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盈视讲坛:唐朝随便,宋朝太坑,元朝没有,明清玩命|古代“高考”的那些事

全国高考又开始了,我们来说点古代科举考试的事。

古代高考.mp3 来自盈视讲坛 26:10


一  “科举”更像是公务员考试



我们总把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放在一起说,其实有点不太准确。因为古代科举考试考的是个当官的资格,而今天的高考是考一个你能不能上大学的资格。虽然古代的一些科举考试考完的结果也是决定你能不能到首都的国立大学来上学,但它只是考试的一个部分而已。科举考试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当官。

今天我们社会分工非常多,你做很多职业,都可以谋生,并且为人类做贡献。所以你不一定非得是去当官。古代的科举更像是一个公务员考试。

但无论如何我们说它是“古代高考”,跟今天话题联系起来好理解。古代高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二 唐朝的“不严肃”



其实说到科举考试,它大概只有1400年的历史,就是隋朝才有的。我们认为隋朝就有了科举考试,就觉得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特别严格,一定是特别发达的一个考试。其实连唐朝都算上,科举考试其实并不太发达,也就是说它还保留着别的取士方式——你能够来当官,不是非得科举。

所以我在《嘉兴讲故事》里,特意讲到了一集李白的故事。很多人对李白的误解就在于说李白就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我之前了解不深的时候,我也曾经这么想过,说李白就看不上科举考试,所以就不参加。其实这在唐朝很正常,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参加科举考试当官的。你不参加科举考试还是有很多机会的。这是因为唐朝科举考试不发达,还有就是唐朝的科举考试也不严肃。比如说,它确实定下了考试标准,比如说要求写六韵诗歌,所谓“六韵”就是你得写12句,其中有6个句子押韵,那就是偶数句:2、4、6、8、10、12句。

可唐朝中期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祖咏,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写了4句,连句子都没写够,他就不写了。考官提醒他说你这没写完啊,祖咏就说:“再多写一句都是废话!”你看,祖大哥就这脾气,他说他觉得4句的意思已经表达尽了,他觉得就不该写了,于是交了卷子就走了。

考官就看了看这4句——你说这考官还能看这4句,按说这种人就别搭理他了就完了。可是考官看完这4句之后觉得他写得特别精彩,于是他就考上了!这也太不公平了点儿吧。你能不能在今天的高考考场上说,这大作文要求我写1000字,我就写了400,我觉得多一个字都是废话,我就交了卷子了。你这么跟主考官斗贫试试,但是唐朝就允许他考上。 

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它还不是特别严肃的一个事儿。那么如果作弊怎么办?作弊居然罚得也不严肃。在唐朝,要是作弊了,可能给你赶出考场。明年还能不能再考?明年还可以再考。你说这是宽容吗?它就是不发达,不严格的表现。李白为什么不去考试呢?那就是他觉得科举考试还是很多问题的,再加上完全可以有别的路走,为什么非要走这条路?

再有,你看韩愈他老考不上,考几次都考不上,韩愈就给宰相写信,说我从考场出来的时候,就听见有人说了,都有谁谁谁考上了。这怎么刚考完,就有人知道考上了,这肯定有贿赂行为,就是,肯定是跟考官都说好了,谁能考上。他就把这信写给了宰相,这属于一个告密者,按照我们今天来说,韩愈应该是唐代的吹哨人。可是这宰相呢,都没理他,是不是因为这宰相贪污受贿,然后不理民情呢?其实也不是,就是这事很正常,在唐代,这一切就不大严肃。所以你看唐朝末年就吃了科举考试的亏了。

有个重要的人他没考上,这人叫黄巢。他登上了长安城的城楼,说“待到秋来九月八”,就是等到秋天来了,九月初八的时候。“我花开后百花杀”,我花就是菊花,因为菊花它不是春天开的花,人家大多数花都是春天开,古人经常拿菊花来比喻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傲的人,就是因为别的花他都是春天开,就菊花是秋天开。“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意思就是你们所有的花都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我才开。“冲天香阵透长安”,香气把长安城熏透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按说这“黄金甲”形容的是菊花黄颜色,但在这里的意思还是说我会带兵打回来的。这黄巢没被唐朝的科举考试录取,所以留下了憎恨的心,后来果然带着大军打回来了。你看唐王朝科举考试没收黄巢,导致唐王朝都被灭掉了。虽然后来又复建了,但是已经不行了,没几年后就干脆完蛋了。这是科举考试导致了唐王朝的失败,看来不管科举考试还是高考,该严肃还是得严肃的,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一个国家的安定。



三 宋朝“太难了”



到了宋朝的时候,科举考试已经很发达了,发达到了大家在研究科举考试怎么能考得更好,怎么能够更好的发现人才,或者说通过“高考指挥棒”能够让人才往哪个方向发展。你看今天也是如此,我们想要教育改革,就要改革高考,高考怎么考,考什么,就导致了一线教育会如何,那不就导致了人才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吗?宋朝就这个意思。

我们看最近电视剧《清平乐》里还表现了这一点,像晏殊等人,他们都在考试的改革当中做了很大的贡献。宋朝考试一开始要考韵文,也就是说老师规定了你写篇文章,给你个题目,这文章必须用骈文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以对偶句的形式出现。

我最近在讲《声律启蒙》,每一段落先是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这都是在练对联。到最后的时候,就会出现多字对。这多字对,练的就是骈文。也就是说《声律启蒙》是给考生准备的最开始的练习书。骈文要求你押韵,句子还得对偶着出现。这可是够难的。这还没算完,老师要求你必须用他给的那些字押韵,你要是多了一个字,考试就不合格。

欧阳修第一次考试就因为这个失败了,他居然多用了一个老师没给的字,这就不行,就能难到这个份上。所以可见宋代的科举考试已经很严格了,唐朝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看祖咏这没写够句子,老师都让他过了,到了宋朝多一个字都不行。

可见宋代考试极为严格,但是他也有比较人性化的一面。就是考生在考试的时候,他可以到前面来向老师问个问题的。今天的高考,你不太可能跑到前面去跟老师说,老师这卷子我没看懂,你能把这题目给我解释一遍吗?这是坚决不允许的。而且监考老师很有可能都不是你那科的老师。如果我监考数学,你来问我个数学问题,我都看不懂。但宋代是可以跑到像老师面前问个问题的,说:“这题目我这么理解了,您看行不行?”欧阳修后来参加大考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题目,他就认为这个题目可能有点问题,他跑到前面,向主考官问问题去了。那主考官就是晏殊,晏殊还给他解答了,而且从此就看上了这个孩子,觉得这欧阳修很不容易,能够看出他题目当中的设置来。所以宋代的考试又严格又有人性化的一面。

再有一点就是宋代的考试还特意地设置了一个叫做制科的东西。就是比普通考试再上一级的考试。这种考试考得很难,考你对国家建设,考你对于古文典籍的理解。制科考试一般没有人考上第一名,这事好像就是设那一标杆,让大家都仰望,但从来没有人得到过。只有苏轼他得过制科的第三等。制科成绩分5级,你得到4级以上,就基本上合格了。第三等已经是相当厉害的了,有没有第二等和第一等的得主呢?就是说,有谁比苏轼还牛?没有。都是摆在那儿的,得第三等就很牛了。你看,考试研究和设置多复杂,这就说明宋代科举考试已经不一般了。

说到这里,我想说,每年我们都会听到一种话,说如果你高考没考好,也不用灰心。我很同意,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唯一一条道路。我们经常说唐代的许多优秀的人士都是落榜生,我也经常这么说,什么杜甫、韩愈都是落榜生,但是这是唐代科举考试不发达导致的。所以我们也不要说得了状元没意义,说什么出名的人都不是状元,状元都没有价值,这也不对。比如唐代的王维就是状元,这状元还是很厉害的吧?

宋代也有个状元也很牛,就是南宋的文天祥,当时礼部尚书亲自点的文天祥是状元。后来文天祥做到宰相的时候,经常给自己的文章落款为“状元宰相”。看来对于科举状元一事,他还是挺自豪。说到这位礼部尚书,我们也应该认识他,他就是《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



四 元朝断了



到了元朝的时候,科举考试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元朝总共才90年,有80年都没有科举考试,这时间也太长了,中间耽误了多少人才啊?我们知道,元朝的元杂剧很发达,为什么呢?那一群文人没用武之地,只能用在写戏剧上了。所以我们看到元杂剧的故事、歌词都写得那么精彩,那都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他没办法把自己的本事展现出来,而创造出来的这些戏剧。

元朝的这些蒙古人,他与中原文化有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不想被中原同化,他知道这历史上所有的少数民族只要入主中原,就非得变成一个中原人,否则它就没法统治中原。武力上占领了中原,文化上被中原同化了,制度也得如此。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蒙古人也在元大都建孔庙,向汉文化的学子们投降,可是后来又觉得不行——我怎么能变成一个汉人呢?所以又禁止了科举考试。就这样,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仁宗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又开始了。但是考题是不一样的。蒙古人拿到的考题,还有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拿到的考题比汉人拿到的考题要简单得多。这明摆着不公平,为的就是让蒙古人能够轻松的考上科举。所以元代的科举考试那简直不是说不发达,干脆就是停了。



五 明朝的科场舞弊案



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时候,科举考试就完全发达了起来。我们今天经常说古代考试分为岁试、会试、殿试等,这一套基本指的是明清的做法。比如说殿试,也就是最后一级考试,考生们得到皇宫当中去,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一般是在明清皇宫的保和殿进行。这也就是明清比较发达,唐、宋,包括之前这种殿试的情况也有,但它并不是个明确的规矩。像宋代,那是因为有的考生认为“我为什么没考上”,“我觉得考官有问题”。后来宋太祖就觉得要平息乱局,所以他亲自主持了一场考试。所以说在宋代“殿试”并不是一个明文的规定,是特殊情况所导致的。

可是在明清就不一样了,它是规定了的科举考试,也就是说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会取“三甲”,就是录取三批。第一批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这都是明明白白规定好的事儿。

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已经到了巅峰。这明清两代对于科举考试的进考场的检查都是非常严格的——搜身检查,你的外衣、内衣全得解开,考生等于是裸体在了检察人员面前。所以我们所听说的女扮男装的替考行为是基本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

但是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考生们就在想:“我怎么才能作弊呢?”。大家就在自己带饭的饭盒里面夹带一些纸条。还可以往笔管里放东西,还可以往带油灯的管里面放纸条。

最牛的是在内衣的里边写字,有人会问内衣里能写多少字?所以要写得特别小。你听说过“蝇头小楷”吗?就是像苍蝇头那么大小的小楷。今天有些地方还展览了这种古代的作弊衣服。你要是不拿放大镜,你都看不清楚这些字。可见这些考生们下了多大的功夫,这也应该是检察官要检查的太多了,所以就没认真看他那衣服里边居然有这么小的字。

考生进入考场要自己带着饭,自己得带着马桶,因为一般要考好几天。考场外边放着大缸,大缸里边有水,为什么呢?要救火,怕万一着火了。古代考试着火的情况也存在,因为每人都带着油灯,万一着起来是有可能的。

考生进了他小隔间,没人管你,没人会给你开锁。到了该收卷子了,考官过来把一个个小隔间打开,你出来把卷子交了。所以明朝甚至出现过三天后打开小隔间,发现有一个考生死里边了的事儿。为什么呢?因为房顶上下来了一只蛇,把他给咬死了,这过程中没人知道。

明朝对于科举考试如此的严肃,你要是在明朝作弊,比如说你贿赂主考官说:“你把题先给我看看得了。”再让主考官给你开个后门,把你录取了,这种情况就非常可怕了,很有可能会出现死刑或者是流放等等这样的大罪。

明朝最有名的科场问题故事就是唐伯虎的了。唐伯虎是苏州人,这个人特别有文采,是个才子。他先是在应天考试,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他考得非常好,主考官叫梁储,很喜欢他。后来唐伯虎就到了北京来考试,当时叫京师。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人叫徐经。这个人也非常有才华,他也特别喜欢唐伯虎。唐伯虎叫唐寅,唐寅也特别喜欢徐经。两人在京城就天天在一起,互相吹捧对方,使得很多学子都知道徐经和唐伯虎两个人不得了,大家发现:我们的才华和本事,要是跟这俩比,简直就比不了。所以大家就觉得极度讨厌他们,也很生气。所以我就说,你要是特别有本事,你还是得忍着点,要不然的话容易让人讨厌你。因为大家一对比发现你太强了,我跟你对比我简直就是地上的蚂蚁。我不恨你吗?恨上你,可能就会出现诋毁的事情。

当时就有人说,徐经和唐伯虎两个人贿赂了主考官。主考官叫程敏政,大家说说徐经给他钱了,他把题都卖给徐经了。这事在明朝非常敏感,这要传起来的话,是个大事。不久之后大家果然传来传去,把这事传得满城风雨了。

皇帝都知道这事儿了。皇帝说:“查查。”可是查不到程敏政卖过徐经题的证据,可是唐伯虎和徐经确实都已经被录取了。也就是说程敏政主持考试,他给徐经和唐伯虎判的是高分。大家就说这还不是证据吗?为什么他们俩是高分,可是人家徐经和唐伯虎这两个人本来就是文采飞扬的人,能得高分很正常。可是明孝宗觉得,既然这事闹得这么大,所以要不然咱换个主考官再判一遍?如果要是徐经和唐伯虎还是高分,又找不着程敏政卖题的证据,这事就过去得了。于是就换了一个官员重新判卷子。

你想,新上来的官员知道皇帝什么目的,对吧?他不就是觉得程敏政判的不公平,才让我来判的吗?新官员一上来就没让徐经和唐伯虎上榜,也就是没录取这俩人。诬告的人更有证据了:你瞧瞧,换了一个人判卷子,徐经和唐伯虎就没上榜,是不是就证明了程敏政还是收钱了?这一下可坐实了,皇上就赶紧查,查了半天,发现徐经确实送过程敏政东西,但程敏政好像没有卖过徐经题。但是谁让你徐经送过东西,这是真的吧?得,贿赂主考官,坐实了!

唐伯虎呢?他也给过程敏政一个金币,为什么唐伯虎要给金币呢?他是为了求程敏政一篇文章。为什么要求他一篇文章?他要送给应天府的梁储。那个人不是特别欣赏唐伯虎,曾经还在应天府给唐伯虎点过第一名吗?好,这下唐伯虎也毁了,贿赂考官也坐实了。程敏政被罢官。徐经和唐伯虎削除考试资格。所以后来我们能看到一个放荡不羁的唐伯虎都跟这场科举考试有关——不能够再用正规的方式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了,就只能用放浪形骸,另一个极端去表达自己了。



六 清朝因科场杀人案



到了清朝的时候,这科举考试作弊的情况也真的是胆更大了。而调查科举考试到底为什么出现问题,也会层层设卡。也就是说,皇帝想调查,下面的官员们想方设法地不让皇帝查出问题所在来。最后等查出来了以后,治理起来也特别的恐怖,要不就是杀,要不就是绞刑,要不就是杖责,也就是很有可能被大棒子打死。

特别有名的就是咸丰年间出现的一个科举考试的问题。在咸丰八年放榜的时候,大家发现考上的人员里居然有一个戏子。关键是这个人还不是一个一般的唱京剧的演员,他是一个特别有名的唱京剧的人。按照我们今天来说,这是一个网红,大家都认识他。他的名字叫平龄。这个事儿就不得了了。大家就开始讨论,说一个唱京剧的,天天登台演出,他还不是说以前唱京剧,后来不唱了,去学习了,然后去考试了。他天天演出,哪有功夫学习,他怎么就考上了?这事最后就传到了咸丰皇帝耳朵里了。

可是当时的主考官可是文渊阁大学士,一品大员,你不太好查他。咸丰皇帝干脆就派出了亲王,还有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一起会审这个事。一帮铁帽子王出马了,才能够把这个事情好好地审一审。后来审讯人员发现,伶人,也就是这个叫平龄的人,他的卷子错字百出,诗句干脆就不通。

可是主考官都已经把他卷子上的所有错别字给改过来了,所有不通的句子都给调整了,也就是说主考官帮他改卷子,为了让他能够考上。这已经很过分了,不过通过调查发现,这简直就是本场科举考试的一个小事而已。

往下查,更恐怖的事情还在后面,查出来卷子有错误的,但是还能够被点名录取的50多个。最恐怖的是有一个考生,卷子里一共有300多个错别字,考官都让他过了。

最终,调查发现这场考试里一共有5个考官收了大量的贿赂,收了学子的钱。还有一位行了贿的考生,卷子写得很烂。主考官都觉得都没法改,所以就把一个寒门学子,就是没钱的一个孩子写得特别好的卷子,算作是给了钱的考生的。而把寒门学子原本考得特别棒的,没钱人家的孩子给扔到了后边238名去了。这就是清朝有名的替考事件了。

结果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这位主考官,一品大员,判的是斩立决!刚才不是说还有5个一起受了贿的考官吗?全部都是斩立决!剩下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有3个被充军了,有7个被革职了,16个被降级了,38人还罚了一年的俸禄。考生中,13个人被革去了功名,停止考试,两个人死在监狱中。

科举考试,古代高考,虽然舞弊的事情一直出现,但是中国人对于考试看得很重要,惩罚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弊大王温庭筠
陈安为何做状元二十几天就被车裂而死?
蒋士铨家事(七)圆梦的岁月
宋代科举
聊聊古代高考那些趣事儿
唐朝科举考试,主考官想照顾谁都可以,但在宋朝,这就是件难事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