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气越少,痰湿就越多,一个中成药,把阳气补到根上,荡涤一身的痰与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再没过几天,正是清明节,于是你去看,这几天总是陆陆续续的下起了春雨。

然,之所以说路上的行人仿佛断了魂一样,除了清明时节,思念已故的亲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正是这淅淅沥沥的春雨啊!

雨下个不停,空气里的湿气就重,春风一吹,将湿气通过我们的肌表腠理,将之散布到我们的肌肉筋骨,四肢百骸。

中医认为,湿性重浊。所以,湿气重的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总会有说不上来的疲惫感,明明啥事还没干呢,就毫无干劲,这怎么能行呢?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因此,我们说,清明时节祛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的五苓散,放在这里正适用。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茯苓,相信很多人都吃过。大家也都知道,在古时候,茯苓常常被制作成各种点心,当作贡品,供奉给皇室。

然,茯苓之所以有如此的地位,主要原因是茯苓难以采摘。古时候,你若是没有一丁点的经验,在山里转悠个半天也绝对是见不到茯苓的半点影子。

而有经验的老药工都知道,要找茯苓,就先得找到松柏,你若是发现了松柏,再观察到附近的土壤相对干燥,这个时候,基本就离茯苓不远了。

茯苓之所以倚松柏而生,是因为需要吸取松柏树根的水分,松柏四季常青,而茯苓又得松柏之气,因此,茯苓也被称作是四时神药。

然,我们这里用上一味茯苓,正是利用了其善吸取水分的功效。

茯苓跑到我们的身体内,可以一点一点的把我们体内的湿气吸取过来,将之通向膀胱经,然后通过利尿的功效,把它们尽数排出体内。

而猪苓和泽泻同茯苓一样,都是甘淡的药材。中医认为,甘淡可以渗湿,把黏腻的湿气通过通利小便的方式排出体内,给湿邪以外泄的通路,岂不妙哉?

茯苓除了祛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效,就是健脾。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黄帝内经》中就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我们人体津液输布的过程中,脾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脾虚,健运失司,津液输布不利,就容易生热化湿,聚而成痰,痰湿又会进一步的加重脾虚的症状,如此循环往复,脾越来越虚,湿气也越来越重。

茯苓入脾经,有健脾宁心之用,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茯苓的药效缓和,单用恐难当重任。

因此,这里加用了一味白术。

白术,可以说是入脾经的专药了。

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润。须知,这里的“润”说的正是“湿气”,而白术辛温燥烈,恰能燥化脾胃中的湿气。

同时,白术还有一股芳香的其味,香能醒脾啊!大家试想一下,每每闻到食物扑鼻的香味,是不是都会胃口大开呢?一样的道理,白术的香味可以醒脾,让脾转运起来,痰湿就不容易有滋生的间隙。

大家可以去看,有些人常年为便秘所困扰,其实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正是痰湿困顿于脾,痰湿黏腻啊!把糟粕全都黏滞在了我们的肠道,所以,前人就有便秘之源在于脾的说法。

最后,用上了一味桂枝。

桂枝,即肉桂树上的嫩枝,它高高的悬在枝头,离太阳最近,也尽得太阳的光辉与阳气。

中医认为,温热的药材可以燥化体内的湿气,使之从汗液而出,中医称之为温阳化气。

和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想必大家洗完的湿衣服往往会选择放在阳光充足的晾干,除非今天压根就没有太阳,不然是不会有人会选择将衣服在风中阴干的。一样的道理,温热的药材,正是这一抹阳光,照进我们的身体,把湿气蒸出来,湿气没有了,痰浊也就没有了滋生的源头。

因此,我们说,桂枝放在这里简直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然而,正是因为这个五苓散太过于好用了,现如今,也有人将他制成了中成药——五苓胶囊。

可能有人要问了,几千年前的方子了,放在今时今日还能用吗?

须知,正是因为是几千年前的方子,可以流传至今,说明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啊!您说是吧!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湿气重,一进补就生痰,分享一个强力祛湿中成药,湿气不重不要用
一味中药,是除湿圣药,又是四时神药,诸湿肿满皆可选用
低血压造成的头晕,乏力可试试这个中成药
湿气重,如何祛湿?这些中成药辨证用药效果较好
有了这个中成药,寒湿没了,鼻子通了
脾虚痰湿型肥胖吃什么中成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