康,活得快乐,活得潇洒!所以此次回乡,我不惜笔墨地记录了知青年代的心路历程和岁月留痕,记录了我们的风雨人生之路 ,并以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为可亲可爱的知青朋友们鞠上我的一瓣心香 ……
(全文完)

       作者简介:随云,本名徐朝贵,曾经的老三届学生。喜文学诗词,擅写游记散文。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是其为人宗旨。现为重庆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市知青诗社社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1964至1979期间【知青】资料一览
【知青】蹉跎岁月
53张知青的老照片:1968年我在北大荒的那些年,难忘的知青岁月
和张抗抗老师商榷——来源于共织网的《张抗抗:知青们,别再说什么“青春无悔”了》读后
“青春无悔”纯属自我安慰
纪录片《知青岁月》火热的青春、燃烧的年代,知识青年的激情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