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部上影节获奖新片,将带你在江南水乡捕捉故乡的灵魂

由青年导演陈小雨执导,由葛兆美、刘丹、吴洲凯主演的《乘船而去》在本月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并最终斩获最佳编剧奖。

本片剧情简介:独自生活在农村的老太太周瑾突然被确诊脑瘤,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大女儿苏念真在上海经营留学培训机构,正在经历第二次离婚,她坚持要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小儿子苏念清是个四处漂泊的导游,他支持母亲放下,接受无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寻找着精神的归宿。苏念真和苏念清在不断发现母亲秘密的同时,正失去与故乡最后的连接。

拥有丰富的影视学习和制作经验的陈小雨导演,学生时代曾在阿联酋与加拿大生活和求学,并拍摄有多部独立纪录片。

此后他回到故乡德清,以一个温和而稳重的家庭故事,聚焦故土、独居老人、代际沟通等多重话题,本期导筒专访带来陈小雨导演《乘船而去》的幕后创作分享。


导演简介:
陈小雨,导演、编剧、剪辑,毕业于多伦多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系。2011年开始从事电影创作,纪录电影《走起!》《傍海村民》《浪》。曾入围青葱计划十强、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云之南纪录影像展青年单元、凤凰纪录片大奖、CIFF中国独立影像展年度十佳纪录片。
导筒专访《乘船而去》导演陈小雨
导筒:最初是如何喜爱电影和接触到电影制作的?
陈小雨:大概是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定格动画《小鸡快跑》,第一次体验到了电影院观影的沉浸感。后来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还在班里面给我们陆续放过《辛德勒名单》《天堂电影院》《美丽人生》,受到了很深的震撼。跟电视不同的是,这些电影在短时间内让人认识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并且具有极强的情感浓度。但那时候依然认为拍电影是太遥不可及的事了,所以当时还是专注在写小说,用最低成本的方式去表达故事。

到初中的时候还一直在写连载的网文。十四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台佳能无敌兔,是当时单反的机皇了。觉得有了相机就是有了一切,就跟一些校外的朋友一起拍微电影,自学剪辑,虽然拍的东西现在看又幼稚又粗糙,但是过程特别有乐趣。十七岁的时候,带着那台无敌兔,跟伙伴们一起,翻山越岭去拍纪录片。
导筒:早期你有很多拍摄纪录片和类型短片的经验,这些对你如今的电影制作有怎样的影响?
陈小雨:纪录片对我的影响很深远,让我一直很痴迷现实的语境和语感。对于人物真实度的要求也难免会高。同时造成我后面写剧本的一个有争议的特点,就是多人物。因为我之前拍的纪录片没有一部是单一主人公叙事的,全部是群像。因为我会被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视角所吸引,这些视角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我对一个主题的认识。

拍摄《乘船而去》也是这样,你很难说谁是第一主角,因为我是以家庭为单位去考虑的。每个家庭成员的视角和情感组合在一起,相互碰撞又和解,才构成了家庭。有些观众会觉得这很不电影,视角散乱,但有些观众又觉得这样挺好,能在不同角色中,找到共鸣点。至于,我之前拍的短片,都很不好,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去学习跟优秀的人合作。

导筒:《乘船而去》最初的故事灵感来源是怎样的?
陈小雨:大概是我眼睁睁地看着故乡在变化,很舍不得,所以迫切地想留下一些影像吧。想留下的影像包括老房子、木船、河流,老人们说话的样子,生活的状态。我父母很忙,从小是外婆带大的,对世界最初的理解都来自于她。我也从小就爱跟老人交流,因为他们很豁达,不严厉,只要看见你就开心了,对你没有任何的期望。同时他们也有很多的故事。长大后,自己也有一些阅历,能跟她们聊得就更深入一些,知道他们对死亡这个话题探讨得多么频繁。就想把我自己对精神世界的一些幻想和对故乡的情感,以及一些对于社会现状的观察,都放在一部电影里。同样也是,会被说想讲的太多,但我认为都是在讲人的归宿,只不过通过了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层面去讲这件事。

导筒:为什么本片没有选择大部分用方言对白,你对角色对话的创作有怎样的心得?
陈小雨:方言问题是被提得最多的。这个就是取舍问题了。在有限的预算下,新人导演每时每刻都需要权衡利弊。专业演员哪怕付出很大努力,方言也不会说得像,还会限制表演的自由度,脑子里光是想着怎么发音记忆,都不是人物动机了,这戏还能演好吗?素人演员又很难达到我们的表演要求。那最后只能用普通话了,但是在普通话的遣词造句上面,我们也尽量保留了方言的文学韵味。对白写作方面,因为我这些年一直生活在村子里,是完完全全在地的,所以我很有把握他们会怎么说。我需要考虑的只是人物每场戏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导筒:本片的摄影方面你做了怎样的设计?
陈小雨:我觉得摄影很难跟美术分开去说。开拍前,我和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就密切沟通去构建画面。所有场景我们都用360全景相机拍了下来,室内场景都进行了3D建模。所以我们在开拍前就可以测试出我们想要的机位和置景,抢出了很多试错的时间。思路上还是中景全景居多,只有寥寥几处有特写。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想要突出场景,另外在全景镜头中,可以同时看到几个演员的表演。

导筒:医院里的姐弟对于妈妈治疗方案的争执很精彩,一镜到底的手持拍摄,这场戏拍摄难度是不是比较大,有没有什么幕后故事?
陈小雨:那个场景其实我们是不太满意的,但是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案。而且我们知道这是最重要的一场冲突戏,要给演员足够的自由度。拍摄前我们做的是固定机位的分镜方案,但是我跟摄影指导都愁眉苦脸。如果按照我们固定机位的方式,一个是场景撑不起那样的构图长时间停留,另一个把演员的发挥限制死了。我就问一川(摄影指导):“如果整部片子,我给你一场戏的机会,用手持拍,你会选哪场?”一川说:“就现在吧。”然后我们就手持拍了,台词也只是提供了框架,每条都是刘丹老师和吴洲凯老师的即兴表演,每条都不同,我们去配合他们。最后几条放在一起剪辑出了现在的效果。有些专业影迷会觉得,这里的手持跟整体的固定机位风格很违和,但还是那个取舍问题。我们放弃了一定的摄影风格的连续性,但是得到了更好的表演。
导筒:本片在剪辑方面有怎样的考量,作为一部聚焦大家庭不同成员走向的影片,会有参考类似作品的结构吗?
陈小雨:这部片子的结构上还真没找到合适的参考,这也导致了最初几版按照剧本的剪辑非常散乱。我们是在不断地求教各位前辈高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剪辑,重新调整了叙事结构。最初,几条线的交叉转场更加频繁,现在归置起来了,先做一个人物,再做下一个,而不是切来切去。古涛、马莉、黄骥、胡树真几位导演分别给出了很多有效建议,帮助我们把视角的转换做得更加自然。我们也删除了十几场最终显得冗余的戏。阿涛首尾的旁白,也是收到易思成老师的启发,在剪辑阶段写作的。

导筒:做群演的弟弟这个角色是如何构思出来的,因为他和家乡的联系因为追梦这件事而比较浅 虽然和故事一起在推进,他是代表了一部分你观察到的群体吗?(这里问题有个错误,阿涛是阿真跟前夫老宋的儿子,不是弟弟,是苏灿同母异父的哥哥)
陈小雨:阿涛是一个游离在家庭外的角色,但是心里依然对家是有挂念的。我的老家德清是孟郊故里,他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以说影响了整个德清的文化。游子跟家之间始终有一根线牵着。当局者迷,有时游子的视角反而更加清醒。因为我们这部片子讲归宿,不仅是原生家庭,更是你长大后去找到的那个属于自己的家。片中外婆本是童养媳,脱离了原生家庭,组建了自己的家。阿涛的母亲阿真再婚了,他也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所以外婆也鼓励阿涛去寻找自己的家。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命运的连接,有些观众感受到了,我就已经很满足。
导筒:老太太在老家中发病找钱的镜头角度和调度非常特别,是拍摄前期就想好的还是现场发挥的?
陈小雨:正如之前提过的,我们整个老屋都做了3D建模,所以这些机位早就在电脑里做好了,在现场是一比一还原的。那是一场很痛心的戏,离得太近于心不忍,只能远远地拍。在一个全景镜头里,子女为了妈妈楼上楼下地跑着,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个空间和这份情感。

导筒:整个片子都给人感觉在轻轻诉说离别,那您觉得老太太的告别给这个家庭的成员和故乡的联系是带来了何种变化呢?
陈小雨:老太太的告别给所有人带去了直面生活的勇气。母亲走了,避难所消失了,没有地方可以再逃避。所有人都得担负起生活的责任,告诉自己,你究竟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
导筒:本片幕后最难忘的创作时刻是这样的?
陈小雨:最后一颗镜头,老太太的灵魂乘着船微笑远去。很美,拍得也很惊心动魄。摇摇晃晃的小木船上只有葛兆美老师和摄影机,大船用一根绳子拉着小船走。我全程都极度担心焦虑。拍完之后一川问我要不要保一条,我说我的心脏承受不了再来一条了。那颗镜头原本副导演建议在一个阴天抢掉,可以让拍摄计划顺利很多,但是我说我妥协了很多,这颗镜头一定要阳光明媚的时候拍。制片组和导演组为了我的决定,去克服了困难。有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感觉。

导筒:浙江地区近年涌现了大量的艺术片作品,来自德清的你,也选择了在故乡创作第一部剧情长片,你是如何看待浙江这批新人新作的出现的?
陈小雨:培养一个导演是花钱的,无论是去电影学院读书还是拍短片作品练手,都至少要花出去几十万。所以,坦白讲,浙江比较有钱,大家对教育也很重视,所以有很多青年导演都受到了良好的影视制作教育,同时,对故乡又有很深的情感。这没什么不好意思说的,电影诞生之初就是烧钱的艺术。只是说,大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在有限的资金下,我们一定会优先去拍摄跟我们情感连接最深的土地。

导筒:你对人工智能以及电影后期领域也有很多研究,在你看来,研究技术和故事创作之间是如何去平衡和融合的?
陈小雨:技术是创作的后盾。创作决定了我要怎么样的影像,技术决定了我如何去实现,并且用最短路径。电影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的介入,这些环节都是有创作的快乐的。我们可以在3D软件里找到意想不到的机位,测试多种置景的可能,可以在剪辑的时候重构故事,可以在声音设计时为画面增色,可以用音乐为画面注入灵魂。我爱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
导筒:未来还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陈小雨:未来有一辈子也拍不完的故事在写着。
采访:宋鸽

与青年影人直面当下,抵达电影的未来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终将乘船而去 | 专访导演陈小雨
不同剪辑类型的工作强度对比:最累人的剪辑—综艺节目剪辑师
类型电影视听语言教程2-方位、轴线
为什么有时候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的拍摄周期会比二十集的电视剧长?
谢晋导演电影剪辑
从技术的方面说,做导演的需要完成这些工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