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乡之客:千年前泉州的外籍商人家族如何融入中华?
userphoto

2022.12.08 北京

关注

泉州申遗成功!开心!

这次各个遗产点的组合叫做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

这可是一点都没有夸大

上百个国家的商人

彼时都是生活在泉州的他乡之客

其中不乏有举家定居于此

并传承至今的大族

比如宋元时代来华的阿拉伯人后裔

 泉州晋江市陈埭镇“丁氏”

图为丁氏宗祠(摄影/施清凉)


从商千年的丁家基因

说到丁氏,这个陈埭当地的望族,其实走出过很多熟悉的名字—— 安踏、361°、特步……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其创始人都姓丁,均出自陈埭丁氏。

而丁氏宗祠一直以来也都是这个家族的根脉所系。所谓宗祠,即祭祀祖先的场所,是传统儒家文化 的象征,在今日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仍广泛存在。 

然而,走入丁氏宗祠,你很难不被它旁边高耸着阿拉伯式穹顶的 白色清真寺所吸引。二者依偎并存,既矛盾,又和谐。而这对给人截然相反的印象,也恰恰是丁氏家族历史的写照。

图为丁氏宗祠正殿匾额下的装饰(杂志内页

乍看之下,这座宗祠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就像泉州绝大多数的古厝一样,红砖赤瓦。

然而,仔细观察,主殿门楣下的装饰竟是一只用阿拉伯文拼起来的鸟,意思是“祈求真主赐予吉祥与安宁”。在吉祥鸟的两侧,祠内很多木石构件上,都有阿拉伯文。

要知道,伊斯兰教是绝对禁止偶像崇拜的, 所以穆斯林从无所谓宗祠、祭祖一说。这些事实导向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丁氏家族既是回族,也是汉族。仿佛是“薛定谔的猫”。

泉州还有一处与丁氏宗祠有关的遗迹,是丰泽区灵山公园中的丁氏墓群,埋葬着宋元以来的历代丁氏族人,其中一位丁氏后人的坟墓上,前有传统伊斯兰教的墓盖石,后面墓碑上则雕刻着基督教天使像。 

丁氏到底是什么人?

其实,这个疑问在墓群中就能获得答案。一座碑亭的楹联上写着“天方一脉崇真主,圣裔分支事祖回”,另外一通碑志在说:“这里安息着阿拉伯圣裔——陈埭丁氏回族始祖丁谨和他的儿子嗣、孙子夔夔,祈真主保佑。”

蕃客们的乐土

在东南沿海有四大古寺一说,分别是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 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

它们始建于唐宋时期,供来华经商、传教的阿拉伯人礼拜之用。而有寺亦有墓,与寺同城,均埋葬有伊斯兰教的先贤。诸如广州的宛葛素墓、泉州灵山圣墓、扬州普哈丁墓、杭州西湖之畔的卜合提亚尔墓。

对于泉州这座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口而言,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把泉州当做了终点站。

这些异乡人有落叶归根的眷念吗?墓碑上屡屡出现一些相同的字句,令人不禁动容:“死于异乡者,即为壮烈之死。” 

他们因为先知的圣训“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而来到中国;又因为另外一句圣训, 葬在中国。

星罗棋布的阿拉伯人墓,却也成为了泉州昔日辉煌的最佳注脚。最初,这些人被称为“蕃客”, 但后来也有一些人留居中国,叫做“住唐”。他们在中国娶妻生子,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丁氏家族,就是一朵璀璨晶莹的浪花。

图为丁氏后裔祭祖。丁家祭祀不用猪肉,戴回回帽的风俗可称全国仅见(摄影/洪桂生

根据族谱记载,丁氏的一世祖名为丁谨(1251-1298 年),号节斋,南宋咸淳年间,先在苏州经商,后来到泉州,居于文山里(近年来在泉州东城出土了丁节斋墓碑,用汉字书写,时间为 “大元泰定四年(1327 年)”, 与族谱不同)。

不过,在后人的追溯中,丁氏被说成了元初名臣赛典赤 ・ 赡思丁的后裔。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是第一任云南“省长”,促进了云南发展与统一,厥功至伟。

“赛典赤”意为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至今云南有很多回族都是他的后代。回族姓氏一大来源,即是取蕃名的首字或者末字为姓。丁氏家族源出赛典赤 ・赡思丁,应非妄谈。

图为与丁氏墓群相邻的泉州灵山圣墓(摄影/荣开远)

为自保发明出的多个祖先

虽然丁氏家族是确定的阿拉伯后裔

但在明清时代

他们族人却创造出了许多虚构的家乡

洛阳、苏州都榜上有名

丁氏宗祠内,有几十副楹联,读来十分值得玩味。正门门心对联写道:“洛水家声远,文山世泽长。”东壁上嵌刻了一首落款光绪己丑(1889 年)冬日的诗:“洛水宗风庆最长,分支卜筑陈江乡。二千石后宏垂裕,五百年前此发祥……” 

不难看出,这是在诉说自己的家世:我家源自“洛水”(即洛阳), 分脉发展在陈江(即陈埭镇),一位官至地方太守的先祖垂裕后世,已繁衍了五百年。

这不由得令人纳罕:丁氏祖先不是阿拉伯人吗?怎么又自洛入闽?祠堂外竖立着几通古今碑刻,讲述着丁氏家族的历史,一个颇为生僻的名词跃入眼帘——“撒戍之诬”。而这也正是解读上面疑问的答案。

图为泉州清净寺(摄影/李琼)

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丁家惹上了一门官司。里长想借着丁家内部财产纠纷索取好处,未能如愿,就诬告丁家原是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的卫戍,本来姓,为了逃避戍役,改姓为丁,迁移到了泉州。 

这场官司旷日持久,一直到 18 年之后,才最终得以昭雪。丁家因此家道衰落,甚至祖坟都被人侵占。 

有感于此,七世丁养静在沉冤得雪的第二年,便借用汉族编修族谱以强调宗族血缘的做法,着手制定自家的历史。

古人编修族谱,常常攀龙附凤,附会到某个大家身上。丁氏给自己找的祖先,是北宋大臣、 端明殿学士丁度,但郡望却由开封讹变为了洛阳。

然而,宗祠内又有一副楹联“派衍金阊二千石敬承祖惠”,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郡望:金阊(即苏州)。这是另一个后人丁启濬的发明,自称祖先是苏州太守丁维清之后。

图为丁氏宗祠“洛水宗风”题字(摄影/一介

丁氏如此苦心孤诣地改造家族史目的只有一个:昭其裔不出于回回。因为此时的泉州,已无法如宋元时期一般包容外人。

事情要从元末的一场兵乱说起。至正十七年(1357 年),波斯军队亦思巴奚军作乱泉州,长达十年,严重破坏了福建沿海的社会秩序,泉州为祸尤烈。由此也引发了民族仇杀:

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出于对叛宋降元的蒲寿庚的憎恶,禁止其后人读书入仕。又强迫色目人(元代对中西亚等来华民族的统称)与汉人通婚。

在这种情形下, 三世丁硕德不得不移居陈埭,弃商务农。这是一条自保之路,却也是一条汉化之路。

其实,丁氏家族拥有“回族”的身份,只有 40 余年。与百崎郭氏在识别民族成分之初就界定为回族不同,丁氏家族起初并无提出特别要求,认为毕竟生活方式与汉族无异,填写汉族亦无所谓。

有意思的是,他们身为“汉族”,却享有一些“回族”的待遇,比如参加福建省少数民族参观团考察学习。

一直到1979 年,经过陈埭干部的申请,才正式确认“回族”身份。这种身份矛盾吗?汉式宗祠与阿拉伯纹饰,矛盾吗?

图为清净寺门楼(供图/TPG

一位当地人在接受学者访谈时说: 

“我们虽然民族意识淡薄,但我们仍然是回族,我们拜祖时不能用猪肉, 猪肉也不能进祠堂。……祖辈们为了生存,为了躲避迫害,必须要融入到 社会当中。几百年来,我们已经慢慢习惯了和附近汉族一样的生活,作为 生活习俗我们已经沿袭下来了。……我们的祖先是阿拉伯穆斯林,所以我 们被政府认定为回族,这和我们信仰什么样的宗教并不是一件事。”

丁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文化。它是杂糅的,多样的,兼容并存的。

今天,丁氏家族的一些族人重拾先祖经商传统,在中国商业史上缔造了不菲传奇。可以说,丁氏家族几乎陪伴了泉州的兴衰起落:宋元之鼎盛繁华,元明易代之战乱落魄,改革开放之腾飞…… 

可谓:一部丁氏家族史,半部泉州史。

看完了丁氏家族的故事

想不想了解更多后续

是不是觉得泉州的历史充满了神秘?

如果意犹未尽

不妨来一本《中华遗产》杂志吧~

本文选自《中华遗产》杂志2021年07期

《从宗教到宗族:丁氏家族的信仰变迁史》

撰文/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少有的回族宗祠,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身份转换:朝代更迭之下的陈埭丁氏|杨思源
宋元时期泉州的阿拉伯人
一座港口,一户家族:宋元之际的泉州港与蒲寿庚家族
宋元之际中国首富阿拉伯裔豪商蒲氏
时在清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