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以山西省曲沃县为例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以山西省曲沃县为例

时间:2011-05-14作者: 赖俊明来源:中国论文库
字号:T|T

  摘要:2001年6月,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  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综合科学课程己经正式成为

标签:

  摘要:2001 年 6 月,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

  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综合科学课程己经正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打破了建国以来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考察和总结我国典型的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案例,从中寻找经验,吸取教训,将有助于我国综

  合科学课程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初中科学教师大学所读专业基本都是分科的,原来教的也是理科分科课程。因此,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缺口很大,急需各

  方提供各种帮助。根据科学课专业支持实践,专业支持是确保新课程有效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积极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第一,专业支持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研讨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第二,专业支持促进了教学第一线教师对

  新课程理念的深刻理解,使教师能够较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并正确把握教学行为。第三,专业支持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山西省曲沃县对科学

  教师的专业支持,主要是靠教研科研活动,通过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在全县性的教研、科研活动中,抓住教材、教法、学法研究。为此,他

  们首先抓好课前研究工作,在“导”、“研”、“试”三字上下功夫。其次是抓好研究课后的评议活动,有意识地开设全县性的、由物理专业

  毕业教师上的化学内容研究课或者由化学专业毕业教师上的物理内容研究课,以增加研讨的兴趣与内容。研讨中突出“讲”、“议”、“理”

  三个字。其次是学校内部的教研、科研活动。他们的做法是:一抓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并把新教材按单科加以划

  分,由各单科骨干教师负责制定教学计划、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并负责讲解疑难问题及如何进行难点分化教学;二抓各章节重点内容的组

  内说课活动,进行“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研究,强化教师的说评、研讨活动,讨论不同类单科的教学方法和特点,以适应

  各单科的教学特色,形成各科的新特色;三抓能者为师,开设讲座,互帮互学,适应教学。

  一、 关于课程实施的几个理论问题(一)课程实施的内涵课程实施作为课程改革过程的一个实践环节,其内涵至少应能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谁来进行课程实施?(2)在哪里进行课程实施?(3)怎样进行课程实施?(4)对什么进行课程实施?由此,对课程实施的内涵尝试

  做出如下界定:课程实施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场中,教师为核心并有学生等参与的主体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为主的客体之间,以及实施主

  体心智主导的知情意行等综合交互作用过程。

  在这个定义中:“主体”是指课程实施者。教师、教科研机构人员、学生及其家长等都有权力和义务参与课程实施,但责任主体就是教师

  。“客体”是指被实施的课程计划,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教材、相关文件、学生等。课程实施的客体主要还是课程标准和教学

  内容。“实践场”是指课程实施中包括场所在内的外部实施条件、影响因素及教学资源的综合体。“心智”是主导课程实施的方式。提出心智

  概念是为了强调课程实施不仅仅是主体的智力活动,还应考虑其心理活动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综合交互作用”是指课程实施的主体和客体之

  间的作用关系,受主体心理和智力活动的主导,并主要通过主体的知情意行综合地表现出来。概括地说,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实施者对客体内容

  等进行“实践→反思→探究→新实践……”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缔造取向和实践取向,在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中都有所

  表现,这表明了课程实施实际上的混合取向。从研究结果看,以上四种取向对课程实施的促进效果并不很理想。为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

  程实施者一定要对实践进行反思,并探究通过反思得到问题的解决策略,用探究的策略再进行新一轮的实践。

  因此,课程实施应持反思性探究取向,该取向下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实施者对规划课程内容进行“实践→反思→探究→新实践……”螺旋

  式发展过程。(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是课程实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学校和社会三

  个层面的相关因素。 影响课程实施的教师因素。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主体,其自身的很多因素在影响着课程实施。概括来说,主要有教

  师的知识、教师的信念、教师的心理等。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信念是教师对与教学有关的

  一些方面如学生、学科、教学、教师、效能感等的看法或归因。教师的心理作为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应侧重于常被人忽视的情意因素,主要

  关注教师的情感、动机和态度。 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因素。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文化、学校课程资源等。 学校文化对学校

  的教育改革以及课程实施确实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物资源主要是学校的一些硬件资源,如实验

  室、实验仪器等。信息资源多是学校的一些软件资源,如教科书、辅导资料等。 影响课程实施的社会因素。影响课程实施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评价机制、课程标准、学生家长等。影响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社会对课程的评价。课

  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向导,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家长是学生的衣食父母,也是学生的终身教师,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课

  程实施发生影响。

  二、关于课程实施的个案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液化气是装在钢瓶中的,液化气是如何装上卡车运输的?请你们设计一下

  ,看大家能否想出一个巧妙、省力的办法?(教师给出一个情景,让学生思考。)生:人可以用手搬动到车上。 用绳子提到车上。 搞个滑轮

  拉到车上。 用大吊车吊上去。

  ……(学生的设计有 10 多种,但和教师想要得到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斜面问题还是有一定距离)。 师:大家的设计都不错,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们能不能再想一想,用我们容易得到的材料,再设计一个比上面的设计更简单、省力的办法,(进一步引导)生:找两根钢管,搭在车

  上,用绳子把钢瓶往车上拉。

  师:好!钢管是容易找到的,钢管的一头在地面,一头搭在车上,形成了一个斜面。拉起来比较省力。 生:找个木板子,搭在车上,把钢

  瓶推上去或者拉上去都行。

  师:好!板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找到的东西,当板子一头搭在车上,就构成了一个斜面,搬运钢瓶比较省力。大家再想想,生活中

  还有哪些东西是斜面,用起来省力?生:木梯子。 滑梯。 楼梯。 电梯。 师:大家说得不错!大商店里的有些电梯也是一个斜面,当汽车

  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盘山公路实际上也是一个斜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来验证斜面是否省力,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所用材料是学生自己带到教室里的小木板,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测力的工具,学生将书和本子摞起来,将窄木板的一头搭在书上,一头放

  在桌面上,形成一个斜面,按书上要求进行实验活动,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通过观察活动,学生发现当物体在一个斜面上进行拉动时,确实

  比其他方式省力。)师:除了省力外,大家还发现了什么?生:木板支得越高越费力,支得越低越省力。 师:对!木板子的长度不变,斜面

  支得高低不同,省力程度不同,是斜面越高越费力,斜面越低越省力。大家再想一想,能不能高度不变,而更省力?(有学生在悄悄议论,经

  短暂的思考)生:斜面再拉长些,就更省力!师:好!刚才的活动,我们大家发现了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同学们,请大家看,我手里有一个小螺丝钉,它非常普通,但一个小小的螺丝钉被美国的《纽约时报周刊》称为是过去的 1000 年最重要

  的发明之一。那么,它神奇在哪?我们先比较一下我们桌面上放着的螺丝钉和普通的钉子有什么区别?(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生:螺丝钉上有

  螺纹。

  师:好!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捏住螺丝钉,用指甲卡住,两个手指甲呈一个平面,另一个手拧动螺丝钉,看有什么发现?生:在指甲这个平

  面上,用手拧动螺丝钉,螺丝钉是以斜面的形式在向下运动。 师:由此可见,螺丝钉上的螺纹式斜面的一种变形。我们现在用桌子上的工具

  操作、体验一下螺丝钉和钉子有什么区别。 (学生们用螺丝刀分别将钉子和螺丝钉往小木板上拧,发现螺丝钉很容易进入木板,但钉子却很难

  进入木板,必须使用更大的力,用钉锤敲进去。)生:螺丝钉比钉子省力。

  师:现在,我们来阅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一节课进行到这时,学生们才开始了课文的阅读,有了实验活动的体验,再

  来看书,书上的知识就不再是简单的描述,而已经变成具有深刻体验的富有一定活力的科学。)生:平时不注意,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小

  小螺丝钉带给人们的好处是数不尽的。很小的东西,里面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小小的螺丝钉上就隐藏着很重要的科学道理。 师:对!螺丝

  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它隐藏着很重要的科学道理,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有很多科学道理。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呢?生:

  让我们注意生活中每一个小事情。

  我们领会了斜面的特点是简单、省力!师:同学们谈得很好,下课!(下课铃响)。

  三、特点与思考 课后,笔者和任课教师以及一起听课的教师就斜面一节课进行了座谈研究,就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展开

  了充分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曲沃初级中学作为我国中部的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学校的基本条件在中部地区相对较差,担任这节课的徐保红老

  师也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但从这节科学课上展示出的一些特点,却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学课堂教学上的巨大变化,

  从而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科学课程的开设在我国不仅能够做到,在条件较差的中部中学也能够做得很好。所呈现的教与学过程,促使我们对如

  何开展科学课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整个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独白”地传递知识,而是创

  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通过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感悟、建构知识。与传统课堂上学生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

  学习过程相比,这节科学课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盎然地

  探究、有实验的辛苦、有发现的欣喜、有学生激烈的争辩、有对书本的质疑、有教师对学生表现的由衷赞赏。这种学习过程既成为对学生学习

  科学的启蒙,也成为学生步入科学学习和生活的推动力。从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方式之所以发生这样明显的变化,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观是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

  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而新课程要将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

  升的过程。 [1] 这种学习观的革命要能够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关键取决于教师育人的观念能否发生根本的转变、取决于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认识

  、取决于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精心设计。从这节科学课上,我们从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背后,可以看出,实验区教师在九年多的教学实践中

  ,确实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关键是教师敢于突破当前社会育人观念的束缚,敢于顶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学生中考和高考的压

  力,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育人观放在了第一位。否则,教师就不可能放开手脚,进行扎实、有效地教学改

  革。

  (二)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是上好科学课的保障科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综合性课程在我国开设是要受到一些条件的制

  约,没有多媒体设备,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资金的支持,在条件较差的地方,能不能开设科学课?教师能不能上好科学课,在这里,我们找

  到了答案和依据。这个答案就是教育行政和广大教师只要解放了思想,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能开设科学课,广大教师就能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创造性地上好科学课。

  这节课里,因为没有多媒体条件设备,让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来了解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就显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大胆地将教材中远离

  当地实际生活的图片放弃,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启发学生思考科学问题,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

  趣,在探究活动中,来感受科学思想和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液化气瓶是如何装上卡车运输的?请你们设计一下,看大家

  能否想出一个巧妙、省力的办法?”“我们做一个实验,来验证斜面式否省力,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了

  很多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斜面,并通过活动观察,亲身体验到斜面的省力作用“斜面支的高低不同,省力程度不同,斜面越高越费力,斜面越

  低越省力。斜面高度不变,拉长斜面距离,就更省力!”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却是

  最简单,到处可以找到的小木板。教学条件虽然简单,但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其中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并使学生

  在活动中掌握了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一般认为,科学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

  ,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

  [2] 科学知识为学生认知发展提供了一种智力操作材料,而科学方法为在学生思维和行为上操作这些材料提供了手段和工具,如果学生通

  过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了科学方法,那么,就有可能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求自己尚未知晓的新知识,去探求各种问题的答案,形成创造能力。

  这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充分利用当地可能利用的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还依据当地的生产生活活动实际,大胆对

  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是这次新课程中教师对教材处理上的一个突破。徐老师在这节课上的表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改

  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进行被动、接收式学习的局面,在师生共同构建课堂内容这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三)体现“用教科书教”,是现

  代教师的应有姿态在这节课上,教师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展示科学课程的价值。如螺

  钉是斜面的一种应用方式,教材里将螺钉以小资料的形式进行了简单介绍,按以往的教学,有可能会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而不去探究。但

  这节课教师以此作为启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又一个作用点,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比较螺钉与普通铁钉的实验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发现“螺钉上

  有螺纹,螺纹是斜面的一种变形”。还发现“用螺丝刀分别将钉子和螺丝钉往小木板上拧,螺丝钉很容易进入木板,但钉子却很难进入木板,

  必须使用更大的力,用钉锤敲进去”。由此得出螺丝钉比钉子更省力的结论。这一活动的价值不仅仅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了结论,更重要

  的是学生在得出这一科学结论的过程中经历了动手、动脑的理性体验。在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以往传

  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变,传统教学形态是以“教室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为特征的,教师的作用是牢牢地控制住学生,传授现成的

  书本知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教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原封不动地移植,而是借助于教材的媒介作用,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

  通过与教师的对话、沟通,学习到富于真情实感的、有活力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了对课本知识的提升和对这节课科学知识的建构。

  简单的实验工具,丰富的实验活动内容,激发人心的科学“发现”和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非常深刻地理解知识,也知道了怎么

  去应用知识。曲沃初级中学这节科学课,让学生经历科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了解以至熟悉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和程序,激发学生学

  习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这种学习显然要比传统死记硬背方式下的学习效果要高许多,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的价值观也正

  是在这样的教与学过程中得以展现,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不由地想到,这样的新课程教学,若不能通过选拔人才的各种考试,那么就不

  应当是教学问题,而应当思考我们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内容有没有问题了。 目睹科学课程在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科

  学课程的实施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严峻的挑战。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在课程实践中需要按综合课教师的标准去要求,科学教师需

  要花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完成科学课程的设计,在实践活动中,教学并不是教师原封不动地接受课程标准或教材,而是需要教

  师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更为生动的创设、更丰富地展现科学课程内容、为科学课程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发展合作的科学课程的

  “行动研究”是新课程所需要的。目前制约科学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教师缺少时间、缺少资源、缺少研究技能以及专业支持远远不够。在我

  国,要实施科学课程,就应该注重科学课程师资的培养,为科学教师提供必要的时间、资源和经常性的专业支持,为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

  科学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35-36.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0:127.

  作者简介:赖俊明(1981-)男,浙江衢州人,副教授,博士。(责任编辑 周 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科学实验说课的要领与解读
消除“教”的痕迹,增强“学”的力度,突出学科本质:近期观察语数英科音的几点建议——跨塘实小“尝试反馈”教学改革步履印记(二十二)
使用工具
课标和教材很重要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困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