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疫史话:关于“隔离”的四千年历史故事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大锤粉丝交流群已经建立啦!各位读者老爷可以添加群助手微信:447925803178 进群 

咱们一起畅聊古今历史八卦,分享有趣的故事,大锤在这里等着您~

最近因为大家关注新冠肺炎的原因,大锤连续刊出的都是同一个主题故事,那就是历史上人类与传染病殊死搏斗的故事。本期大锤继续延续这个话题,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隔离。

在开始本期故事之前,大锤仍旧要代表整个团队,向此时此刻仍旧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广大逆向前行者们,致敬。

书归正传。关于隔离,古人的认知就是从发现某些恶性疾病能够传染开始的。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中,就记载了孔子非常喜欢的弟子冉伯牛,生了很严重的病。孔子去冉伯牛的住处看望他,却不能靠近,只能隔着窗户,拉住冉伯牛的手,很伤心地说:“你得了这个病,真是命啊!你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呢!”

后世就有学者认为,孔子不进门而是隔着窗户看望,这其中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冉伯牛患的可能是麻风病一类的传染病,麻风病是一种主要靠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皮肤病,在古代曾经长期困扰人类。冉伯牛得了这样的传染病,他只能自己呆在房子里,不能靠近其他人以防止感染,即便是孔子来看望也无法接近,而且那个时代得这个病基本就相当于绝症,无药可治,所以孔子看到冉伯牛患病的惨状,非常愁苦。按照现代学者的这个推断来说,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可能已经出现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措施了。

当然,从现代考古学的进展来说,隔离的历史比孔子时代还要早上千年,因为有学者针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考察,可能在4000年前的商朝时代,古人就已经发现了传染病的危害性,并把患病的人单独放置在一间房子里,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古代隔离传染病措施的最早推测。

而具体的证据则是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中正式出现了“疠迁所”,这是秦朝当时那些因为犯罪被强制服苦役的人,他们居住在一起,生活条件比较恶劣,一旦出现疾病,特别容易出现大规模传染,于是秦朝就专门设置了对应传染病的隔离场所。

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古人无法认识疾病的传染渠道和传染病的本质,因此无法开展针对性的治疗,而隔离病患则是古人能够采用的代价相对较少而效果又比较理想的防疫手段,所以很快就普及开来。

在西汉时期,古人首次在瘟疫横行的时候,通过腾空一批房舍,正式开设了原始版的传染病医院,当时这类房屋专门收治传染病人,并且还由官府配属治疗药物。到了东汉,这类隔离设施越来越专业化。当时东汉将军皇甫规率领军队在西凉与羌人反复交战,手下士卒因为水土不服,导致瘟疫在军营流行,当时导致了三四成的军兵士卒染病,东汉军队战斗力大减。而皇甫规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去探望患病的士卒,最终稳定了军心士气。皇甫规当时去的地方,叫做“庵庐”,也就是军中专门为传染病人搭建的木制小房子。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军用隔离病院。

当然,隔离虽然是阻断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于被隔离的患者来说,这种隔离是具有伤害性的。东晋的葛洪曾经记载说,有个人叫做赵瞿,他得了麻风病,怎么都治不好,为了防范他的疾病传染给别人,最后家人就给他准备了食物和水,直接把他送到深山的一个洞穴中了,其实这基本就相当于为了群体的安全,把隔离的病患放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了。这种隔离,是古人在无法有效治疗疾病的前提下,被迫而为之,属于一种被动的防御性行为,而且代价也是很大的。

经过之后几百年的发展,因为疾病的流行而临时开设各种隔离病院已经成为救灾过程中的常见措施之一。到了唐代,正式出现了专门收治传染病人的“疠人坊”,而且这个“疠人坊”是男女分别集中隔离的。当时这类救治病人的机构往往依附于寺庙,作为各地寺庙乐善好施的一个辅助设施,不过后来唐朝开始派遣专门的官吏房负责管理及监督这些机构。封建王朝的正式介入和长期管理,让古代的隔离设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有了唐朝的这个基础,在宋代,正式设立了“病坊”作为收治病患特别是传染病的惯例。而且除了朝廷之外,地方也会有一些私人设置的类似机构。后世非常熟悉的北宋文豪苏东坡,在任职杭州期间,适逢当地瘟疫流行,于是苏轼专门在杭州城内筹办了一处病坊,取名“安乐坊”,并安排专门的医生在那里坐诊,并且还廉价售药。这种对瘟疫的做法受到了后来北宋朝廷的认可。这种官办的针对传染病的安置场所,从宋元开始成为了定制。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对传染病的知识不够,所以隔离场所只能限于对人身的隔离,对传染途径的阻断则更多依靠经验和观察,比如宋代就发现,瘟疫之家在隔离的时候需要开窗通风;而明清时代的人们则发现,跟传染病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不能靠近病患、不能与病患同吃,也不能穿病患的衣物。不过这些在近代防疫学诞生之前,更多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理论的突破。

尽管如此,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隔离仍旧是古人对抗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近乎壮士断腕的悲壮选择,起初是人类在面对传染病缺乏对抗手段时候的被迫选择,但是,经过近代细菌学、病毒学以及防疫学的知识加成之后,这种古老的被动手段焕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成为我们至今仍旧能够用来对抗那些暂时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时,仍旧可以依仗的,有效武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受环境闭塞和人口流动性低等因素的影响,古人得以扛过大多数瘟疫
“亡之,命矣夫!”——夫子何叹
——又一个千古之谜被破解 被误读的古籍经典系列:被误读的“伯牛之疾”
古人的防疫经验及手段
国际儒联学者谈众志成城战疫情之五:爱其德行 哀之不幸 ——由“伯牛有疾”说起
第10簽 下下 古人占驗:冉伯牛染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