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晓琳:徐健顺《普通话吟诵基础教程》学习笔记第三讲

徐健顺《普通话吟诵基础教程》

——第三讲格律与吟诵

押韵的意义。我们前面说过,吟诵有一个规矩,叫“入短韵长”,适用于所有的汉诗文。入声字要读短,韵字要读长。押韵是什么?押韵在音乐上是长主音。音乐的旋律,一般来说,都是从主音开始,到主音结束的,或者至少会在主音结束。听到一个长的主音,听众会感觉旋律又回到了起点或者基准线,所以会有一个乐句结束的感觉。短的主音来不及反应,所以起不到这个作用。押韵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长主音的地方,就是乐句结束的地方,押尾韵,会在长主音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结束感,所以汉语诗歌的节奏,句子的独立性比较强。英语诗歌以及我国的苗语诗歌等,都是旋律比较悠长,缠绵;而汉语诗歌的节奏、旋律以乐句为单位比较独立,所以很短的句子就可以表达独立而丰富的含意。


另外,押韵也是押调。自古以来,汉诗的押韵就是把声调因素考虑在内的,即便在没有发现四声的先秦《诗经》的押韵也基本上是同调才相押。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押韵就是把一个韵的声音拖长放大,让你体会这个声音的含意及其内在的情绪。韵的长度相当于句子的四分之一到二一,这难道只是为了好听吗?押韵拖韵,和日常生活语言不同,所以读者就会关注到这个不同,从而体会韵的含意。


汉诗是非常重视押韵的。古体诗经常换韵。换韵往往就表示情绪的转换。


换韵的地方往往就是段落划分的地方。所以如果你会吟诵,对于古体诗分几个部分几个段落,这件事情其实不用讲,韵一变自然就变了。


近体诗是不换韵的。但是用什么韵,用开口韵还是闭口韵,用鼻韵还是一个开音节的韵,等等,这些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韵是有含意的。


这在《诗经》中很常见,经常是第三个字押韵。


实际上每一首诗,韵都参与含意。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古人在吟诗的时候,都是用声音创作和表达,自己和对方主要接触到的都是声音,不是文字。韵就在此参与了含意。


文读语音。什么是文读?就是汉语各地的方言,都包括两个系统:一个系统叫文读,一个系统叫白读。这叫文白异读。所以我们现在把粤语称为白话,就是因为粤语另有一套文话。文读,就是文人读书的话。所以我们看那些各种戏曲曲艺啊。


普通话吟诵的文读有几条建议:


第一条,入声读短。入声字读短就可以了。声母、韵母、声调,按照普通话读就可以了。这样入声字的含意,大概就可以解决。

第二条,格律读准。就是在格律的位置上,在近体诗词的二、四、六这些偶位字上,在最后一个字上,要读准平仄。这个时候如果是有古代平声字今读仄声,或者古代仄声字今读平声的情况,要把它读回去,这样才能读出格律来。


平和仄对于格律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古音变到今天的过程中,有一些仄声字变平声,有一些平声字变仄声,但这样的字不太多。


仄声变平声而又不是入声字的非常少,常见的字就更少,大概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思”,一个是“骑”。


倒过来的情况,即原来是平声,现在变仄声了,这种情况也不太多、但有一些,常见的字如下,大家需要背一下:看、忘、漫、叹、跳、泡、望、醒、叟、论、俱、教(使)、胜、禁、任(承受)。


第三条,叶韵从宽。叶韵,刚才说过,读诗词文赋,押韵的地方要尽量让它押韵,这就叫叶韵,要改不押韵的韵,韵腹韵尾给改回去。


第四条,古音从传。有些字是恢复古音的,当然是字音的一部分恢复古音。


纵向分为古体和近体,这是另外一种分法。什么是古体?什么是近体?有格律的叫近体,没有格律的叫古体。


唐朝以前,所有的诗文都是古体诗文。唐朝以后,既有古体,也有近体。古体和近体的区别在于格律。


拿到一篇古诗文,首先要对号入座,要知道它是哪一类。有古体的诗,有古体的文;有近体的诗,有近体的文。这个分类很重要,因为这四类文体的吟诵规矩是不大一样的,而吟诵的规矩又与含意的理解密切相关。同样的句子,放在不同的文体里,含意是有差异的。


古体的诗有四言诗,有楚辞体,有乐府,还有五言古体诗,七古,童谣体,六言诗,三五七言诗。古体诗也会下意识地遵循格律,因此这些古体诗有时单独拿出句子来,也是律句为多。读的时候,如果是律句,也可以按照格律去读,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但是如果不按格律读,也是可以的。


那么近体的诗有哪一些?近体的诗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排、土排。什么叫绝句?绝句就是两联四句,四句叫绝句。律诗,四联八句。比四联还多的叫排律。另外还有词和曲。宋词元曲,这些都是近体的诗。


古体的文,有三种:一种是古经体,特点是虚字少,主要用于记录,如《尚书》《周易》《春秋》等。一种叫古文,特点是虚字多,主要用于诵读,如《论语》《左传》一直到唐宋八大家古文,到明清小品文等。一种叫古赋,它是一种没有格律的赋,比如司马相如作的赋。文和赋怎么区分?赋是用来描写的,凡是描写的就叫赋。除了描写目的的文章以外,剩下的通通叫文。不管是议论啊、抒情啊、叙事啊,这都叫文。


近体的文有三种。首先有骈文、骈赋。这是针对古文和古赋而言的。凡有格律的就称为“骈”,因为格律的特征之一是对仗,对仗是在对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偶就是“骈”。所以早期的骈文可能没有对仗,却肯定有对偶。格律的最大特征就是二分对称性,对偶这种方式是格律的基础。胼文胼赋,通常四个字和六个字的句子比较多,所以俗称“四六”。骈赋是用来描写的,比如《阿房宫赋》;文不是用来描写的,而是用来议论、抒情、记叙、说明的,比如《代徐敬业讨武盟微》。古代的应用文,从圣旨诏书到民间书信,大多是骈文的,所以骈文的技艺很重要。


还有一个叫制艺。制艺是什么?俗称“八股文”。八股文是散体对仗。


有格律的就是近体,没格律的就是古体。


诗的格律,诗的格律一共有四条,每一条都要符合才是近体,有一条不符合就是古体。


第一条,齐言。就是说这个诗,如果是五个字,那每句都应该是五个字;如果是七个字,那每一句都应该是七个字。整整齐齐,这就叫齐言。


第二条,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换韵。所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就是古体,因为它押的是上声韵。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的。


第三条,除了首尾联以外,一律对仗。什么是对仗?就是在对偶的基础上,二四六偶位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相反。近体诗规定,第一联、最后一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是中间的所有联都要对仗。


绝句一共就两联,一个首联,一个尾联,它就可以两个都对仗,或两个都不对仗。两个都对仗,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干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都对仗。律诗是四联,所以第一联、第四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第二联和第三联必须对仗。


排律的联就更多了。杜甫写过一百联的排律。排律特别见功夫,因为押韵的字不许重复。一百联,第一联和第一百联既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中间九十八联必须对仗。


什么是平仄格律?我们要详细地说。平仄格律也有四条。我们以七律为例。什么叫七律?七律就是每句都是七个字,一共是四联八句。这八句是四个联。


第一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二条,同句相间。


第三条,同联相对。一联之中,平仄要相对。相对是什么意思?就是相反。


最后一条,叫邻联相粘。邻联,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它们挨着,但不是同一联。它们的平仄要粘起来。什么是粘起来?就是一样的,一样的才能粘起来。


先复习一下平仄的判断口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普通话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入声字单独挑出来,也是仄声。这是大致的规律。


唐朝以前的古体诗可以吟得很慢,比如《诗经》可以吟得很慢。唐朝以后的古体诗,不管是五古还是七古,都要快一些。这是赵元任先生的总结。


为什么?因为它押上去入的韵。上去入的韵,不能拖长,既不能顺着它的调型往上升或往下降,又不能平平拖长。平平拖长,就倒字了。比如“晓”,平拖之后听起来就成“肖”了。结果就是,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都相对比较短,但是又得体现出它是韵字,是拖得最长的字,这样的话则前面的那些字就得更短。结果就造成一个现象,即古体诗吟得快,近体诗吟得慢,古体诗中吟得最快的是什么?那就是字最多的七古。所以七古又有个外号,叫作歌行。什么叫歌行?如歌之行,就是像歌一样的进行曲。什么意思?均匀节律,当当当当,当当当当,这就叫歌行。歌行都是这样的,每句四拍,均匀节律,快速。


近体诗吟诵。第一条,入短韵长。入声字读短,韵字读长。


第二条,平低仄高。平声字读低,仄声字读高。


但是平低仄高,不是说所有的平声字都读低,所有的仄声字都读高。它说的是二四六字,即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还有韵字,平声的读低,仄声的读高,这叫平低仄高。那么一三五字呢?一三五字跟着二四六字走。

然后是平长仄短。平长仄短,不是所有的平声都长,所有的仄声都短。平长仄短的意思是,入声字读得最短,韵字读得最长。然后二四六的平声字要读长,即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如果是平声字的话,就拖长。剩下所有的字读的长度都差不多。


近体诗的读法: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


长音:韵字、二四六的平声字


短音:入声字。


中音:其余的字。


为什么有这么一个规律?是谁规定的?不是谁规定的,天然如此。我们汉语诗歌是“长言之”,拖长是基本的特征。拖长就是七个字都要拖长的意思,一块拖。上古诗歌就是这样,但是到了中古汉语,事情发生了变化,要依字行腔了。于是,有的字拖得长,有的字拖不长了。首先入声拖不长,入声有塞音尾,已经堵在那了,所以拖不长。然后一三五字,因为不是重音所在,也没法拖长,一拖长它就成了重点了,就违背了汉语基本的语法特点。那就只剩下二四六字了。二四六字,仄声没法拖长。上声、去声怎么拖啊?一拖的话就成男高音,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短。当然还要文读语音。


现在来介绍吟诵符号,就是今天我们所推广的横排的吟诵符号。平声有三个符号,都是横。一三五字的平声字,用短横。二四六字的平声字,用中横。韵字用长横,因为韵字拖得最长。仄声都用竖表示。入声用竖点,注意这不是感叹号。什么叫竖点呢?竖表示入声也是仄声,点表示它读得特别短,所以是竖点。标出来以后,符号的长度表示长短,上沿表示高低,一目了然。长短就看那符号有多长,高低就看上沿,符号的最上头在什么高度上,就能看出来。


近体诗的声韵含意。平声之低长,这种声音,经常会给人延展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东西铺展出来,仄声之高短,通常有强调的感觉,这是语言的通则。


入声之短促。入声也是仄声,也是高的,它也是表示强调。此外,入声还有痛苦、决绝、快速、轻灵这些含意,这是它的声调的特征。


拿到一首诗,第一步是干吗?判定文体问题,即到底是什么体裁。这首诗的文体是七绝,因为它合格律,有平仄格律,押平声韵。第一句第二字是仄声所以是仄起七绝,这就是对它的文体的判断。


文体判断好了,就知道它的吟诵的规矩。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是吧。好,第二步,就可以标吟诵符号。


文人诗,经常就是表达这种济世安民之志与现实痛苦之间的矛盾纠缠,这其中有很大的人格力量,有敢于面对这样巨大的痛苦的勇气和执着,这就是我们要传下去的中华文化精神。我们教给孩子这首诗,就是要告诉他们,曾经有过这样的人,要同他们学习。这就是文化传承。有了这样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还怕什么?在困难面前还会害怕?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忧郁症?


好,我们先平着唱一下,矿泉水调,普通话平调。然后再根据吟诵谱,把高低长短调整好唱出来。这就是吟诗。这是最基本的吟法,然后接下来就是反复涵咏。先把这个高低长短弄好,然后就是调整旋律,尽量去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是个什么过程呢?这就是读书,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吟诵不是唱歌,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所以是古代的基本学习方法。


接下来,还要决定整首诗的结构。


律诗的吟诵比之绝句的吟诵,要更丰富婉转。律诗的吟诵方法跟绝句是一样。需要注意的是第三联,这里往往是转折的地方,格律与第一联一样”以绝对音高往往与第一联形成对比。第一联高则第三联低,第一联低则第三高。第三联把握好了,整个律诗的吟诵就活了,不至于是两个绝句的感觉,而是一种整体的跌看迂回、流转而下的感觉。律诗的吟诵是最典型的吟诗,因为律诗在唐朝以后是最典型的文人诗体。


平声是双手平展,短横就短点,长横就展开得充分,仄声是双手下划,入声就是双手在上面一点。


特殊的格律。前面说了,近体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有的时候,三五也不能不论,这主要是指三平调和孤平的情况。


所谓三平调,是说一句诗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是近体诗的大忌,是不能容忍的红线。所以当这句有韵字,第六个字又是平声字时,第五个字就必须得是仄声字。


为什么三平调不能容忍?会吟诵的就很清楚了。因为句尾的三连平,第六字、第七字都是长音,如果第五个字还是平声,三个字都是低低的,两个又是长的,就显得特别呆板。律诗研究的是对称、变化、回环,所以不能容忍句尾三连平。


另外又有“孤平”。所谓“孤平”,也有不同的说法。最通行的说法,是在有韵字的句子中,如果除了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孤平”也是近体诗所尽力避免的,但不像三平调那么严格。


“孤平”被排斥的原因,也是吟诵着不好听,因为一句中除了第四字和韵字是长音的平声,其他的字都是高短音,中间缺少变化,平仄的对立太明显了。


但是,“孤平”造成的不美感,比三平调要小,所以一部分人不是绝对排斥孤平。


还有一种情况叫作拗体。拗体,顾名思义,就是不合。不合律就应该是古体,为什么还要单列一个拗体呢?因为拗体,是除了个别的平仄格律没有遵守之外,其他的格律如押平声韵、对仗等都是遵守的,而这个别的不守平仄格律的地方,又是有特别的原因和含意的。一般说来,拗体诗都表达了一种不平之气,有古拙、瘦硬的风格。拗体诗的高手是杜甫和黄庭坚。拗体不是初学者没有合律的习作,而是熟手、高手的个性化作品,所以初学者不宜作拗体诗。


拗体又有“拗救”之说。所谓“拗救”,就是一个位置本应用平声字,结果用了仄声字,就要在后面的相关仄声位置用一个平声字,以达到平衡。反之亦然。但是,到底哪些位置可以救以及怎么救,并没有缜密的理论。此说比较晚起,为后人的总结理论,而且多涉一三五字,我觉得不一定准确,多有猜测之意。虽然这个平仄平衡的想法是合理的,拗了之后,尽快救一下,吟诵起来的感觉会好些,但是,拗救之说并没有解释拗体诗的特点,反而把拗体诗拉回了合律的诗。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都是近体诗文的读法。所以要学吟诵一定更懂格律。平仄格律的产生,原为吟诵得好听。既有格律之后,声音的规定性又反过来表达意义,因为,每个文人在作诗时都吟诵,声音如果跟他想表达的情意不符他就会修改,“新诗改罢自长吟”啊。


词的吟诵。诗律明白了,词就很简单了。


首先是词句也是平仄相间的,这一点跟诗是一样的,所以就可以把词句当诗句来分析,基本没有问题。


词跟诗也有不同。词可以押仄韵,它可以押上去入的韵,而且上去韵往往通押。诗的韵是分平仄;而词的韵是分平、上去、入三个部分,上去是在一起的。


为什么不影响调子?因为最终的落音是一致的,就仍然是同一个调子。前提就是要么很短,要么就是顿了拖。顿了拖也是第一声的时长短。辨音靠的是第一声。这是中古音之后依字行腔的唱法自然派生出来的唱法,这种唱法把腔音发展成为变化无穷的音腔。欣赏音腔,是板腔体戏曲的群众基础,形成了戏曲的繁荣,这是好的一面。但这种唱法最终使汉语声调的含意减弱甚至消失,所以正宗的文人诗、文人吟诵,一般是不取这种方法的。


除了押韵的字以外,词中其他的字还是分平仄的,句内二四六平仄相间。粘对的情况很罕见了,因为词里的对联很少。还要注意一字逗,就是一个字的句子,往往是一个小停顿,比如说“望长城内外”这五个字,如果我们来分析二四六,好像第二个是“长”,判断错误,第二个是“城”。后面的二四六判断错误了,格律就会乱了。还有两字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这是词的一个特殊情况。


最早的词,像敦煌曲子词,都是有格律的。有格律就意味着它是按照格律来唱的,否则格律毫无必要。格律完全是吟诵的需要。词本起于民间和燕乐,本不属于诗教的范围,为什么一定要守格律?近体诗的规矩来的,就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词的吟诵规则,和近体诗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仄韵可以拖长。


拖长,那就不拖长;你要觉得可以拖长,就可以拖长。拖长的方式,最好是顿了拖。第一声把声调表达出来,再拖长。


词的吟诵符号,跟近体诗是一样的,唯独多了几个仄韵符号:


上声韵字
去声韵字
上去通押韵字


词还有一个特点,如果把同一个词牌的词放到一起,尤其是同一个时期的,就会发现这些词风格很接近,情绪很接近,而且结构也很接近,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旋律很接近。同一个词牌,也就是它的句式的长短、格律是固定的,所以它的旋律框架就固定了,一旦旋律框架固定,唱的情绪变化就差不多固定了。这里不仅包括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这些句内关系,更包括句与句的关系,也就是依义行调问题。在当时,同一词牌的句句关系也是基本固定的,这在词的格律上是体现不出来的。现在很多人按照格律填词,其实唐宋时期是按照旋律词,这中间差别很大。


吟诵的时候,则除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之外,还要照顾到旋律框架,这样才能比较贴切地表达出这首词的含意。


曲的吟诵。词明白了,曲就更容易了。曲的句子内部也是平仄相间、回连处。这跟词也是一样的。在格律方面,曲是平、上、去、入分开的,经常某位置只能用上或去,而不是用仄声。押韵方面,比词更为宽松,平仄都可以通押,这种情况后来就发展成了板腔戏曲的十三辙。在韵部上,也通押合并了很多。曲也有一字逗,还有衬字。曲的衬字甚至有的时候比正字还多。


曲的吟诵规则跟近体诗一样,也是仄韵可拖长。曲,像词一样,也是固定的格健,所以有固定的篇章旋律结构。


小学班主任刘晓琳

与萌娃共读共写共乐的日子

班级自主管理班级阅读故事

为萌娃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入门十八讲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
《怎样才能写好诗》(上)
增点文学素养吧-诗词入门
七天学格律(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