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潍坊风筝那些事儿

       2016年5月30日,香港苏富比有一场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专场。那天晚上,东方之珠霓虹闪亮,香鬓云影。在这场拍卖会上,有一幅清代郑板桥字,写的是两首诗——《怀潍县》。当天的拍卖中,这幅被估价150万到200万港元的书法作品,最终以704万的价格成交。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生于江苏,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来到潍县,做过七年的潍县县令。这段日子给他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离开潍县的时候(1753年),郑板桥作过一首诗——《罢官作》:

老困乌纱十二年,

游鱼此日纵深渊。

春风荡荡春城阔,

闲逐儿童放纸鸢。

十年之后,那年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春天,郑板桥已经久居扬州,有一天,潍县的友人郭伦升到扬州探望他,临别时郑板桥作了《怀潍县》相赠,其中的几句是: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对潍县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这里,有爱戴他的百姓,有喜欢他的朋友,还有一到春天,就满天飞舞的风筝。

这两首诗都提到了风筝。在郑板桥的心中,不管是闲逐儿童放纸鸢”还是“纸花如雪满天飞”,总之,风筝,是潍县城不可分割的标志之一。

200多年后,潍县已经更名为潍坊,这里被称为“世界风筝都”。

而关于风筝的那些事儿,在历史的浪花中沉沉浮浮,如星光闪烁。

木鸢.纸鸢.风筝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风筝”一词的出现,应该在五代十国时期,距离今天一千多年了。

明代陈沂所著的《询刍录》一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是的,五代之前,没有“风筝”这个名字,人们都叫它“纸鸢”。有一天,有人在纸鸢上安装上了一个竹笛,飞起来呜呜作响,像筝的声音,从此就有了风筝这个词。

那么,“纸鸢”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那得是有“纸”这个东西之后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东汉的蔡伦,距今天近2000年了。

没有纸之前有风筝这个东西吗?答案是“有”。那时候叫“木鸢”。木鸢之前,它还有别的名字,如木鹊,木鹞。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距离今天2400多年,墨翟居鲁山时,受天空中盘旋的鹰鹞的启发,“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一个风筝做了三年,只飞了一天就失败了。这是在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风筝的记载。

但现在大家经常说风筝的发明者是鲁班,据说是墨翟的学生,一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木匠。他“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他成功地让风筝飞上了天。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之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技文明之一。之后,德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美国的富兰克林用风筝去探索闪电等,这些故事中都有风筝的影子。

当年的墨翟、鲁班都生活于山东一带,所以,风筝发源于齐鲁大地,是大家公认的事情。

时光穿越了2400年。

2016年,潍坊的风筝艺人王永训设计了一款木鸢风筝,名为飞鹰,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实现了风筝飞天的梦想。

风筝市在东城墙

潍坊位于山东中部,潍坊人放风筝的历史应该很早。但在民间开始流行则始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渐成规模,清明时节,放风筝成为人们的习俗。

据记载,早在明代,“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凌空纸莺,高入云端”。到了清代,风筝更是普及。,不只是郑板桥,好多文人都写了不少关于风筝的诗词。如潍县的文人郭 曾写了首诗,描述那时清明节人们放风筝的盛况:

一百四日小寒食

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女

乱草新来春燕多。

刚开始,风筝多是自己扎制放飞或者赠送亲朋好友,但到了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逐渐作为一种商品出现,潍县城出现了不少风筝作坊。著名的有“唐家风筝铺”、“王家风筝铺”等。到清代末年,则有了固定的风筝市场。

清末民初的潍县人裴星川在他的诗文中写道:

风筝市在东城墙,

购选游人来去忙

花样翻新招主顾

双双蝴蝶鸢成行

诗中所提到的东城墙,是老潍县城东关西围墙外,庆城门南沙滩,自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到民国,这里都是潍县风筝的集散地。清明前后,人们都喜欢来到这里放风筝,大家兴高采烈地跑着、笑着,比赛着谁家的风筝飞得高,谁家的风筝更好看。还举办过一些小规模的风筝比赛,那应该就是后来潍坊国际风筝大赛的原型吧。

风筝专业村杨家埠

提到潍坊风筝,不能不提一个村庄。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而年画与风筝,一直相伴而生。杨家埠的年画起源于明代,而杨家埠的风筝生产虽然稍晚一些,也不会晚于明代。

不少画店的年画艺人喜欢将年画画在其他工艺品上,如灯笼,如风筝。另外,印制年画所剩下的纸,糊绘风筝又十分方便。风筝飞上天空,五彩缤纷,很远就能够观赏,既赏了风筝,又赏了绘画手艺,一举两得。

到了清代,杨家埠风筝和年画、扇子,成为杨家埠农民家庭中三项主要的副业。他们秋冬季节印制年画,春天扎风筝,夏天糊扇子,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以西杨家埠为中心,仉庄、三角埠、王家道、仓上等村,许许多多的农民作起了风筝的生意,仅西杨家埠就有30多家画店先后投入风筝生产,年产风筝四万余只。

起初,杨家埠的风筝不用竹子,而是用当地所产的苇子和高梁秸作为骨架。后来,为了便于大批量生产及运输、销售,风筝骨架都改为竹子。

据《寒亭区志》记载:“清末民初,西杨家埠村就有60余户,200余人从事风筝制作,年扎风筝18万只,七七事变前,每年清明节前后,潍城沙滩二、七大集,杨家埠风筝上市量8000余只,年销量超过20万只

后来,杨家埠的风筝在连年的战火中衰落。那些年,战火中的老百姓,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哪还有什么心思放风筝!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埠慢慢恢复了风筝生产。1952年,西杨家埠村有55220人从事风筝制作,年产量达到2万只。有20余种风筝销往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杨家埠的风筝迎来了自己的春天。1986年,村里建了风筝厂,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筝加工厂。风筝品种达到300种。有120家、700多人从事风筝制作。

2002年,杨家埠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他们还建起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并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几百年间的风筝高手们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做风筝这件事儿上,一直有不少高手涌现。

清代同治年间,有个“陈哑巴”,他的原名叫“陈善庭”,据说他扎的风筝骨架轻盈、造型精美、放飞平稳,因此名气很大。

王福斋是清末一位民间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他把国画的技法融会在风筝的绘制上,相传他制作的软翅风筝“雷震子”,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色彩浓郁,备受观赏者的赞扬。他在布政司街的家门口开了家王家风筝铺,每到清明前后,来买风筝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人买他的风筝不是为了放飞,而是专门挂在家里欣赏。

胡景朱(1895—1967)也是潍县有名的风筝高手。他从13岁开始学扎风筝,扎了近60年,他扎的龙头蜈蚣最有名。大的长三丈,小的龙头如火柴盒。他匠心独运,巧制机关,扎制一个形如蝴蝶或蝙蝠的小物件,能沿着风筝线展翅随风而上,到了顶上碰触机关,再并翅而下。称为“碰”,是潍县风筝的一个绝活儿。他对放飞很有经验,什么风,放什么风筝,研究得很是透彻,放飞筝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

郭兰村是潍县有名的画家,也是画风筝的高手。他把潍县风筝的绘画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早期的作品“花篮”、“双葫芦”别出心裁,而梁山一百单八将这样的鸿篇巨制,他都通过风筝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洪亮、唐洪飞兄弟是潍县唐家风筝铺的后人,他们一人会扎,一人会画,相得益彰。他们扎过一个半尺高的“灯纱风筝”,远近闻名。

与潍县城的风筝高手们不同,离潍县十几公里的杨家埠风筝艺人们独树一帜。

杨家埠的风筝更注重大众化、民间化,艺人们要求质优的同时,还要价廉。他们多采用纸质面料,绘画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手法,色彩艳丽,工艺粗犷。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清代鸦片战争以后,杨家埠“复茂”画店的杨中时与他的儿子杨毓州等,还将风筝上的绘画由手绘改为木版印刷,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后人因此将潍县风筝分为两派——杨家埠派与潍县城派。前者追求民间娱乐的大众化,后者更注重赏玩的精致化。

杨家埠的风筝店有吉兴、兴隆、南元兴、德盛昌等,都传承了十几代人。其中吉兴风筝店的第十四代传人杨同科名气最大,他生于清代光绪二十八(1902),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将近一个世纪,成了杨家埠风筝的代表人物。1986年,他扎制了一条长360米的“龙头蜈蚣”风筝,在风筝大赛中引起哄动。人称“风筝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多的高手存在于现在和未来。

钱大卫与潍坊国际风筝会

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举办了三十多届,它让潍坊声名远播。说到这个盛会的由来,很多人的身影是不能忘记的,其中还有一位美国人。

他的中文名字叫钱大卫,是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的主席。

19835月,上海市举办了一次中外风筝放飞表演,邀请日本、美国等国家以及中国一些城市的风筝爱好者参加,潍坊队由时任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常青带队,风筝老艺人孙永春、刘福铸、孙希起、丁筱芳等六人参加,他们携带了潍坊有名的“龙头蜈蚣“等风筝。在放飞场上,当潍坊的“龙头蜈蚣”腾空而起时,引起了一片掌声。那只风筝深深地吸引了钱大卫的目光。

比赛结束后,钱大卫特意来到潍坊考察,后又去了北京、天津等风筝产地参观,他认为当年中国的几大风筝产地,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其中潍坊最为出色。

那年秋天,钱大卫第二次来到潍坊,时任潍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邹立桂和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孙立荣接见了他,钱大卫建议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并表示可以由他联系各国的风筝爱好者前来参加。他的想法与中方一拍即合,大家对风筝会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事后向昌潍地委作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

那年,首先成立了“中国潍坊市风筝协会”,选举了邹立桂为主席,孙立荣、宋作升为副主席,孙永春、韩福龄、陈寿荣等为理事,并拟于1984年清明节期间举办国际风筝会。

筹备工作就绪后,时任山东省旅游局局长的蒋奎生和潍坊市风筝协会主席邹立桂,向世界各国风筝协会发出邀请,定于198441日开幕,会期10天。这次风筝会由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86人参加。这是我国首次举行的以风筝为主题的国际性盛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各地300多名记者进行了报道。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三十几年

1984年开始,潍坊国际风筝会每年都会举办,至今已经34年了。

潍坊国际风筝会在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发展、壮大,正迈入盛年。

在这三十几年中,关于潍坊,关于风筝,关于风筝会,发生过很多故事。

1985年第二届风筝会的时候,潍坊人提出了“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目标。那年国务院批准潍坊为甲类开放城市。

1987年第四届时,开辟了一条以市区为轴心,途经青州、临朐等七个区县,全程1300多华里的千里民俗旅游线。

1988年第五届风筝会上,潍坊市被确定为“世界风筝都”。

1989年第六届时,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

1992年第九届风筝会,正式启用了浮烟山放飞场。并开始有了自己的吉祥物。

1994年第十一届时,开幕式把传统的体育模式改为大型文艺晚会。

1995年,第十二届风筝会,开始正式与鲁台经贸洽谈会同时举办。

1999年,第十六届风筝会期间,首次举办龙舟比赛。

2004年,第二十一届,举办了世界风筝小姐选拔大赛。

2007年,第二十四届时,增加了国际运动风筝邀请赛这一项目。

2011年的第二十八届风筝会,上万名市民齐聚潍坊滨海欢乐海,同时放飞10465只风筝,刷新了海上风筝放飞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2年,第二十九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围绕风筝、文化、旅游、招商四个版块进行。新添了外商潍坊行活动。

2017415日,第34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本届风筝会启用滨海区新建的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放飞场,还举办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等一系列活动。

“高飞远翔,鸢都潍坊”,这是莫言在潍坊风筝上的题字。

    一只只风筝飞起来了,牵动着一个个人,牵动着一颗颗心,也牵动着一个城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鸢都风筝|刘晓东
潍坊非遗知多少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多彩潍坊——潍坊风筝(一)
请看看传统风筝的精品(七)
潍坊文化元素,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齐鲁文化|纸鸢高飞 梦想蔓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