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蕴章书法讲座【196-典-草书作品演示】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196-典-草书作品演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196
楷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196-典-草书作品演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196
每日一題
写草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词句要特别熟悉,不能边写边想。对纸笔墨的常识也要有,笔要大一些。如果楷书用的是7分大的笔,那草书就用9分大甚至10分大的笔。储墨多一些,墨用的时候一定要比楷书明显要淡一些,太浓的墨不适应写草书。写草书的时候纸尽量不叠格,一任天成,不要故意造作。关键是你平时下的功夫如何,决定你的好与坏。
每日一字
学写典字。这个字呈扇面形,上宽下窄。中间的两横是背势形的,羊角形的,一长横要细一点, 但要有力量。
楷書典字中的布白要勻整。草書的第一筆不要太直,背勢、向勢均可。
典,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說文》
典,三皇五帝赖以成功治国的书籍。字形采用“冊、丌”作边旁,表示“册”在“丌”架上,尊敬地搁置重要册子。庄都说,典,就是大册。——《象形字典》
典,会意。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汉典》
甲骨文典字,像双手捧册状;金文、小篆的典,则是将简册供放案上之形。所谓典即典册,是指那些记载法律、典章制度的重要书籍;引申为法则、制度和一般的常道、准则;典还可用作动词,有掌管、从事、抵押等义。
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
典式:范例、模范。
典故:指常例、典制和掌故,又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典客:官名,秦代始置,掌管接待少数民族和诸侯来朝等事务。
另:
【构造】会意字。甲骨文是双手捧简册置于基架(丌)上,表示祭告神灵的隆重仪式之意。金文简省。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典。
【本义】《说文·丌部》:“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捧重大文书祭告神灵的仪式。
【演变】典,由捧重大文书祭告神灵的隆重仪式,引申泛指①盛大的礼仪: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开国大~|~礼。也指②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文献、简册、书籍:是能读三坟、五~、八索、九丘|~籍|经~。进而引申指③文物,制度,故事:数~而忘其祖|长于用~|~故。又引申为④法则,标准:孝经垂~|~范|~章|~型。又借作“敟”,表示⑤主持,掌管:专~机密,拜骑都尉|~试|~狱。由放置简册,又引申指⑥抵押物品:~当|~衣买书。
○敟,从支从典会意,典也兼表声。本义为主持,掌管。其义后由“典”来表示,敟遂废而不用。
【组字】典,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八部。凡从典取义的字皆与隆重等义有关。
以典作声符的字有:捵、腆、觍、碘。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diǎn表意,甲骨文、金文从册从廾,册指书简,廾指双手,象双手捧着书简而诵读之形,后来廾讹为丌,隶定为“典”。本义表示尊为典范的简册,即经典,引申为准则、盛大的礼仪、高雅不俗等。
【辨析】以“典”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iǎn,但声母不同。diǎn:碘∣tiǎn:腆。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这是“经典”的“典”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册”,下部是左右两只手,也就是说双手郑重捧献的册就叫“典”。金文②则发生了伪变,把手变为“丌”形之物,类似现在的书架。也就是说放置于书架上的“册”亦称为“典”。小篆③的形体与金文基本相同。④是楷书的写法。
“典”的本义就是指典范的重要的书籍,如《后汉书·蔡邕传》:“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我们现在还常说“经典”、“法典”、“药典”等等。从“经典”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法则”或“制度”,如曹操说:“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这是说:只赏功劳而不惩罚罪过,那就不是国家的制度。至于“专典机密”(《三国志·吴书》)中的“典”字,是“主管”的意思,这是因为“制度”有“约束”之义,那么“主管”就是从“约束”义引申出来的。
所谓“典雅”,一般是指文辞有典据而雅驯的意思,如:“辞义典雅。”(《与吴质书》)可是马融在《长笛赋序》中说的“情览典雅”,这个“典雅”仍指“典籍”。
请注意:关于“典型”一词古今含义是不同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範),以土曰型,引申之为典型。”原指模型或模范。可是现在却指在同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如“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典型环境”、“好典型”、“坏典型”等等。
——(左民安《细说汉字》)
古人是怎样珍爱书籍的——“册”、“典”二字趣释
《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和“册”就是商代的书籍。尤其是“册”,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图书的特点。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书籍。甲骨文的“册”字写作“
”、“
”或“
”等,金文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丨”(简牍之类的物体),较之甲骨文要多一些,如“
”、“
”,均为象形字。字中上下贯穿的有的有三条线,有的有四条线,有的有五条线,也有的多达六条线,其数不等。它所代表的是刻写文字的小竹片或小木片,即后来称为竹简或木牍之物。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仅仅以为是竹简或木牍是不够的。从甲骨文所用的材料来看,商代末期的文字除了刻在竹简木牍上外,还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可见当时的书籍材料不仅仅是简牍,也可是龟甲兽骨片。上述各字中的绕成准长方形加一个准半圆形或两个准半圆形的线条,是编串竹木简牍等的绳索或皮条,古人统称为“编”。由编和简牍共同组成“册”,即古代的书籍。古人在阅读的时候将其打开,不读的时候将其卷起。
甲骨文时代后期,“册”除了竹简、木牍外,还应有龟甲片或兽骨片组成的“册”。有的学者发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上下有凿过的小洞,这些小洞就是用来穿编的。由龟甲片和兽骨片组成的“册”,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甲骨书。还有的学者认为“册”的初形,还不是甲骨书,而是古人祭祀时的“列石”(即排列的石头),这些组成“册”的一根根石柱上刻有字。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铜山县丘湾的一处商代“祭册”遗址出土的古“册石”,由四块长形石条组成,周围还埋有人牲,而人牲均面向“册”而跪。据推测,当时在石条的腰部很可能缠有绳索或彩帛之类的东西,这就是最初的“册”。古人造“册”字很有可能受这些“石册”的启发,或就是这些石册的象形字。(参见康殷《文字源流浅说》第588页)
“册”的小篆为“
”,其形体结构与甲骨文、金文相同。《说文解字·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许慎对“册”的结构分析完全正确。不过他将“册”讲成“符命”,应是“册”的引申义。古代王者封赏诸侯之时,先把命辞写在简上,编成“册”的形式。在宗庙举行封赏的礼仪时,由史官在仪式上宣读命辞,读毕,将此“册”(即符命)授于诸侯珍藏,作为受赏的凭证。由于符命与“册”相似,因而也称“册”。
随着历史的发展,纸张出现后,人们将字书写在纸上,然后装订成书,这时的书仍然称“册”,如“书册”、“账册”以及“纪念册”等等。
“册”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首次记录下人类文明,受到先民的重视理所当然。为此“典”字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而诞生了。甲骨文的“典”作“
”,金文作“
”,小篆作“
”。从甲骨文的形体来看,上面是“册”,下面是“廾”(gǒng),指双手,会意字。其意思是:时时用双手郑重其事地捧起来的书册,方能称“典”。可见“典”的本义是重要的文献书籍。
从金文开始,下面的双手变成了“丌”。《说文解字·丌部》:“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从许慎的解释可以看到,汉人将典尊崇为五帝之书。“丌”是专门用来尊放典籍的案几,可见汉人将“典籍”抬到了与神灵并列的地步。不过许慎的解释可能有些夸大其辞。许慎还向我们介绍了当时对“典”的一种不同的解释,即庄都说:“典,大册也。”“庄都”,根据段玉裁的解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问家,他认为“典”字是由“册”和“大”字会意而成。
历代对“典”字的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书籍看得异常珍贵这一点是相同的。在古代,谁家有书,必然就会很隆重地珍藏起来或供奉起来,视作经典。
“典”字的诞生反映出我们的民族爱护书籍和重知识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我们的先民十分重视图书和文化建设。当知识经济到来的当今,我们更应该实实在在地重视书籍、尊重知识。
《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当董卓被杀时,蔡邕为他凄然叹息不已。司徒王允当即怒斥他为了感谢董卓对他个人的恩遇,而忘记了忠于汉王的大节,并且要将蔡邕治罪。此时,太尉急忙劝告王允说:“伯喈(蔡邕的字)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此处的“典”是把蔡邕喻为汉代的一部重要的典籍。
由于“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和书籍,所以后引申为指“带有指导性、典范性的书籍”,如《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亲自下令,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0余人,用了前后达6年的时间编辑而成的。这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官修的字典。康熙皇帝要求把这部书编得完美无缺,因而称之为“字典”,即字书之典范。在清代,“字典”成了《康熙字典》的专名,但是编者们没有使这部御定的书达到完美无缺。到了乾隆年间,一位叫王锡侯的文字学家在他著的《字贯》一书中指出了《康熙字典》的不少错误之处。乾隆为了维护先帝康熙的威严,居然将王锡侯全家杀害,并将《字贯》的书版和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一齐销毁。自此无人对《康熙字典》加以批评。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王引之才奉道光之命,作《字典考证》12卷,纠正了《康熙字典》引书错误2588条。不过,王引之所查出的错误并不是全部,也只是部分。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经典的书也有错误,对经典不要盲从,这是读书人必须注意的。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王力古汉语字典》
【196-典-草书作品演示】
来源:互联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哪据说这是博士妈妈整理[赞][赞]掌握万能写作公式
中国的佛教流派:北传与南传,汉传与藏传,大乘与小乘
中药的实用搭配集锦!
世界公认最强的4大黑帮,我国有1个在榜,帮众约90万,无人敢惹
刘宝瑞经典相声《官场斗》第二回
张爱玲说:“男人靠近女人,无非就是想睡罢了,不信你让他一直不碰你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