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经解经:修道之法

原创 九个太阳 观世道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灵魂和身体合而为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初生婴儿一样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热爱百姓,将国家治理好,能做到真正的无为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做到宁静吗?自己的心智明白通达了,为人处世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生养抚育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作为万物之长而不去主宰他们,这就是“玄德”。

河上公:营魄,魂魄也。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伤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

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

当洗其心使洁清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不淫邪也,净能无疵病乎。

治身者,受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

天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谓终始五际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和而不唱也。

言道明,如日月四达,满于天下八极之外。故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彰布之于十方,焕焕煌煌也。无有能知道满于天下者。

道生万物而畜养之。道生万物,无所取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言道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知道也。

王弼: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

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玄,物之极也。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

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天门,谓天下之所由从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雌应而不倡,因而不为。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能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生长,不塞其原也。繁育,不禁其性也。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玄如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苏辙: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魄为物,故杂而止;魂为神,故一而变。谓之营魄,言其止也。盖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而性之妙为神。言其纯而未杂,则谓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则谓之朴,其归皆道,各从其实言之耳。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不从,则神常载魄矣。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于臭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载魄,使两者不相离。此固圣人所以修身之要。至于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其道亦由是也。

神不治则气乱,强者好斗,弱者喜畏,不自知也。神治则气不妄作,喜怒各以其类,是之谓专气。神虚之至也,气实之始也。虚之极为柔,实之极为刚。纯性而亡气,是之谓致柔。婴儿不知好恶,是以性全。性全而气微,气微而体柔,专气致柔如婴儿极矣。

圣人外不为魄所载,内不为气所使,则其涤除尘垢尽矣。于是其神廓然玄览万物,知其皆出于性,等观净秽,而无所瑕疵矣。

既以治身,又推其余以及人。虽至于治国爱民,一以无心遇之。苟其有心,则爱民者适所以害之,治国者适所以乱之也。

天门者,治乱废兴所从出也。既以身任天下,方其开阖变会之间,众人贵得而患失,则先是以邀福。圣人循理而知天命,则待唱而后和。《易》曰“先天而天弗违”,非先天也,“后天而奉天时”,非后天也。言其先后常与天命会耳。不然先者必蚤,后者必莫,皆失之矣。故所谓能为雌者,亦不失时而已。

内以治身,外以治国,至于临变,莫不有道也,非明白四达而能之乎?明白四达,心也,是心无所不知,然而未尝有能知之心也。夫心一而已,苟又有知之者,则是二也。自一而二,蔽之所自生,而愚之所自始也。今夫镜之于物,来而应之则已,又安得知应物者乎?本则无有而以意加之,此妄之源也。

其道既足以生畜万物,又能不有不恃不宰,虽有大德,而物莫之知也,故曰玄德。

解读:前面几章老子对“道”进行了各种比喻和论述,那么人怎么做才符合“道”呢?这章开始讲人应该如何修道。本章用了六个反问句,每句的后半句,似乎都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讲出了修身、养性、治国、为学、处世等“道”的修习目标和方法,最后由“道”及“德”,讲出了最符合“道”的“玄德”。

修身之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语气词。营魄:即魂魄。魂属灵,魄属血,在此连用,指灵魂和身体。灵魂是精神上的,是无形的,而肉体是物质的,是有形的,身体是灵魂的载体,也是灵魂的工具。抱一:合抱为一。人在婴儿阶段,只知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灵魂所要执行的,肉体就会跟随,灵魂是引领着肉体的,也就是合二为一的。但是随着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众人将本性使用在处理外物上,神智混乱而没有条理,灵魂就会屈从于肉体。眼目局限于观看颜色,口鼻局限于嗅闻气味,欲望取代了本性,灵魂开始屈从于身体,偏离了人的初心和本性,就开始走偏道了,所以老子教导人们要抱一,让灵魂引导、支配身体,使两者不相分离,不偏离大道。圣人或者真人能够做到本性安定而精神集中,不为外物所吸引,虽然以身体为它的居所,而灵魂所要执行的,身体都会跟从,灵魂常常引领着身体,这才是修养自身的关键。其实除了婴儿和圣人,大多数人都很难抵抗外界的诱惑很容易走上偏道,比如我们常说白菜豆腐保平安,但是见到肉就不要命了;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在名利面前就不淡定了;股市里很难克服贪婪和恐惧就容易犯错误等等,修身的重要性就是通过“营魄抱一”把偏离的拉回来,所谓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养性之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我们知道婴儿的皮肤是柔嫩的,身体是柔软的,有弹性的,虽然后世有性善、性恶之争,但是婴儿是不知道辨别好坏的,也没有欲望,本性是柔和温顺的,就有不争的品德。随着长大人的弹性越来越小,最后变得僵硬、僵化、固执,怎么养性才能保持像婴儿身体柔软、精神柔和的状态呢?“专气致柔”,专,聚集。致,极致。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凝聚起来,长久保持婴儿般的柔软状态。精神没有条理,气机就会混乱,强横的人喜欢争斗,柔弱的人容易恐惧。神思调和,气就不会妄自作用,喜怒在适当的场合才表现出来,这就叫做固守精气。神是虚无缥缈的,气是实在的、物质性的开始,虚的极致是柔,实的极致是刚。只有纯净的本性而固守精气,才能温和柔顺。这也被修道的人称为养气之道,通过打坐、禅定等以达到气息调和,神思柔顺。后世之人多通过琴棋书画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养心之道:“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我们通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达到精神和元气相合,心灵就像一面镜子,怎么才能保持心境明净,不被世俗所淹没呢?涤除,洗涤清除。洗涤清除什么,清除杂念和心头偏见。玄览:览,是观看的意思,这里又出来了个玄,玄览就不是光用眼睛去看了,因为人的眼目观察是有局限性的,用直觉和心灵去观照,才会更深入、更广泛,可以洞察一切。所以同样的事物,我们每个人的看法却不一样,就是有的人用眼去观,有的人用心去观。清除杂念而深入观照,能够做到心中没有毛病吗,能够不主观吗,能够没有偏见吗,能够洞察一切吗?还是远远不够,注意这个观照,还有向内观和向外观,还有比对的意思,看看自己的良心是怎么看的。圣人在外不被魄引导,在内不被气驱使,他已经把污垢洗净了,于是他的心灵能够感受广阔的时空,知道万物都来自于它们的本性,并将干净和污秽的一样看待,他的心灵也就没有瑕疵了,这才是养心之道。大觉寺里有一幅牌匾“动静等观”,我们是不是能够从中悟出点什么呢?

治国之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在前面第2章、第3章老子讲了无为和无为而治,无为就是要顺其自然、为而不争。一个人通过修身养性,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品德,就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出力,这是每个人的初衷。但是一旦当了官做了领导,结果就不一样了。且不谈腐败和专权,为了名、为了政绩,他开始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了,将自己的意愿通过政令强加给百姓,那么善待百姓就成了害了百姓,治理国家反而使国家混乱。所以老子说能无为乎,就是能不能按照自然规律去做,而不是按当政人的意志去做。汉朝初采取了无为之治,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王莽篡位后,他的初衷是为百姓好的,但是他总觉得做得不够好,朝令夕改,百姓无所适从,最终还是乱了。最近的退耕还林,种上果树没几年又退林还耕了,还能长粮食吗?可见只有采取无为之治,不胡乱妄为干扰百姓,才能称得上是爱民治国。

处世之道:人处于天地之间,生存在变化发展环境之中,如何去处世呢?“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天门:就是前面章节讲的众奥之门、玄牝之门,也就是自然之门。对人而言,指耳目口鼻等生来具有的感官,这些感官与外界接触,如同一扇门。引申为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开阖:阖指关闭,即打开关闭,也指动静、变化和运动。“天门开阖”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你的开关灵不灵,就是你在和外界接触时能不能敏锐的察觉到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另外一层意思是,当天门打开时,能不能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威胁,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天门关闭时,能不能像前面说的“玄览”一样向内观,看看良心告诉你该如何去做。如何做到这些呢?“能为雌乎”。雌:这里并不是完全的指雌性,老子用雌来代表守静、守柔、守弱。老子通过长期对事物的观察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即“柔弱胜刚强”,后面第40章会讲到“弱者道之用”。如果天门的开阖也就是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都能像雌性一样安静柔和,处境也会自然地安定,就会看清一切;按良心去做事,守弱无争,万物就会自然宾服,也就做到了厚德载物。这就是老子的谦柔不争的处世之道。

为学之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我们常说“知道”,就是对事物和道理已经有了解、认识了,而“明白”,就是对事物和道理已经清楚、掌握了。“四达”,四通八达,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和道理融会贯通了。“明白四达”就是通过对事物和道理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中国古代的学习就是通过对古籍的阅读和参悟,对自然和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不正是悟道的过程吗。所以古代的文人通过学习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比如汉代的长沙太守张仲景可以为百姓看病,并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诸葛亮可以在南阳知天下事写出《隆中对》。而我们现代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我们都知道知识是割裂的、碎片化的,知识是随着人们的探索而认识到的,所以是有时效性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同时知识无限接近真理却永远达不到真理。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创立了相对论。但他到晚年觉得很多现象知识是解释不了的,所以他改为研究哲学,哲学也解释不清,他又去研究神学了。可见老子的“道”不是知识,它既精确又模糊,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我们经常说上学的孩子“你这学是白上了”就是说他学了一堆知识却不懂道理等于白学。而我们一旦做到明白通达,学习知识就太容易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觉得学习很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变得容易了的原因,因为理解和领悟能力强了。“能无知乎?”,这里有两个理解。一个是知通智,指智巧、心机,自己的心智明白通达了,能不用心机吗?这是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另一个是人明白通达后没有不知道的东西,但是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知晓的能力,这是为学之道。

玄德:当一个人通过修身、养性、为学、治国、处世之道的修习,做到心性豁达、彻底觉悟的时候,一切顺应自然、顺应规律,就是“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三国的刘备字玄德,就是从这来的。生之畜之:生,不塞其原;畜,不禁其性。生发,不阻塞来源;繁育,不干扰本性,这就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塞其源,只是提供生长的环境,让事物自然生发,这又有什么功劳呢?不干扰本性,只是提供事物按本性成长的条件而不是去阻止,让事物按照自己的习性去发展,这又怎么能当作是自己的功劳呢?比如天地只是提供了阳、空气和水,万物长与不长、长的好坏是万物自己的事,也感觉不到天地的功劳。我们生了孩子,为他提供成长的环境,他喜欢足球就让他去踢,喜欢什么就让他去做,至于能不能成功是他自己的事,成功了也不能说是父母的功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创造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生长而不随意支配,这就是“玄德”。占有就是要为我所用,自恃有功就是让人回报、主宰就是要为我服务,带着目的就不是有德而是无德了。当一个人做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认为自己有德了,其实已经失德了。真正的“玄德”是自己做了并没觉得自己有德,也不让别人感觉到自己有德,顺应自然规律,这才符合“道”的无为。

本章涉及相关章节较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章老子提出了在修身、养性、治国、处世、为学等多方面的思考,六个反问句虽然给出了修习的目标和方法,但是既然是反问句,就是告诉人们如果采取刻意的修习,也只能提高自身的修为,很难达到“无离”、“无疵”、“无知”等目的,而要达到“玄德”这种境界,只有采取“无为”的方式,遵守大道,顺应自然规律。

阅读 496观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
《老子》第十章解读
《道德经》第10章 专气致柔 原文和翻译
《道德经》第十章 载载营魄抱一—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道德经第10章解读
人生幸福的六个法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