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货币雇佣劳动就是资本主义吗?——《资本论》“G—W”解读

提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的第一章开头部分,即货币资本循环部分的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这里找相应的段落。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主义的经济循环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货币资本循环,第二个部分是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个部分是商品资本的循环。同时,货币资本的循环的模式又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的特征,可以作为资本主义的根本循环。这个资本主义的总的循环公式,马克思写作:

G—W…P…W′—G′。

对于这个公式的解释是:在这个公式中,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和G′表示由剩余价值增大了的W和G。

第一阶段: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于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或者说,完成G—W这个流通行为。

第二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他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进行活动;他的资本完成生产过程。结果产生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第三阶段: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或者说,完成W—G这个流通行为。

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第一个环节,就是G—W这个环节马克思提到的资本主义如何存在或者说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解释W道:

如果我们用A表示劳动力,用Pm表示生产资料,那末所要购买的商品额W=A+Pm,或者简单地说,就是W (A,Pm) 。因此,从内容来看,G—W是表现为G—W (A,Pm);就是说,G—W分成G—A和G—Pm;货币额G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这两个购买序列属于完全不同的市场,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

上面是对马克思的公式所代表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虽然有些繁琐,可是这却是必要的。

二,G—A的含义

而我们重点要谈的是G—A。

货币资本循环的这个第一个环节中的用钱购买劳动力的这个环节又意味着什么呢?马克思说:

G—A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一个具有特征性质的因素,因为它是以货币形式预付的价值得以实际转化为资本,转化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重要条件。G—Pm所以必要,只是为了实现在G—A中购买的劳动量。本书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已经从这个观点对G—A作了说明。

马克思这是从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的角度谈的,但是接下来他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这个环节的意义,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环节G—A一般被认作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俗话说的就是花钱雇人干活。也就是雇佣劳动的社会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是以这个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界定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当然,必须确定的是,必须是以货币来购买,也就是雇佣劳动,而不是以实物,才是资本主义的特征。马克思关于这点解释说:

G—A一般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但是,绝不是由于上述的原因,即由于劳动力的购买是这样一种购买契约,按照这个契约,提供的劳动量,一定要大于补偿劳动力价格即工资所必需的量,也就是,一定要提供剩余劳动,——这是预付价值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生产的根本条件。相反,是由于它的形式,由于劳动是以工资的形式用货币购买的,而这一点被认为是货币经济的标志。

马克思在这里是特别强调了,必须是以货币购买劳动的经济才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这在今天我们到处需要花钱的社会,你出钱,我出力,几乎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现象了。出钱的人就是资本家,而出力的就是雇佣劳动者。这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G—A为什么不等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但是,马克思接下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G—A被认为是所谓货币经济的特征或标志,是因为在这里劳动是它的所有者的商品,因而货币是买者——就是说,是因为有了这种货币关系(即人类活动的买卖)。但是,货币很早就已经作为所谓服务的买者出现了,而G并没有因此转化为货币资本,经济的一般性质也没有因此发生变革。

马克思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举个例子,秦朝的吕不韦、战国的陶朱公,都是大富豪,可是他们是资本家吗?他们手里的钱是马克思这里的“货币资本”的意思吗?诚然,马克思这里认为不是的。特别是后面那句话,这些大商人存在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农业社会,是自然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古代社会的低买高卖的本钱,不是马克思意义下的“货币资本”。

所以马克思说:

G—A表现为货币资本的一种职能,或者说,货币在这里表现为资本的存在形式,这决不只是因为货币在这里充当一种有用的人类活动或服务的支付手段,就是说,决不是因为货币有支付手段的职能。

马克思这里的解释简化为一句话就是:用钱购买人家的劳动也不一定是资本的性质。那么,这个公式为什么又被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特点呢?

马克思接着说:

货币能以这样的形式支出,只是因为劳动力处在和它的生产资料(包括作为劳动力本身的生产资料的生活资料)分离的状态中,而要消除这种分离状态,就得把劳动力卖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而也使劳动力的使用权归属于买者。而使用这种劳动力的界限,和劳动力本身价格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界限,又决不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必要的社会条件:劳动力处在和它的生产资料(包括作为劳动力本身的生产资料的生活资料)分离的状态。这是上面那个G—A公式代表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劳动者没有生活资料,也没有生产资料,是既没有吃的,也没有生产工具。

那么“而使用这种劳动力的界限,和劳动力本身价格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界限,又决不是一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可以延长劳动力的时间,而超出劳动力本身的价格——当然就是工资——劳动力再生产就是养活家小的钱——超出这些,正是资本家赚取的剩余价值。

简单说,这里马克思提了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分析。第二个条件是资本家可以从工人的劳动中赚取剩余价值。只有整个社会具备这两个条件,G—A公式才代表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

所以马克思接着进一步解释:

资本关系所以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只是因为这种关系在流通行为中,在买者和卖者互相对立的不同的基本经济条件中,在他们的阶级关系中本来就已经存在。不是由于货币的性质产生了这种关系;相反,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单纯的货币职能才能转化为资本职能。

这个解释,马克思特别提醒我们不要从流通行为,即从G—A这个公式代表的货币流通角度来判断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虽然这个是正确的,可是如果从流通的这个角度去判断,可就是错了。之所以G—A代表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即雇佣劳动,是因为这种阶级关系本来在社会中就已经存在了。换言之,这个公式只是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的抽象,如果现实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即使社会存在个别的用钱购买劳动力这种情况,也绝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所以,世界古代史,包括我国古代,虽然有花钱收买人劳动的情况,可是古代社会却不是资本主义。

四,马克思的看法的当今启示

那么,马克思的这个判断,对我们当今的启发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以为就是社会上即使存在以钱雇佣人劳动这种现象,整个社会的性质也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社会。这点对于把握、预判我国社会性质具有重大的意义。雇佣劳动普遍已经是当今比较普遍的现象了。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其实同时提醒我们的是,即使当今有大量的雇佣劳动,可是未来的发展也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的的要求的条件还是非常的苛刻的。雇佣劳动是本质特征,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必要充分条件。

马克思特别举了个与资本雇佣劳动非常接近的例子:

奴隶的买卖,按其形式来说,也是商品的买卖。但是,如果没有奴隶制,货币就不能执行这种职能。有了奴隶制,货币才能用来购买奴隶。相反,买者手中的货币无论怎样充足,也不会使奴隶制成为可能。

奴隶的买卖和资本家出钱雇佣劳动者在形式上是非常非常的相似的。可是奴隶社会不是资本主义。马克思的这个例子是非常的有说服力的。接下来马克思又举了一个俄国农村公社的例子:

俄国的地主,由于所谓农民解放,现在用雇佣工人代替从事强制劳动的农奴来经营农业,他们抱怨两件事。第一,抱怨货币资本不足。例如,他们说,在出售农产品以前,必须对雇佣工人支付较大数量的金额,而这时缺少的正是现金这个首要的条件。要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生产,必须经常备有专供支付工资用的货币形式的资本。不过,地主们尽可以放心。时候一到,玫瑰花自然可以摘到,那时,产业资本家不仅拥有自己的货币,而且拥有别人的货币。

但是,更典型的是第二种怨言,这就是:即使有了货币,还是不能随时买到足够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因为俄国的农业劳动者由于村社实行土地公有,还没有完全和他们的生产资料相分离,从而还不是完全的“自由雇佣工人”。但是,后者的社会规模的存在,却是G—W即货币转化为商品能够表现为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马克思的这个例子,与我国社会是非常近似的,一方面有雇佣劳动,一方面社会上的劳动力自身有自己的土地。而用工荒的情况在我国也存在。

五,量和度

当然,奴隶社会与我们当今有大量的雇佣劳动还不同。雇佣劳动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对于我们的社会却不是。对于我们社会未来的发展也不一定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还需要一个条件:

因此,不言而喻,只有在已经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G—W…P…W′—G′,才是资本循环的当然形式,因为它是以雇佣工人阶级的社会规模的存在作为前提的。

马克思在这里提到了一个“量”的要求。即“社会规模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是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社会上存在着雇佣劳动,而且是要有正社会的规模,如果实现整个社会规模的雇佣劳动,那么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了。雇佣劳动只是资本主义的“质”,而社会规模的存在是“量”,两者的统一就是“度”。

这就是很多人不清楚,印度为什么发展不快的原因。就是因为印度依然有大量的小土地所有者,小农浩如汪洋。根本达不到“社会规模”这个“度”。

当年的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将农民从土地上驱赶走,从自己的劳动条件上割断,从而在整个社会规模上制造雇佣劳动阶级。因此,我国当今的农村的“并村合居”要慎之又慎。

六,我们怎么办?

也正是这个对“量”,进而是“度”的要求,让我们知道避免走入资本主义的歧路。换言之,在我们的社会虽然存在着雇佣劳动,但是前途却不一定是资本主义。

这就要求我们从制度上,必须坚持公有制的根本性质,特别是农村的土地的公有性质。这就意味着要坚定发展农村的合作社组织,将农民全部组织起来,而不是打散。从新走将农民组织起来和工人阶级联盟的道路。分散的小农,如果不是在我国这个土地公有制的情况下,是难以做到工农联盟的。任何提倡土地私有化的人和言论都要采取专政手段,冷酷无情的给以镇压。

其次就是大力发展公有制的工商业,特别是工业企业。马克思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资本主义生产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它还再生产并且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再生产雇佣工人阶级,把绝大多数直接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

马克思这里的观点当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会产生自己的生产关系,而反过来说,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当然也就产生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两者在本质上必然是不可调和的。如果任由我们社会中的雇佣拉动发展下去,那么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要成为大头,从而改变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是非常的尖锐的。中国的老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忽视雇佣劳动生产关系会繁衍发展自己的生产关系的看法是错误的,是危险的,是要不得的,是必须纠正和制止的。

第三点,就是当今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分离这个社会状况出现了完全新的情况。也就是出现了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再度结合的情况。我们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其实就是最为典型的证明。而利用物联网远程操控机器设备,在今天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人工智能一方面将劳动者排除在生产过程之外,但是另外一面却是将劳动者以新的方式更加紧密的吸纳到整个生产体系中。比如我们的手机一天24小时保持联网,其实就是如此,我们就是在睡眠中,也依然和整个社会处在强联系之中。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分离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必要条件,而现在这个必要条件却正在逐渐消失。这才是我们敢于断定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未来的原因。我们不是从谁的力量强大来得出的,而是从技术条件上得出的。

而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看,当人工智能将人完全排除在生产设备之外的时候,也正是再次将人和整个社会的生产高度融合到一起的时候。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作为当今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天然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的特征,可谓天佑共产主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论探索】王峰明:如何认识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基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
杨洪源 | “现实问题”与《资本论》叙述结构嬗变
§一C、工资是预付资本还是销售款项?——《雇佣劳动和资本》解读
吴 静 邓玉龙 | 以数据劳动解析平台资本主义的价值生成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悖论的批判
《资本论》学习(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