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的“三山五顶”曾经的香火圣地

作者介绍

刘一达

老北京人,笔名达城,著名京味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能咂摸出味儿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三山五顶”的“顶”

“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七八种意思:头顶、顶东西、顶替、担当(一个人顶俩)、转让(拿契顶出去)等,但没有我们说的“三山五顶”的“顶”的解释,因为这个“顶”算是专有名词,它指的是碧霞元君庙

为什么北京的碧霞元君庙叫“顶”呢?在《中顶泰山行宫都人香贡碑》上有这样一段话:“祠,庙也,而以顶名,何哉?以其神也。顶何神?曰:岱岳三元君也。然则何予于顶之义乎?曰:岱岳三元君本祠泰山顶上,今栖此,亦犹之乎泰山顶上云尔。”

《中顶泰山行宫都人香贡碑》是清康熙年间刻的,“三元君”指的是碧霞元君,明目元君,佑渡元君。

从这段碑文可知“顶”的叫法是怎么来的。说起来很简单,因为三位娘娘都住在泰山顶上,所以,北京的碧霞元君庙,要称其为“顶”。

碧霞元君的传说始于宋代,关于她的“身世”至少有六种说法:有说她是汉代民间美女,受教化修炼丹成,做了碧霞元君;有的说她是皇帝手下的一个仙女,在皇帝建岱岳庙时,终于得道,成为碧霞元君;有的说她是“石敢当”的三女儿,玉皇大帝看她有才,让她做了泰山的碧霞元君;还有说她是汉代皇宫里的玉女雕像,后来随风而化。到了宋朝,宋真宗到泰山封禅时,到池边洗手,看到了这个雕像,认为她非凡人,是圣帝之女,令人在泰山建祠供祀,并且封她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跟东岳大帝一起住在东岳泰山。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认同。

不过,不管她的“出身”如何,泰山顶上碧霞祠里的那位碧霞元君,确实是宋真宗封的。因为在此之前,史料上没有关于碧霞元君的记载。

“拜娘娘”

中国古代的祭祀,主要是拜天神、地祉、人鬼。《周礼》中说:“统乎天者谓之神,属于地者谓之祉,本诸人者谓之鬼。”

“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归于“天神”;“山川城社,门户灶井”属于“地祉”;“先圣先贤,忠孝节义”等被列入了“人鬼”。按照这种说法,碧霞元君应被列为“地祉”。

依照《周易》八卦的说法,东岳在东方,东方为“震”位,其色“青碧”,为什么叫“碧霞元君”呢?原来出处在这儿。

“震”位又叫“生位”,主“发育万物,为仁为春”,有“生生之义”,是天地的“大德”。所以到了明代,碧霞元君成了滋生万物的女神,民间老百姓又把她尊为“送子娘娘”。

一旦成为女神,碧霞元君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到了明朝中后期,民间老百姓,尤其是妇女求子祈福不认别的神,就认这位娘娘了。

善男信女要拜娘娘,得给娘娘安排个地方呀!于是从明代开始,京城便大修娘娘庙。在众多的碧霞元君娘娘庙里,最有名的,也是香火最旺的就是“三山五顶”。

“三山”主要指的是妙峰山、丫髻山、天台山。

雪后的妙峰山 图源网络

妙峰山也叫“金顶妙峰山”,在京西门头沟。当年,妙峰山的庙会是京城非常有名的庙会,香火极盛。

明清两代,民间有“妙峰山的娘娘,兆远不兆近”之说,所以河北,甚至辽宁、山西、山东、内蒙古、陕西的香客,都到妙峰山来朝拜娘娘。

妙峰山的庙会,每年开庙两次,进香的香客漫山遍野,最多的时候有十多万人。

上山进香的路,被称为“香道”,妙峰山香火最旺的时候是清末民初,当时上山进香有十几条“香道”,但主要的“香道”有五条:一是南道,从门头沟的三家店,经过陈家庄、孟尝岭、仰岭、大水泉、桃园、樱桃沟、仰山寺,再行数里山路,到达涧沟村,再上山。

二是中道,从大觉寺旁边的山道进山,经过寨儿峪、三百六胳膊肘、五道岭、萝卜地,到涧沟。

三是中南道,有两条,其一是从军庄附近的山进山,走灰峪、六郎塔,在仰山寺与南路会合,去涧沟。

其二是从香山北辛庄往西,经青龙山、一片石和满井茶棚,到双泉寺、天台山,沿路经过打鹰洼,到杨坨,再到仰山寺,与另一道线路会合,到涧沟。

四中北道,由海淀的北安河,经骆驼石、金山寺、瓜打石、三瞪眼、平三里、妙儿洼,到涧沟。

五是北道,也是两条,一条是走聂各庄,经过车耳营村,过双龙岭、磕头岭,到涧沟。另一条是走台头村,过凤凰岭,翻山到涧沟。

1924年 北京妙峰山上香的妇女

这些香道,除个别路段因修路而中断外,目前依然故道可寻。

当时的交通非常不便,没有火车,也没有汽车,甚至连人力车夫拉的洋车,都是后来才有的。善男信女上山进香,坐的都是骡车、驴车,或是两条腿走着。

给妙峰山的娘娘进一次香,可谓千辛万苦,但是为了拜娘娘祈福,他们往往在所不辞。当年京城的妇女,如果说没到妙峰山拜过娘娘,等于这辈子白活,可以说是终生遗憾。所以任凭山高路远,她们也一定要走这一遭。

妙峰山

当年妙峰山的香火超旺,由此产生了两大盛事,一是京城花会在妙峰山的大聚会。每年妙峰山开庙期间,京城十里八乡的花会都要来此大显身手。

还是那句话,京城的各档花会组织,如果说没在妙峰山庙会露过脸,走过场子,在花会界等于没入“江湖”。

另一个盛事便是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因为信众拜娘娘路途遥远,道上非常辛苦,特别是那些命运不济的弱势群体,为了祈祷娘娘让自己转运,有的倾家荡产来朝拜,有的拖着病身子,在路上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急需各方面的援助。

当年人们讲究宿命和因果报应,感恩戴德,一个人发了财,必须要施舍点儿东西出去,才能保平安,并且更有所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所以,老北京的买卖铺户,甭管发没发财,都想找机会发慈悲之心,做点儿善事,舍点儿东西,妙峰山庙会便是让他们行善的机会。

妙峰山路旁的食物摊

妙峰山庙会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这事儿还惊动了当时京城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

1925年4月30日到5月2日,北京大学研究国学的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尚严五位教授组成调查团,坐着骡车来到妙峰山,对庙会进行了三天的采风调查。

妙峰山的上香盛况和各种民俗活动,特别是花会表演,让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教授们大开眼界。他们对花会的来源、组织形式、花会的行规、礼仪等都做了记录。

1924年 北京妙峰山上打旗的花会人

这之后,五位教授把调查文章,陆续发表在当时的《京报》上,文章说:“大家的虔诚,大家的分工互助,大家做朋友。”“是自己民族中的下级社会的文化保存着一点人类的新鲜气象。”

教授们居然从妙峰山庙会的民俗活动中,发现了“人类的新鲜气象”。所以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1928年,顾颉刚等五教授的文章被结集成书,书名就叫《妙峰山》,再次引起社会对妙峰山庙会的关注。

教授们的这次进山调查,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并且从此在高等学府诞生了一门学科,即中国的民俗学,所以妙峰山又被誉为中国民俗学的发祥地。

妙峰山的娘娘庙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游击队的据点,遭到了日军的炮击。后来,日军砍伐树木,拆毁庙宇,把盖庙的材料拿去建炮楼。

“文革”时,涧沟大队的村民上山破“四旧”,把妙峰山的庙全部拆除。到1976年,昔日香火盛极一时的妙峰山娘娘庙,已经荡然无存。

记得1981年,我和几个朋友到妙峰山春游,山顶上只有一个小屋,我以为是原来娘娘庙留下的遗迹。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专门给护林员盖的“瞭望台”,可以说当年的娘娘庙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

1985年,门头沟为了发展旅游业,开始全面修复妙峰山的娘娘庙。1988年,妙峰山的山顶娘娘庙建成,1993年妙峰山恢复了庙会。

记得,举办庙会前,我跟着隋少甫老爷子和民俗专家王作楫来妙峰山踩场,在山顶的娘娘庙里住了一宿。

这是妙峰山复建后的第一届文化庙会,搞得很成功。现在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一妙峰山开庙日,都会举办大型庙会,各路花会都到庙会上献艺,这里依然香火很旺,成为京西的一个重要景点。

丫鬟山与天台山

丫髻山位于京东平谷区的刘家店镇,距京城70公里,因为山顶有两块巨石像是古代女孩头上的抓髻,所以得名丫髻山。

丫髻山不高,海拔只有363米,但是因为山顶有碧霞元君庙,在京东非常有名。

丫鬟山

相传早在唐代,就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结庐炼丹,但真正建碧霞元君祠,应该在元代以后,到清代这里的香火已经相当旺了,丫髻山成为与妙峰山、天台山并列的金顶“三山”。

史料记载,清康熙皇上六十大寿时,平谷的臣民捐资,在山顶修建了玉皇阁。康熙皇上得知此事,龙颜大悦,特给丫髻山的娘娘庙赐匾“敷锡广生”,从此丫髻山沾了皇气,名气更大。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岁四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半月,繁盛亚于妙峰,而山景过之。都人谓之东山。”

山上有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立的《丫髻山玉皇阁碑》,碑文记载了当时庙会的盛况:“每岁孟夏,四方人士会于此者或辇纸帛,或升香烛,拜叩登山,名为胜会,肩叠迹,不可胜计。”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1946年。

1949年之前,山上的庙宇就被毁坏。解放后,丫髻山上的庙宇随着历次政治运动,最后荡然无存。

我记得1998年春,刘家店镇的领导邀请我和民俗学者张玉杰到丫髻山考察,山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建筑。

在随后的几年,平谷区为开发旅游业,对丫髻山上的娘娘庙等庙宇,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每年的四月初一开庙,京东八县的人纷纷到此进香和游览,这里已经成为平谷区的一大旅游胜地。1994年,丫髻山庙会被列为华北地区“四大庙会”之一。

“三山”的另一“山”天台山,也叫天太山,山上的庙宇在清末民初被毁后,一直没有恢复。

“五顶”

“三山”之外,还有“五顶”。据《五城寺院册》记载,“五顶”是按“五行”的东、西、南、北、中来建的,分设于京城的四周。

东顶在东直门外的水碓村,俗称“行宫庙”,建于明代。

南顶在永定门外大红门南顶村,该庙原叫灵通庙,建于名正德年间,庙内原有正德五年(1510年)御制灵通庙碑。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对这座庙都重修过。

西顶在永定门外西直门外蓝靛厂长春桥附近,明万历年建,原叫“护国洪慈宫”,后来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改为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一开庙一天。

北顶在安定门外的洼里,即现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北边,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重建。2006年前后,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修建奥林匹克公园,对这座娘娘庙拆迁时,发生灵异之事,所以没有完全拆掉,保留了一部分原有庙宇,并且进行了修复。

中顶在右安门外丰台南苑乡的草桥北的中顶村,是在唐代的万福寺的旧址上复建的,复建于明代天启年,庙名是护国中顶岱岳普济宫。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一开庙一天。

实际上有两个南顶,上面那个,北京人叫“小南顶”。此外,还有一个“大南顶”,在永定门外马驹桥附近。

“大南顶”原来的庙名叫弘仁宫,建于明成化年间,庙宇的规模非常大,坐东朝西,主要供佛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母娘娘。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庙,香火很盛,京东京南的善男信女都到这里进香。

因为远近闻名,现在的马驹桥,当年不叫马驹桥,而以这座庙命名,叫“弘仁桥”。

此庙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但到了清末民初,庙宇破败不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此庙彻底拆除。

“五顶”现在除了西顶保存相对完好,北顶保留部分建筑,其他的“顶”已经不复存在了。

北顶娘娘庙

20世纪50年代,全民开展破除迷信活动,京城的妇女崇拜娘娘的习俗,也属被破除的迷信,从那时起,“碧霞元君”便淡出人们的视线。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渐渐恢复,但人们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对“碧霞元君”的崇拜和信仰属于道教,但信徒很少,以至于很多人现在都不知道“碧霞元君”是何许人也。

连“娘娘”都不认识,也就谈不上朝拜了。当然,人们连“碧霞元君”都不知道了,恢复和重建“五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过,从了解老北京文化的角度来说,人们还是应该知道“三山五顶”是怎么回事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蕴藏在民间花会中的文化密码吗?
妙峰山的娘娘,为啥照远不照近?
长春关帝庙—昔日的庙宇群
1935年之前,吉林城“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主场并不在北山上
北京晚报:柴福善—山中古会登上非遗名录|京东的丫髻山庙会登上非遗名录,举办日期曾数次改变
妙峰金顶观古刹,云妙小筑枕夜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